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远去的记忆中有一段是关于骑兵营的,虽说军分区早已不管边防部队和骑兵营了,骑兵一营也已撤销十多年了,但在感情和记忆中,特别是在骑兵部队的老兵心中那份情感却从未远离,就像骑兵一营营房后面那座高高耸立的小尖山,一眼望去多少往事便会涌上心头。

 从骑兵团变成骑兵营,从战争年代走向和平时期,内蒙古军区的骑兵部队在岁月的流淌中完成了整体转型,但当年麾下骑兵一营的历史沿革仍历历在目,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和平时期的光彩夺目似乎就在昨天,当年战争年代的影视片中不少骑兵的身影都是骑兵一营的杰作。历次内蒙古大庆的庆典中骑兵一营更是频频出彩,一入场其气势便不同凡响,常有人惊叹这马队走得比人齐,这气场排山倒海,明显的与众不同。

       当年他们驻地的位置也很有说道,除了营房后面让人过目不忘的小尖山,边上还有座湖叫牧羊海,虽然不是很出名,但哀婉悠扬的“鸿雁”就出自这湖边的牧羊人家。营房的边上不光有秦长城遗址,还靠近能穿越阴山的乌不浪口,那还有当年傅作义部队与日军交战牺牲将士的烈士陵园。

 

 

       当年在边防一线建设全面展开后我们曾多次考虑过骑兵营的建设问题,其基本思路是瞄着内蒙古六十年大庆庆典,先搞一个“换马”,以换马促进整体建设。具体的路子是在香港马术协会的帮助支持下,引进一批高头大马。之所以有这种考虑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我们当时使用的多是附近军马场的马,整体质量不理想,特别是肩高(背高)一般在一米二左右,而国外军马的肩高都在一米五以上。

       当年内蒙古军区边防二团就出现过边防三连连长王金山见到从新疆进的一批马后,直接到了发狂的地步。他夜入马圈挑上一匹他看中的新疆马,骑行二百公里跑回连队,事后还振振有词地说,反正你们是要下发的,这匹马记在我们连队账上就行。新疆马一般体形修长,肩高较好。蒙古马耐力好,易饲养,但体形较矮,同时受当时各种因素的影响好马很难进到部队。

       另一方面香港马术协会出于多种原因愿意帮助和支持我们,经过一段协调,香港马术协会派出人员到骑兵一营考察,来的人员中除管事的外还有专门的营养技师,陪着他们来的是大校军衔的前八一马术队队长。我们派了一位领导陪着他们,他们看后对整体环境很是满意,原先他们最担心的是这批马会被商业化使用,知道是骑兵部队使用并且实地考察后他们放心了。

       因为骑兵部队的军马有正规的供应标准,有正规的管理和训练制度,而且乌拉特中旗政府对骑兵部队很是关照,划出相当面积的草场供军马散放使用,每个骑兵连都有数百亩种植苜蓿的饲料基地,所以他们挺放心,答应每年可以无偿给三十到五十匹血统传承清楚的良种马。因马匹体型较大,每匹马带港币一万元用于配置鞍具,我们这边需要负责的就是马匹入境时的检疫和运输问题。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瞄着内蒙古大庆时能有一个一百匹高头大马的骑兵方队,进而在这个基础上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以便对骑兵营进行整体改造。这事开始时有些领导不理解,甚至规定不许他们进营房等等。等我们前期准备完成,把意图完整说明时,时机已经错过了,为此各方都感到挺可惜的。

       另一件是兰州大区的一位领导到我们这来,闲时聊起了“最后的骑兵”那篇文章,我们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这篇文章讲的是他们那一个骑兵连被精简调整了,遂以此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就是“最后的骑兵”。看后给人的感觉是解放军部队没有骑兵了。要知道那时内蒙古军区还有两个骑兵营啊。在部队的编制序列上,骑兵连和骑兵营是不一样的,每个骑兵营有三个骑兵连,并且是有军旗的,骑兵连没有。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接到一个通知,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李小萌要采访一下骑兵部队,有人推荐我去接受采访,我推辞了,理由是怕压不住火。当年有关部门打着调研的旗号要撤掉呼伦贝尔光头山的边防连,我们怎么解释也无济于事,气得我对带队来的某领导说,你们这是打着调研的旗号走过场。如果接受采访不说这事心里过不去,还不如选择推辞。后来他们采访了骑兵二营,营长接受的采访,面对主持人的犀利问题,营长显得有些被动。这个提问和采访画面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那几年为了锻炼部队,我们每年冬季都要组织骑兵营沿边境一线组织拉练,边防一线挖光缆时他们上,黄河决堤堵口时也是他们上,边防部队、民兵搞演练时更是少不了他们,同时为了宣传也为了传承,我们经常组织一些马术表演,通常以骑兵分列式开始,有劈砍,乘马射击,穿越障碍,最后以一百多匹马的挥刀冲击结束。

       鬼使神差那会儿我们准备了几把马刀,每个马刀都附了一个压膜的铭牌,牌子上印有这把马刀的编号,并且正反两面分别盖上巴彦淖尔军分区和骑兵一营的印章,其中一把还请当时骑兵一营的营长张雅东按骑兵的习惯给马刀开了刃。现在想想这事做得挺有意思,很多历史大概就是这样在不经意之间保留了下来,当然这也是我们危机意识的一种反映。

  后来骑兵营驻地调整,去了乌拉特后旗,那时我已经退了,听说那一阶段很多的老骑兵都不愿意,反对声一片,驻地调整的动机和原因虽不太清楚,但有一点明显是失误的,骑兵和军马需要草原,从地理上说乌拉特中旗以东是草原,以西是戈壁,地貌逐渐变为戈壁沙漠,与阿拉善的地貌大体一致。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的边境交界处正是草原和沙漠戈壁结合部,驻乌拉特后旗及以西地区边防部队巡逻执勤使用的是军驼,乌拉特中旗及以东使用的都是军马,把处于草原地区的骑兵部队调到沙漠戈壁地区显然是欠妥的。

       事情虽然过去了不少年,但从尊重历史,记录发展变化的角度看,有必要把这一段记上一笔,并附上当时的一些照片,这是责任也是对那个岁月、那段历史,对众多老兵们的一份敬意。

 

                                                                                         2025、6、18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