景山之殇,大明王朝之殇。一棵歪脖子树终结了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统治,从此所有的辉煌与荣耀不再,景山写满悲情。历史千疮百孔,于残垣断壁间留下点点遗痕让人们去窥见,去凭吊,去怀念.如景山,如那一棵歪脖子树。

  当我默立在巍巍钟楼向南眺望的时候,一条长长中轴线一路远方。这里书写着千百年来皇家的尊贵、庄严与奢华,也书写着千百年来岁月走过的无奈与沧桑。我的目光掠过鼓楼,我仿佛看到凄楚的景山,看到了崇祯皇帝人生中的最后惨淡。后来当我看到所有披头散发吊死鬼的形象我都会想到崇祯,虽然这一切只是我的臆想。但是这些臆想是基于崇祯皇帝最后诀别的文字,那是写在衣襟上的遗诏。“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45字,字字泣血。尤其最后四句,触痛我的泪点。从此后他的这一形象总是无法从我的心头抹去,如同无法抹去那一份伤悲。

  此次到北京,不知道为何总是莫名其妙地想到景山,也只是冥冥之中的事,便这么一路寻来。我是去过景山的,那还是十年前,那是第一次到北京。跟着旅游团队匆匆从故宫后门出,进入的便是景山。正午时光,阳光分外热烈。似乎是五月的光景,五月的北京比不得江南的温润。正在北方的溯风里,风起处尘土满面。在故宫的参观已是疲惫,更兼饥肠辘辘,来到景山哪有心情心境,走马观花绕了一圈,看了什么都已模糊,约略记住了崇祯皇帝吊死在那一棵歪脖子树上。若干年后再去回忆,对于景山的印象几近于无,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是模糊。模糊到十年后的今天我想到景山的时候有一些恍惚,这里我是不是曾来过。

  下钟楼一路向南,正午时光,骄阳似火,汗水涔涔而下。一个人的执着前行,带着几许殉道者的意味。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无论多么艰难都不希望停下前进的脚步。

  路过什刹海,游人不是很多。柳枝低垂,阳光洒在“海”面,波光粼粼,如同千万尾游鱼在摆动。感受老北京,什刹海便是一个最好去处。环湖而行,让我去感受老北京人的悠闲与滋润。一杯冰镇的老北京酸奶,消去我心头的酷热,他年以后再去回忆,依旧会记得湖光山色后的那一抹清凉。

  走进火神庙,香烟袅袅,火神真君在里面受着膜拜。庙后有一望海亭,站在亭上什刹海便是一览无余。月下登亭,星河澹澹,游鱼动荷,会是何等光景。我不知在崇祯最为惨淡的日子里,是否还会想起曾经的游园时光。一切皆成过往,往事难以追忆。

  来到景山东门,进园便奔着“明思宗殉国处”而来。那棵歪脖子树长的更为茂盛,蓬勃的枝叶遮掩起片片荫凉。站在这里凭吊已无哀思,只去把那些往事回想。历史并没有把崇祯写的昏庸不堪,某些时候还把他作为一个英雄对待。殉国一说便可看出端倪,对于这一说词微有看法。历史的分分合合,千百年哪来的铁打江山。除了倭寇的入侵,其他都是肘起兄弟间。何为官,何为民,何为盗,何为贼,历史任人评说。

  当我们再去回忆,只能说崇祯帝的即位生不逢时,这里有天谴也有人祸。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曾有评述:“饥荒诚然是严重,但也并不是没有办法救济,饥荒之极,流而为盗,可知在一方面有不甘饿死、铤而走险的人,而另一方面也有不能饿死、足有诲盗的物资积蓄着。假使政治是修明的,那么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尽可以用人力来和天灾抗衡,然而却是‘有司束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这一句话足够说明,无论是饥荒或是盗贼,事实上都是政治所促成的。”对庶民来说“苛政猛于虎”成为更可怕的事实,这样的警醒对于今天的政治依旧适用。

  别过思宗,过“周赏亭”“妙观亭”,一路到“万春亭”上。这里乃“京华揽胜第一处”,巍巍紫禁城尽落眼底,又哪里还有愉悦的心情揽京华之盛。挥手别过,残阳西斜,几度夕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