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酒柜里收藏着两瓶洋河大曲,透明的玻璃瓶上贴着蓝底的飞天商标。这两瓶酒是先生第一次去我家,父亲回赠他的见面礼物,已经跟随我们三十多年了。每当看到这两瓶酒,我就会想起我的老父亲。
父亲爱酒,但从不贪杯,每顿小酌一两盅而已,而且只喝洋河大曲。
听妈妈说,父亲年轻时很少喝酒,自从下放回到了老家,就慢慢养成每顿小酌一两盅的习惯。
父亲14岁就参加了游击队,给首长做通讯员,跟随首长转战鲁南苏北一带打日本鬼子。抗战胜利后,编入解放军正规部队,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在战斗中多次负伤。新中国成立后,在一家国营大厂当领导。
六十年代初,父亲受他老首长的牵连,被停职下放回到了老家。刚回到老家那段时间,心情郁闷,茶饭不思的。母亲担心长此下去会影响他身体健康,每顿饭特意炒点家常小菜,让父亲喝两盅。好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都非常了解父亲,对他在战争年代的英雄故事耳熟能详,所以仍一如既往地尊敬、爱戴他。慢慢的,父亲适应了家乡的生活,心情也渐渐好了起来。
到我出生时,在父老乡亲们的拥戴下,父亲早已做了生产队长。那时候,经常有战争年代和父亲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战友来我家看望父亲。
我的家乡和宿迁比邻,离洋河酒厂不远。村里代销店的货架上摆满洋河大曲。透明的玻璃瓶上贴着红色或蓝色的商标,满瓶晶莹剔透的液体散发着独特的香味,诱惑着人们的味蕾。当时,洋河大曲并不贵,一瓶酒也就一块钱左右。但是,对于普通农民来说,一块钱恨不得掰着八瓣花,很少有人舍得拿一块钱买酒喝,平时父亲喝的都是几角钱一斤的散酒,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才舍得拿出一块钱,让我去代销店买洋河大曲。
每当这时候,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用手帕裹着的小包裹,里三层外三层慢慢打开,仔细地从里面抽出一元皱巴巴的纸币,交给我。我拿到纸币奔奔跳跳出了家门,她在后面大声叮咛着:“走路慢点,千万要保护好酒瓶!”
等我走远了,母亲便开始准备饭菜了。从鸡窝里拿出几个还带着鸡体温的鸡蛋,从菜园摘几把时令蔬菜,再配上一盘花生米……如果遇到村里逢大集,还会在家门口的集市上割块肉。很快,从我家的厨房里飘出了饭菜的香味。饭菜做好了,妈妈把饭桌搬到堂屋,摆好酒杯碗筷,我帮着母亲把菜端上桌,父亲便招呼客人喝酒了。我们家家教极严,家里有客人,女孩子是万万不可上桌吃饭的,更别提饮酒了。
父亲陪着客人在堂屋推杯换盏,母亲带着我们躲在厨房随便扒拉几口饭菜充饥。洋河酒浓郁香味夹杂着饭菜的味道,从堂屋里飘出,很快就弥漫了我家小院。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洋河大曲简直就是天下无与伦比的仙味了。
每次客人走后,父亲都会咂着嘴说:“还是洋河大曲味道醇厚,比散酒强多了。”可是当时生活艰苦,喝洋河大曲的机会是少之又少。
后来,哥哥们陆续参加了工作,我们家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哥哥们也会从城里买来各种好酒孝敬父亲。父亲尝了几次,觉得还是洋河大曲最对胃口。从此,我们兄妹孝敬父亲的酒只有洋河大曲。
八十年代末,洋河大曲在包装上有了改进,市场上出现了陶瓷瓶装的洋河大曲。记得先生第一次到我家,特意给父亲准备了两箱陶瓷瓶的洋河大曲。父亲非常高兴,为了表达对准女婿的认可,特意拿出几年前,哥哥买给他的,带着飞天商标的两瓶洋河大曲回赠先生。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辗转搬了多次家,这两瓶洋河大曲一直跟随着我们。
父亲去世已经两年多了……
前几天打扫卫生,我又拿出了这两瓶酒,抚摸着晶莹剔透的酒瓶,禁不住潸然泪下,父亲与洋河大曲的一幕幕再次浮现于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