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叶那场席卷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叙事中,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我们称之为“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是其中最为悲壮、也最为坚韧的一章。这场战争,国际上亦被称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或日本侵华战争,其时间跨度,从1931年9月18日那声撕裂夜空的爆炸声响彻沈阳城开始算起,直至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代表签署投降书为止,整整十四年。这十四年,是中华民族饱受蹂躏、空前觉醒的十四年,是无数先烈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长城的十四年,也是无数普通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十四年。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无数惨案如同一颗颗血泪凝成的珍珠,串联起那段不堪回首却又必须铭记的历史。河北泊头军屯村的惨案,便是其中一颗,它以极其残酷的方式,记录了侵略者的暴行,也映照出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古老的箴言,在今天回望军屯惨案时,显得尤为沉重而真切。我们不能,也不应忘记,在抗日烽火燃遍华北平原的那个深秋,军屯村所经历的那场浩劫。

1942年,抗战进入最为艰苦的时期。日军在占领区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华北平原,作为连接敌后根据地与沦陷区的重要地带,更是日伪军反复“扫荡”的重点区域。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谓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成了悬在百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地处冀中平原的军屯村,这个原本宁静的北方村落,也在这片日益浓重的战争阴云下,惶惶不可终日。

那时的军屯村,大约有几百户人家,世代以耕种为生。村民们大多淳朴善良,对时局的变化或许有所耳闻,但对战争的残酷,尤其是直接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恐怖,还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最大的愿望,不过是守好自家的田地,让老人安度晚年,让孩子读书识字,过上安稳日子。然而,战争的铁蹄无情地踏碎了这份宁静。

1942年的秋天,来得格外早,也格外冷。日伪军频繁的“清乡”和“扫荡”,让军屯村的气氛日益紧张。村民们开始自发地加固院墙,挖地窖,希望能多一分自保之力。但面对装备精良、手段残忍的日军,这些微薄的抵抗显得如此无力。日军不仅搜捕所谓的“抗属”和“嫌疑分子”,更将强制村民缴纳“良民证”、提供粮草、充当劳工等作为控制乡村的手段。稍有迟疑或反抗,便会招来杀身之祸。

那一天,如同许多个被恐惧笼罩的日子一样,村民们照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将是许多人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据幸存者和后代口述,那一天,天空阴沉得像要滴下水来。上午,一股日军突然包围了军屯村。他们来得悄无声息,却异常凶猛。枪声、喊声、狗吠声瞬间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日军进村后,并没有像往常那样逐户搜查,而是采取了更为恐怖的集体屠杀方式。他们用枪托、刺刀驱赶着村民们,不分男女老幼,将他们赶到村里的几处空旷地带,主要是几座较大的场院和几口水井旁。有的村民试图反抗或逃跑,立刻就会被乱枪打死或被刺刀挑死。哭喊声、求饶声、日军的狞笑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地狱般的景象。

被驱赶集中的村民们,很快就明白了日军的意图。他们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死亡。年迈的老人,抱着孩子的母亲,正在发育的少年,甚至几个月大的婴儿,都无一例外地成了日军发泄残暴的对象。日军开始用各种残忍的手段屠杀无辜的百姓。机枪的扫射,刺刀的捅刺,手榴弹的投掷,还有更令人发指的,他们将老人和妇女儿童赶到水井边,强迫他们下去,或者直接往井里投掷手榴弹、开枪射击。瞬间,原本清澈的水井变成了血井,井边堆满了尸体。有的孩子被活活摔死在石板上,有的孕妇被刺刀挑开腹腔……整个村庄,瞬间变成了人间炼狱。

据后来的不完全统计和幸存者回忆,当天在军屯村被日军屠杀的无辜村民,达到了三百余人。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村庄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三分之一的人口,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不是战士,没有武器,没有抵抗的能力,却因为战争的波及,因为侵略者的兽性,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屠杀持续了几个小时。当太阳渐渐西沉,日军似乎也觉得“玩腻”了,才意犹未尽地离开了村庄。他们临走前,还不忘放火烧毁部分房屋,抢走能带走的财物,将这个村庄彻底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硝烟散去,残阳如血。幸存下来的村民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从废墟和尸堆中爬出来。他们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的家园,是堆积如山的亲人尸体,是弥漫在空气中挥之不去的血腥味。哭声震天,却无法唤醒逝去的生命。许多家庭瞬间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只剩下孤儿寡母,在绝望中挣扎。那个曾经充满生机的村庄,仿佛被抽走了灵魂,只剩下了一具冰冷的躯壳。

这场惨案,给军屯村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它不仅夺走了无数生命,更摧毁了村民们对生活的信心。许多幸存者终身都生活在阴影之中,噩梦连连。他们不敢再轻易相信任何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恐惧。村庄的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很长时间都无法恢复元气。

然而,令人敬佩的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军屯村人民反抗的种子也并未完全熄灭。一些年轻的幸存者,在经历了这场浩劫后,更加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决心。他们秘密地加入了抗日队伍,拿起武器,投身到打击侵略者的战斗中。他们用行动证明,军屯村的血,没有白流,军屯村的人,没有被吓倒。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军屯惨案,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的铁证,是中华民族苦难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三百多个鲜活生命的逝去,背后是三百多个破碎的家庭,是无数个日夜的泪水与哀思。它深刻地揭示了侵略战争的残酷本质,以及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那些刽子手们,在那一刻,完全丧失了人性,他们的行为,是对人类文明的公然践踏。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军屯村的记忆,不应被尘封。我们必须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平的珍贵,为了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

“后事之师”,意味着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军屯惨案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内部不团结,经济不发展,国防不强大,就难以抵御外来的侵略和欺凌。只有不断发展自身实力,提升综合国力,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有效维护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福祉。

河北泊头军屯惨案也警示我们,必须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日本军国主义曾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这段历史不容否认,更不容歪曲。我们反对任何试图美化侵略战争、否认战争罪行的言行。只有正视历史,深刻反省,才能赢得邻国和世界的信任,才能开创未来。

更重要的是,军屯惨案提醒我们,和平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守护。战争的根源往往是复杂的,既有领土、资源等现实利益的冲突,也有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等意识形态的作祟。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各国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国家的动荡和冲突,都可能产生“溢出效应”,影响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此,国家之间应该加强对话沟通,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而不是诉诸武力。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军屯村的幸存者们,以及他们的后代,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保存这段记忆。他们搜集整理资料,口述历史,修建纪念碑,将遇难者的名字刻在上面。每年的祭奠日,都会有很多人来到这里,献上鲜花,低头默哀。这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传承。他们希望,后代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不要忘记那些逝去的亲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回望军屯惨案,我们心中充满悲愤,但更多的是警醒和力量。我们悼念逝者,更应珍视当下,开创未来。让军屯村的血泪不再白流,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箴言,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维护和平的强大动力。只有这样,那些在抗日烽火中逝去的无辜生命,才能在另一个世界安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那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岁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吾辈当自强,吾辈当警醒。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