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成为一名知青时,她想到的是,我已经是农民了,这是一个自己改变不了的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适应这种农民的生活,尽快的熟悉掌握各种农活的技术、技能,尽快的与村民们融入到一起。她自己认定了,我就是滩港村的村民,我就是一个农民,我这辈子可能就生存在这里了。何况大队领导还给我安排了跟王新书学习赤脚医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够更多的接触本村的父老乡亲。通过为他们服务,抵消了他们对知识青年的一些看法和成见,这样下去总比在青岛家中赋闲待业好吧。最难过的是想家,100多里的距离在那时就是一个很遥远的距离,交通不便,囊中羞涩,不到年底决算分配时是看不到现金的,问题是即使年终决算了,扣除粮草等费用,也很难看到现金,就是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往往也是父母还要贴上她往返的路费。
从小就吃苦耐劳,磨练出她坚忍不拔的个性,干事情的执着、韧性,什么样的苦都能吃。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扎下根去,面对现实,靠自己的勤奋劳动逐步去改善生存环境、生活水平,那个年代的知青就是这样生存、生活下去的。
在这样环境中劳动、生存了两年半以后,1971年九月的一天,命运之神撞了她一下。有一天,正在山上干活的她被通知到大队办公室去一趟。并被告知于9月25号之前带着户口转移介绍信到莱阳卫生局报到。
这时的她开始了命运的转换,她是从滩港村走出去的第二名知青。她的名字——薛玉芬,开始写入到了莱阳县的人事档案中。然后卫生局又让她去祿格庄卫生院(后来改为吕格庄卫生院)报到,那时祿格庄人民公社已经搬到吕格庄,而卫生院则设在江汪庄村,距离公社机关还有5华里。从羊郡人民公社滩港村到县卫生局,再到吕格庄人民公社驻地,再转到卫生院驻地,辗转了100多里路,最后那5里路是公社派拖拉机送过去的,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大家都是这样的,跑了两天没离开莱阳县,最后落地的地方是吕格庄卫生院。
那时卫生院医护人员缺乏,医疗设备简单老化,虽然是从一个知青转为医护人员,但留给自己的时间空间是很短的,她被要求尽快的适应新的工作,在老同志传帮带下,尽快定岗、顶岗,具体分配的科室是妇产科。工作范围是诊断治疗妇科、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下乡做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妇幼保健宣教工作。没有教科书,买不到专业书,学习靠借书,每天做笔记。勤奋工作、勇于实践,逐步掌握了本职工作的基本程序。另外,还有莱阳中心医院、山东中医药学校、莱阳卫生学校、驻军145医院等单位派出的医疗队、采药队等老师们的悉心教导、热心帮教。慢慢地她开始了人生的转折,华丽的蜕变。被当地的老百姓亲热的称为小薛,这个称呼被叫了几十年,至今仍有人叫她小薛。小薛成了老乡们的专用称呼啦,这时年龄已经不是什么了,叫着顺口、亲热就行。
从1971年10月开始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开始,她就开始省吃俭用规划着每个月的开支,把省下来的钱粮送回家贴补家用,直至1978年结婚,父母家经济条件好转才逐渐减少对家庭的支援补贴。
由于工作积极认真,求知上进,得到领导、同事们、老乡们的认可,至1978年共两次破格增加工资,从最初的26.50元增加到39.50元。她用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工作着,回报培养她长大的父母,回报领导、老师们的培养,回报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她的工作事业都开始进入了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