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姑父的奶奶,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太,一辈子都深深扎根在那片黄土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此外,她还有着一个不普通的身份——烈属,这个身份,就像一道无形的光环,笼罩在她平凡的生活之上。
2023年年底前,她走完了自己106年的人生旅程。她这一辈子,乍一看,和这世上大多数人的生活一样,平平淡淡,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但细细琢磨,她身上的一些特质,还真叫人忍不住心生叹服。
说起这位传奇老太太的故事,还要从一位在伊川当地著名人物——张敬夷烈士说起。
一、张敬夷烈士
在河南省伊川县吕店乡的王庄村,张敬夷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1916年,他的到来为这个小村庄增添了一丝生机。
张敬夷自幼聪明好学,7岁时便踏入了私塾的大门,开始了他的求知之路。虽然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他的眼中总是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时光荏苒,转眼间,张敬夷已经15岁。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入了白沙镇的县立师范学校,接受了更为系统的教育。这里的知识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他的心田,也点燃了他心中的革命之火。
1937年,随着国家的动荡不安,张敬夷的心中燃起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他深知,唯有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外侮,保卫家园。于是,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一份子。 同年,张敬夷参加了中共豫西特委在伊川举办的小学教师训练班。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如何教书育人,更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天,训练班结束后,他与好友李明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李明感慨地说:“思贤,如今国家危难,我们身为教师,更应肩负起传播革命思想的重任。”
张敬夷目光坚定,回应道:“你说得对,李明。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让更多的年轻人明白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责任息息相关。” 1938年,张敬夷开始筹资在县城开设一个歇脚店,并在吕店开了一家杂货铺。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业活动,但实际上,他却将这两处店铺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点。
每天,张敬夷忙碌于店铺之间,暗中进行着重要的工作。他的妻子王秀兰有时会不解地问:“思贤,你整天这么忙,到底在忙些什么?”张敬夷总是微笑着回答:“秀兰,有些事情,现在还不能告诉你,但你要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1941年7月,张敬夷在吕店创办了毓文学校。他深知,只有培养出更多的革命干部,才能为党的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所学校里,张敬夷不仅教授学生们文化知识,更注重培养他们的革命精神。一天,他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说:“同学们,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要用知识武装自己,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学生们纷纷响应,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然而,随着战局的变化,张敬夷的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942年8月,他奉命撤退至陕北,10月又返回伊川执行任务。国民党在伊川展开了大规模的逮捕行动,张敬夷在重重困难中坚持完成任务。一次,他在与地下党员接头时,险些被敌人发现。他迅速躲进了一条小巷,心中暗自庆幸:“好险,差点就暴露了。但为了革命事业,再大的风险我也得扛。” 1944年4月,日军发动了河南战役,局势愈发严峻。5月,张敬夷从漯河返回伊川,经过周密准备,他于7月在吕店竹园村正式建立了一支4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这支队伍的成立,为当地的抗日斗争注入了新的活力。张敬夷带领队伍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打击敌人,保护人民。在一次战斗前,他鼓舞士气地说:“同志们,我们虽然人数不多,但我们的信念坚定,勇气无畏。为了国家和民族,我们一定要奋勇杀敌!”战士们齐声高呼:“为了国家和民族,我们不怕牺牲!”
