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至,当艾草在门楣舒展新绿,当粽叶在掌心翻卷成舟,这个浸润着千年时光的传统节日,正以更深厚的精神维度,叩击着华夏儿女的心灵。端午,从来不是简单的民俗展演 —— 它是粽米飘香里的文化记忆,是龙舟竞渡中的精神共振,是《离骚》吟诵间的文明回响,更是一条绵延两千余年的精神纽带,牢牢系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屈子的遗风,将爱国、忠贞、求索的精神深植于民族的血脉。这一传统节日,是我们回溯历史、触碰民族精神内核的珍贵契机。

       说起来,我对屈子及其作品的了解曾是浮光掠影。《离骚》《天问》中的天地玄黄、草木精魂,于我如雾里看花,难窥真容。诗词之道本就学海无涯,我连平仄韵律尚未参透,更不敢妄言领略楚辞的香草美人之喻、九死未悔之思。但一次巴渝古渡的乘船经历,却悄然为我打开了通往屈子世界的门缝。

       那是十年前,我于巴渝古渡解缆登舟,风尘随江风散入滔滔逝水。客船似轻盈银杏叶,滑过巫峡如纱云雾,驶入西陵峡碧水青山。两岸峭壁展开水墨长卷,黛青峰峦与粼粼波光相映,美得如梦似幻。长江如巨龙贯穿华夏,时而在峡谷间蜿蜒出九曲回肠的婉约,时而在平野上奔腾出万顷琉璃的壮阔。奇峰似泼墨写意,或直插云霄,或层峦叠翠;桔林笼罩薄雾,橙黄果实如繁星坠枝,秋风掠过,清甜入脾,仿若千年诗魂的问候。

       倏忽间,船头一转,新城秭归临江而立,如佳人依势而筑。郭沫若“秭归胜迹溯源长,峡到西陵气茫茫”的诗句,似钥匙打开时光密匣。传说屈原有贤姐闻弟放逐归乡相伴,“秭归”之名由此而来,《水经・江水注》中“秭”“姊”同音的记载,更添历史厚重。这一方水土,孕育了屈子,也留存着他的精神印记。

       漫步屈子故里,屈原祠是必访之地。这座千年古祠历经两次命运迁徙:1976年因葛洲坝工程从“屈原沱”首迁向家坪,2006年随三峡蓄水再迁凤凰山巅,两次跨越江水的“跋涉”,恰似千年文脉的坚守与重生。此时重谒屈原祠,祠宇枕青峰、面长江,气势雄浑。一尊青铜屈子像赫然矗立:他头戴高冠,广袖垂落如流云,眉峰紧蹙似凝千年霜雪,深邃眼眸望穿滔滔江水,眼底沉淀着对苍生的悲悯与对理想的执着。长髯在山风中轻轻颤动,仿若正将“长太息以掩涕兮”的叹息,化作跨越时空的低语。指尖抚过祠前石柱,苔痕里渗着千年墨香,恍惚间,那些佶屈聱牙的楚辞有了温度——那是屈子的血泪,是文明的年轮。

       我伫立像前,轻声吟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年前的叹息穿透时空,化作耳畔微风;诗人踽踽独行的身影,从楚辞字里行间踏尘而来,忧国之情如江水奔涌。这一刻,我真切感受到屈子精神的磅礴力量。

       屈子以“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才学官拜左徒,少年得志便在朝堂上挥斥方遒,于外交间折冲樽俎,如初升朝阳般照亮楚国的天空。然而,谗言如刀,上官大夫靳尚的诋毁让君臣情谊覆水难收,一纸放逐令将他推入命运的深渊。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远非屈子故事的全部。他毕生追寻“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清明治世,坚守“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的高洁操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誓言掷地有声,是清醒认知下的无悔抉择,是常人难及的精神丰碑。

       其实,命运曾向他敞开过其他大门。江畔渔父的劝诫犹在耳畔:“举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众人皆醉,何不同饮浊酒?”在渔父眼中,屈子的坚守不过是自困枷锁。他本可效仿孔孟周游列国,或如策士般朝秦暮楚。出使齐国时,若选择留下,定能谋得高官厚禄。然而,对屈子而言,楚国的山河早已融入血脉,纵使被放逐、被误解,他仍愿以血肉之躯,守护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这坚守如精神的根系,深扎于文明的土壤,在心理学的光谱中,折射出人类对纯粹理想的永恒追寻。

