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在一个城市单职工的家庭,她有姐姐、弟弟、妹妹,排行老二。从她记事开始,就知道家中有爹娘、外公、表哥、弟弟、妹妹一大家子人。家中的经济收入全靠父亲一人工作挣钱来养家。她从小就开始了帮助家里挣钱来维持艰苦的生活,如:1、卖冰糕(卖一只冰糕才换来几厘钱)如没卖出去,有化成水了的,回家后要交出那根雪糕的木棒,否则对不起账来;2、打石子(用一个专用的铁圈,中间放上石头,按要求砸碎了,每斤2分钱);3、租连环画(用一个木架摆放连环画书,另外摆放两个简易的长木凳,可就地阅读,也可租赁回家阅读,每本收一分钱);4、摆地摊卖糖稀、卖凉粉(一种用海菜熬制的食品);5、缝制出口的草帽上的装饰小花;6、只要能挣钱贴补家用的活都干。寒门出孝子,家贫出能人。就这样慢慢地长大、读书至小学、初中毕业。那时为了省电费,写作业大部分都是在马路边路灯底下完成的。她在学校学习成绩很好,早早的就是一名共青团团员了。她没进过幼儿园,也没有现在的学前班,没有过度的宠爱,没有爱吃的零食,只有干活读书,读书干活。直至1967年从青岛市第三十八中学毕业。

  她初中毕业以后先是在家待业,干点零活,帮助父母做点家务。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那时她姊妹五人,只有大姐已经就业,其余的都在家待业,大家都已长大成人,吃、穿、用的费用都呈几何数字在增长,仅靠父亲和大姐的工资收入难以维持家庭生活,上山下乡就成了减轻家庭负担的一条出路。她背着父母,偷偷地拿出家里的户口本,到街道办事处报名,要求下乡。街道干部小脚老太太暂时不到家里做工作啦,后来有一个弟弟被安排留城就业,一个弟弟也下乡成了农民。父亲在1978年提前退休,一个妹妹接班就业。姊妹们长大了,都有了自己的职业、位置,各奔东西了。

  在1969年1月16日,她胸前戴着大红花,乘着敞篷的大解放牌汽车,冒着凛冽的寒风,告别父母,告别家人,浩浩荡荡的奔赴新的生活目的地——莱阳县最南边的一个小村庄——滩港大队,由一个城市知识青年变成了一个农民,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新生活。当时一起到这个村知青的是4男6女,共10人。后来有一位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军人,其他9人留了下来。

  村里为他们盖了房子,第一年国家配给粮食。一切从头开始,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头学起。干起了农活,过起了农民的日子,他们那时感觉这辈子就在这里生活了。开始是村里安排人给知青们做饭,后来就是自己起灶、做饭。第二年就靠自己挣工分,与村民们一起按劳分配粮草了。后来,她被安排跟着村里的一位赤脚医生王新书(他是一位退伍老兵,一位淳朴的农民),学习乡村卫生室的基本日常工作,白天上山干活,晚上背着卫生箱,走家串户,送医送药。

  这样的知青生活持续到了1971年9月25日。从那以后,她又开启了新的生活,开始了华丽的蜕变过程……

  二〇二五年五月二十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