9月,抗日支队到达伊川,张敬夷紧密配合,为老区部队联系新区群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他的智慧和果敢,使得这支游击队迅速成长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10月,张敬夷带领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建立了伊川县抗日民主政府及独立团,他担任县长兼团长,肩负起了更大的责任。然而,战争的残酷并没有停止。
1945年9月,张敬夷率领伊川县地方武装奉命随主力部队南下,途中经过临汝县焦村时,遭遇了国民党特务的突袭。在激烈的战斗中,张敬夷腹部受了重伤。尽管伤势严重,但他仍然坚持着,带领队伍继续前行。他对身边的战友说:“别管我,你们先走,一定要完成任务……”战友们含着泪,继续前行,而张敬夷却因医疗条件的匮乏,行至嵖岈山时,他的生命之灯终于熄灭,年仅29岁。
二、我姑父的爷爷
我姑父的爷爷,出身于乡间颇有名望的地主家庭,家中藏书万卷,他自幼便浸润在书香之中,是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文化人。那时的他,风度翩翩,谈吐不凡,是乡里人口中的才子。然而,时局动荡,革命的火种在他心中悄然点燃,他深受革命思想的感召,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还担任了张敬夷团长的文书。文书一职,大概就相当于如今的团参谋吧,虽无刀光剑影,却也责任重大。
我姑父的奶奶,亦是出身不凡,上过私塾,识文断字,举止间尽显大家闺秀的风范。两人情投意合,喜结连理后,姑父的奶奶便全力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在那段动荡不安的日子里,国民政府四处追捕革命志士,姑父的爷爷时常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一日,姑父的爷爷神色匆匆地回到家,将一封密信交到妻子手中,低声嘱托:“局势危急,有几位同志需要转移,你务必想办法资助和帮助他们脱险。”姑父的奶奶闻言,没有丝毫犹豫,她深知丈夫所从事的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二话不说,便冒着生命危险,开始四处奔走。她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都拿了出来,又变卖了些首饰,为地下党员们准备干粮和衣物。她心里想着:“为了革命,再苦再难我也得撑下去,绝不能让丈夫的同志们陷入险境。”
老奶奶一生勤勤恳恳,含辛茹苦地养育了两女一男。那日子虽不富裕,一家老小挤在几间破旧的土坯房里,粗茶淡饭,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却也温馨和睦。每到夜晚,昏黄的油灯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老奶奶讲着古老的故事,欢声笑语回荡在小院里。 然而,命运弄人,战火无情地席卷而来。
张敬夷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英勇地冲在了最前面,最终壮烈牺牲。而姑父的爷爷,也随部队转战大江南北,从此与家人失去了联系。那一夜,老奶奶望着空荡荡的屋子,泪水浸湿了枕头,孩子们的哭声让她心如刀绞,可她还是强忍着悲痛,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爹爹是英雄,他们是为了大家能过上好日子才离开的。”
新中国成立后,局势逐渐稳定。姑父的爷爷在今天的湖北省孝感市政府任职,虽身居要职,可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远方的家人。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那轮明月,喃喃自语:“也不知道家里人现在怎么样了,是否安好。这么多年没消息,他们该多着急啊。”终于,他托人给家里捎来了消息,家人这才知道他还活着。可由于他出身地主家庭,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人自危,他不敢直接与家人书信往来,只能将思念默默藏在心底。每次想到家人,他的眼中都满是愧疚和思念。
多年以后,有个同村的熟人,因家乡遭遇灾荒,一路乞讨到了湖北孝感。他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在街头饿得晕头转向。 姑父的爷爷恰好路过,一眼就认出了他。看着昔日的熟人落得如此境地,姑父的爷爷心生怜悯,赶忙把他扶到附近的饭馆,给他点了一桌饭菜。那熟人狼吞虎咽地吃着,姑父的爷爷则关切地询问着家乡的情况。 待熟人吃饱后,姑父的爷爷又资助了他一些钱财,说道:“拿着这些钱,赶紧回家吧,家里人肯定都盼着你呢。”那熟人千恩万谢,拍着胸脯说:“您放心,我回去一定跟乡亲们说您的好。”
可谁能想到,这个熟人回去后,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或是怀着一丝嫉妒心理,竟然写了一封检举揭发信,发到了湖北孝感。信中添油加醋地揭露了姑父爷爷未曾言明的地主家庭出身,还恶意诋毁他在工作中的一些正常行为。 这封信就像一颗炸弹,瞬间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很快,组织上就派人来调查他。