       汨罗江畔的纵身一跃,是玉碎的决绝,是对理想最悲壮的坚守。他用生命诠释忠贞,让“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风骨,成为民族精神的灯塔。屈原祠后的衣冠冢静静伫立,仿若一部凝固的史诗。“汩水怀沙千古遗恨,归山枕岫万古流芳”等楹联,似穿越时空的深情告白,将世人对屈子的无尽追思,凝为墨香,镌刻于岁月的门楣。

       屈子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更是文学长河的引航者。他首创的楚辞体以《离骚》为巅峰,字句长短如流水蜿蜒,“兮”字摇曳似楚歌余韵,将神话与自然熔铸为“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浪漫主义范式。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的奇崛想象,承袭《离骚》“驷玉虬以乘鹥兮”的飞天意象;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的通感修辞,暗合《九歌》“芷葺兮荷屋”的奇幻通感。汉代贾谊《吊屈原赋》以比兴续其文脉,当代诗人北岛“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亦承其精神基因。这“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如一束光,照亮后世文人“以诗言志”的征途。

       鲁迅先生曾赞其“逸响伟词,卓绝一世”,精准道尽楚辞超凡脱俗的文学高度;范文澜称他为继《诗经》之后的文学巨擘,点亮了华夏文明的璀璨星空。而毛泽东对屈子的敬仰更是跨越时空,他盛赞屈子为“天才歌手”“伟大爱国者”,挥毫写下“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的豪迈诗篇。1972年,当《楚辞集注》作为国礼赠予日本首相,楚辞的千年风雅跨越国界,见证着屈子文学成就的永恒魅力。

       在华夏文明中,屈原是不朽的灯塔,将爱国主义精神熔铸为端午之魂。他的忧患与赤诚,融入粽子清香、龙舟号子,融入民族血脉。从战国时期蔺相如怀璧周旋,捍卫国之尊严,到北宋范仲淹忧国忧民,扛起家国责任;从南宋岳飞精忠报国,征战沙场,到陆游弥留之际仍念复国之志;从南北朝花木兰代父从军,书写忠孝传奇,到近代林则徐虎门销烟,彰显民族气节,无数仁人志士传承着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宁赴湘流”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

       时光流转至风雨如晦的近代,爱国志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深情描绘祖国的锦绣山河,即便身陷囹圄,仍以笔为刃,揭露敌人的残暴,抒发对祖国母亲的赤诚热爱。他拒绝敌人的威逼利诱,在狱中写下《清贫》,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操守,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白山黑水间,杨靖宇将军带领东北抗联战士,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断粮数日的绝境,都未能磨灭他的斗志。当孤身一人面对敌人的劝降,他怒目而视,毅然扣动扳机,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他的坚韧不屈,让侵略者都为之胆寒,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丰碑。这些抗日英雄们,以爱国主义为旗帜,以革命英雄主义为利剑,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他们的事迹,与历史长河中的先辈们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从救亡图存到伟大复兴,屈原精神如同一束光,始终照亮着不同时代的奋斗征程。如今,这份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优渥条件,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用青春诠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担当;北斗团队青丝变白发,攻克无数技术难关,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融入科技创新;敦煌研究院的修复师们,在壁画前一坐就是几十年,让屈子守护文化根脉的信念在千年古画中重生。

       这些跨越时空的身影,共同绘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而追本溯源,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深情咏叹,已将对故土的眷恋、对苍生的悲悯,深深镌刻在华夏儿女的精神基因里。他以生命为墨,以楚辞为卷,写下了爱国精神的最初篇章,成为后世无数英雄豪杰的精神灯塔,照亮了中华民族穿越风雨、砥砺前行的漫漫征途。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破浪前行,在时代的壮阔海域中犁出雄浑航迹。回望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跨越惊涛骇浪,每一座拔地而起的发展丰碑,都凝结着无数共产党人以信仰为火炬、以热血作基石的赤诚奉献。诚如“作始也简,将毕也钜”所言,前方征途虽布满荆棘,却也蕴藏着无限可能与机遇。

