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我来到北京,再次进入故宫游览,仍然惊讶于这里的大房子。我说的大房子,就是故宫里这些气势恢弘的建筑。它不仅是中国人进北京参观游览的必看之处,更是外国人来到中国旅游的首选,可以说,这里是国外游客最集中的地方。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600年前,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朱棣居然异想天开并成为现实地就将国都搬到了过去叫北平的地方,而且建起了更甚于南京故宫的大房子。你想想,南京可是六朝古都呀,他的上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建都南京,他居然说迁都就迁成啦。
我为了写这篇文章,看了不少资料,特别读了一遍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故宫》的解说词。那里面介绍,光是建故宫的准备工作就干了10多年,那大量的树木,大批的石材,都是从遥远的地方弄来的。据说,建筑故宫用了大量珍贵的楠木。这些楠木多生长于四川、湖南、广西等地的原始森林险峻之处,那里常常有虎豹蛇蟒的出没。官员和百姓们冒着危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丢失了性命。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的代价。在紫禁城的太和殿内,我们看到,当年那些被砍伐的楠木,就是被用来制作支撑柱子的。那些永乐时期巨大的楠木,在太和殿里早已难见踪影,这些巨大的柱子,是后来清朝由松木拼凑而成的。
当然,我说的故宫里的大房子,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被称为外朝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是皇
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基台三层重迭,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用这样多的汉白玉装饰的三台,造型重迭起伏,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
太和殿,明朝称奉天殿、皇极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约2380多平方米。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这样就构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筑术语上叫庑殿式。檐角有10个走兽,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大约从14世纪明代起,垂檐庑殿是封建王朝宫殿等级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背后是雕龙屏。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礼等都在这里庆祝。
中和殿,明朝称华盖殿、中极殿,位于太和殿后,看上去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
保和殿,明朝称谨身殿、建极殿,在中和殿后。保和殿为平面长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屋顶有4条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特别是经过两年半大修重新开放的太和殿,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令人惊喜不已。我们一家三口或围着艳红的大圆柱,或贴在有金色装饰的大红门上拍照。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而博大精深的大房子,突然给人一种亲近感。在明清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大房子里演绎了多少明争暗斗或荡气回肠的故事,一般百姓想靠近或远远地看一眼这样的大房子,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今天,我们能在这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宫里畅游,能不是一件幸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