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生产队里劳动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农活,有很多的农活都是有季节性很强的,在季节时期误了农活就会影响庄稼一年的收成。


        比如说春种就是特别忙碌的季节,如果耽误了播种就会影响秋天的收成,所以,必须在春天播种前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然后开播时起早贪黑忙碌播种,绝对不能延误播种的农时,等到庄稼苗长出来的时候,就进入了田间管理时期。在这个时期主要是给庄稼苗除草,追肥和洒农药耕地等,这个时期并不是很忙,是可以松口气的季节。最忙碌的季节就是秋收,这个时候比春耕还要忙上几倍,老百姓有句话说得好:“三春不如一秋忙。”计划经济时期的秋天,是农民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日子。老百姓说:“三春不如一秋忙”,这话一点都不玄乎。秋天,收获果实的季节,有一首歌唱得好:“稻子黄了,高粱晒红了米,谷子笑弯了腰,还有那绿油油的大白菜,红红的大萝卜等一垄垄的作物,都要收回家”。这首歌变成激昂的曲调,有如万马奔腾,千帆竞发,激流澎湃之势。农民劳动强度和节奏在加重加快,忙的脚打后脑勺,累得上炕都要拽猫尾巴,这样的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到了中秋社员们急急忙忙的收割地里的庄稼,这是秋天里最累也是最急最忙和最重要活计,我们都知道那个年代还没有全部实现机械化,所以用人工收割庄稼是主要的方式和手段。黄豆是最先开镰的作物,黄豆成熟后,需要马上收割,割晚了,豆荚就容易炸开,豆粒从黄豆荚里自己蹦出来掉在地上,这必然减少产量。割黄豆时候,人最累的是腰,黄豆属矮棵农作物,秧棵很矮小,割地的人必须弯下腰来割,割一会儿,就要马上站起身来伸伸腰,时间久了一点,腰跟折了一般疼。连老庄稼人割黄豆都发愁,豆荚扎手不说,哈腰干活的滋味,一般人都挺不住。有些好信儿的人打赌,把磨刀石放在人后背上开始割黄豆,五百米长的垄,谁能够不让磨刀石从后背上掉下来,谁就赢。结果,没有几个人能够成功。


        我老家李家店屯子的社员们急急忙忙的,在东下坎的黄豆地刚刚割完,南小岗的谷子又必须马上去割。割谷子的活,虽然哈腰角度小一点,但是,人用的力气比割黄豆还费劲。遇到丰雨的年头,谷子秧棵长的特别粗壮,镰刀下去割不透,要用很大力气才行。在生产队的时候,割谷子很遭罪,秋天的太阳火辣辣灼人,满身淌汗,割在人群前面的人还好说,越是落在后面的人越是挨累。割在前面的人先往地上放谷捆子,后面的人依次往上面堆放,最后面的人,要把谷捆放在最上面去,还要做成状似三角形的帽子罩在上面,防止雨浇,没有点力气想把谷捆子放在上面相当难。我们老家虽然是水田区,割水稻也是很累的活儿,如果有涯的稻地还有水坑子,这个季节天气比较冷,人们就得穿上水靴子,站在在泥水里收割水稻既遭罪又累又脏,那样的环境是特别艰苦的,脏和累就不用说了。


         秋忙收割庄稼的时,知青点的知青们很少参加劳动,这些人怕累怕脏,多数人都躲在青年点里待着,还有一少部分人说是自己有病了,不能参加集体劳动,回到县城里休息去了。在收割水稻的活计开始时,有的知青就泡病号不出工。这时生产队长也没有办法,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生产队里百多户人家,几百号社员劳动力,也不差他们三个五个人。可这些知青们,有时也在青年点里待不消停,他们开始研究偷鸡摸狗的勾当弄回来炖着吃,那些年老百姓的鸡鸭鹅等物品,可是没少丢,但是不知道是谁偷的。当然,本屯和本大队里的社员家里没有听说丢过鸡鸭鹅的人家,也不知道那些个别知青们是从哪里弄回来的,这样的事情还真的是个迷,说实在的过去了几十年了也没有答案。割水稻的同时大地的玉米、高梁成熟时间差不多了,都必须马上收割,割晚了,遇到下雪早的年月,这些庄稼就会被捂到地里面,那损失可就大了。


        七五年的深秋我刚刚中学毕业,也回来生产队里参加劳动,那时我的母亲已经去世两年多了,哥哥把两个弟弟带到公社中学家属院居住。我毕业后只能回来老家凌河一队务农,没有地方吃饭也没有地方住,只能暂时寄住在二姨妈家里。有一天夜晚,我和知青们一起玩,大约在晚上八点左右的时候,正准备回二姨妈家睡觉,这时知青李军成告诉:“张二你先别走,一会有好事儿!”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知青点又等了一会儿,知青丁某和几个青年一起回到知青点后,而且还带回来很多东西,可我不知道是啥东西。我和几个知青一起开始玩扑克游戏,一个小时后小刘说走吃夜宵去。我和几个知青来到餐厅一看桌子摆着早已炖熟河鱼和野鸭,这时我才知道,是他们几个知青在河里钓鱼时遇到了野鸭窝抓到的野鸭子。就这样的在青年点和知青们吃了一顿夜宵,炖鱼和野鸭子,很是丰盛夜宵。


         那几年里,我因为没有父母寄住在二姨妈家里,所以,我就经常的去知青点和知青们混在一起,虽然不是每天大鱼大肉的,但是大米饭还是常吃的。因为我的老家是水田区,主要农作物就是水稻,我们每年的口粮多半都是大米。知青点里的知青们在农忙时节,泡病号怕农活累和脏的人虽然是少数,大多数的知青们还是特别能干的,也特别能吃苦。有的甚至比老社员干的农活都利落,而且干得很漂亮,也许这样的知青,本身就和自己的家庭环境有关吧?其实对于上世纪五六七十年出生的人们来说,都是受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有关,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环境造就人。在知青上山下乡那个年代里,知青们吃夜宵也是很平常的事儿,参加队里的劳动锻炼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平常了,所以泡病号不愿意劳动吃夜宵,也会时有发生的事儿。这里要说的是,偷鸡摸狗的知青还是极少数的,当然他们所做的事情也都是因为年轻淘气而已,每当回忆起这些我都感觉似乎就在昨天一样。


        后来我参军离开了老家,知青点里以后的故事我就不太清楚了,在老家凌河大队,从七二年起的第一批知青下乡,一直到七六年我和知青们都接触很多,所以,很多知青点里趣事我还是了解的。泡病号不愿意上工,和知青们夜里吃夜宵的趣事,这些只是其中的点点滴滴而已,可是这些记忆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