       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当以先辈为镜鉴,让爱国情怀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血脉中奔涌激荡;将个人理想的点点星火,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璀璨星河。传承千年的屈原精神,在当代社会绝非简单的历史注脚。它应化作科技攻坚战场上攻坚克难的钻研精神,助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层层壁垒;应转化为乡村振兴道路上躬身耕耘的实干担当,让希望的种子在广袤土地上生根发芽;更应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不竭动力,推动古老文明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续写中华民族的精神史诗。

       端午的粽叶,裹藏着跨越千年的追思;龙舟犁开历史长河的浪涛,每一道波痕都镌刻着文明的密码。当氤氲着糯米清香的粽叶在指尖展开,当喧天锣鼓中龙舟如离弦之箭破浪疾驰,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舌尖上的传统滋味,更是一个民族滚烫的精神脉搏。剥开粽叶的瞬间,飘散的不仅是稻米的醇香,更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龙舟竞渡的号子声里,激荡的不仅是竞技的豪情,更是千百年来华夏儿女对家国大义的赤诚坚守。这不是简单的时令庆典,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是信仰火种的代代相传,是忠诚品格的永恒守望。

       当粽叶清香漫过舌尖,当龙舟号子响彻耳畔,我们不仅在纪念一位诗人,更在触摸中华民族的精神脉搏。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穿越两千余年的时光烟尘,早已沉淀为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基因。这份基因里,既有“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亦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情怀——它不是高悬天际的道德图腾,而是深深熔铸在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责任微光。

       这份精神传承,是坚守中的清醒自持。面对职场中的利益诱惑,我们或许会想起屈原“宁廉洁正直以自清”的铿锵宣言,就像那位在基层岗位上拒绝数据造假的统计员,用一次次如实记录守住数据真实的防线;亦如疫情期间主动退掉高价倒卖口罩订单的小商户,一句“发国难财咱良心不安”,便是对“廉洁”二字最质朴的注解。这种坚守无关职位高低,恰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生动注脚——即便只是平凡岗位上的一颗螺丝钉,也要以正直为尺,丈量职业的底线。

       这份精神传承,是共情里的家国温度。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在当代化作社区志愿者凌晨三点奔走配送物资的身影,化作支教老师翻山越岭时背包里的课外书,化作年轻人用短视频记录非遗技艺的专注目光。记得云南边境的一位护边员曾说:“我守的不仅是界碑,更是老祖宗留下的山河。”这种朴素的家国情怀,让“忧国”不再只是宏大叙事,而是社区义诊时为老人量血压的细致,是暴雨中徒手疏通下水道的担当,是看见弱势群体时“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本能反应。

       这份精神传承,是实践中的文明接力。在文化快餐盛行的今天,“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精神显得尤为珍贵。有人在博物馆做义务讲解员,用十年时间打磨出百场“给孩子的屈原故事”;有人深入乡野记录即将失传的楚调唐音,让《橘颂》的古老唱腔重新回响在青砖黛瓦间;更有年轻人把《离骚》改编成说唱,让“乘骐骥以驰骋兮”的诗句在电竞场馆里激荡——这些微小却坚定的实践,让屈原精神跳出古籍书页,成为可触摸、能参与、有温度的文化呼吸。

       “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普通人用行动写下的答案。它可以是程序员为乡村振兴开发便民APP时的代码闪烁,可以是父母给孩子讲屈原故事时眼中的星光,可以是疫情期间滞留武汉的外卖小哥自发组建“摆渡车队”时的车灯长龙。当我们在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中践行“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生态理念,在传统节日里执着于亲手包粽子、编彩绳的仪式感,便是在用生活的细枝末节,编织着跨越千年的精神纽带。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束微光——不必等候炬火,却能在各自的坐标上发光发热。让屈原精神化作新时代的“香草美人”:以廉洁为佩,以正直为裳,以共情为楫,以求索为帆。当千万束微光汇聚,便能穿透时代的迷雾,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让那面写满“爱国、求索、担当”的精神旗帜,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猎猎作响。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