面对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姑父的爷爷又气又急,他红着脸争辩道:“我一生为革命出生入死,从来没有做过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你们不能仅凭一封匿名信就冤枉我啊!”可那些人根本不听他的解释,强行将他投进监狱进行改造。 狱中的日子,阴暗潮湿,姑父的爷爷满心悲愤,却无处诉说。他无数次在心中呐喊:“我这一生,为革命付出了多少,为何到头来却落得如此下场?我本想着等局势再稳定些,就把家人接过来,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过日子,可现在……”然而,所有的委屈和不甘,都只能随着泪水,默默咽下。最终,他死在了狱中,死因至今不明,只留下了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传奇。
三、我的三姑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三姑嫁进了那户人家。彼时,姑父的母亲早已因一场重病,如风中残烛般熄灭了生命之火,只留下这满屋的冷清与老奶奶的倔强。
三姑性子温吞,像一汪静谧的湖水,脾气又好,从不与人争执。可老奶奶呢,做事说话雷厉风行,风风火火的,好似一阵迅猛的疾风。这两人凑在一起,三天两头就闹得家里气氛紧张。
我记得九几年的时候,家里因为这两人的矛盾闹得不可开交。三姑实在受不了老奶奶日复一日的指责,一气之下回到了我们家。她红着眼眶,低着头,默默地收拾着自己的衣物。母亲看着心疼,安慰着她。没想到,老奶奶竟然追到了我们家里。
她一进门,就像一头愤怒的狮子,大吵大闹,闹得鸡飞狗跳。她双手叉腰,大声喊道:“你嫁到我们家,就得听我的,动不动就回娘家,像什么话!这成何体统!”三姑哭着说:“妈,我实在是受不了您天天这么指责我,我感觉自己在这个家里一点价值都没有。”
后来,邓公复出执政,大力平反冤假错案。我姑父的奶奶从报纸上得到消息后,就开始为丈夫申诉平反。我三姑嫁入他们家后,她嫌老奶奶整天四处乱跑,老奶奶嫌她没有把家操持好。 在老奶奶心里,为丈夫洗刷冤屈是头等大事,三姑的“不理解”让她心生不满。三姑呢,又嫌老奶奶整天四处乱跑,不把心思放在家里。家里的事情堆积如山,三姑一个人忙得晕头转向,心里也有怨气。
有一次,老奶奶又要出门去申诉,三姑忍不住说:“妈,您就别天天折腾了,好好在家歇着吧。家里这么多事,我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老奶奶瞪大了眼睛,像是要喷出火来,生气地说:“你懂什么,这是为了你公公的清白!这是大事,你一个妇道人家,懂什么!”
就这样,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每次发生矛盾,不是老奶奶气得摔门而出,就是三姑委屈地抹着眼泪回娘家。日子就在这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和反复中,缓缓向前流淌着,可老奶奶心中的那份执着,却从未改变,她就像一盏在风雨中摇曳却始终不灭的灯,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四、老太太
老奶奶丈夫的事儿,由于时间跨度实在太长。当年那些相关的人,有的离世,有的远走他乡;物也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当年的档案或许因战火、搬迁遗失大半,申诉的难度,就如同一座高耸入云、布满荆棘的大山,横亘在她面前。可老奶奶不肯轻易放弃。
从县里开始,她迈着那略显蹒跚却坚定的步伐,一家家单位跑,一遍遍讲述丈夫的故事。县里的工作人员有的面露难色,敷衍着让她回去等消息;有的则冷漠以对,觉得这陈年旧事早已没了查证的可能。但老奶奶不气馁,又踏上了去市里的路。在市里,她四处打听,逢人就问,哪怕被人当作疯婆子驱赶,她也从不退缩。 当年,她冒着极大的风险,暗中资助和帮助了好几位地下党员。在漫长的四处申诉丈夫清白的日子里,那些地下党员的名字成了她心中的一丝希望。她四处打听,逢人就问,不放过任何一条可能的线索。
终于,有个好心人悄悄告诉她,她提供的名字里,确实有这样一个人,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间段里,曾在伊川工作过。如今,这人已经退休,就住在省政府大院。 听到这个消息,老奶奶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她顾不上自己年迈体弱,也顾不上路途遥远,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找之路。一路上,她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有好几次,她都差点在陌生的街头迷失方向,也有好心人劝她放弃,说这大海捞针的事儿太难了,可她咬着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找到这个人,给丈夫讨回公道。 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真的找到了这个人。
那是一位从副部级岗位退下的老干部,住在省政府大院里。老干部头发花白,脸上带着岁月的沧桑,看到老奶奶时,眼神里满是疑惑。老奶奶激动得双手都在颤抖,她的声音带着哭腔说:“同志啊,我找您找得好苦啊!我帮过几个地下党员,你还记得吗?其中就有你,现在我想请您帮我证明一下我丈夫的事儿。”老干部皱着眉头,努力地回忆着,可最终还是无奈地摇了摇头,说:“时间太久远了,已经忘了,记不起来了。这些年,经历的事儿太多,脑袋里乱糟糟的。” 老奶奶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失落,但她还是强忍着泪水,说道:“同志,我知道您可能真的忘了,但我还是想试一试。这么多年,我为了这事儿跑断了腿,就想给我那冤死的丈夫一个说法。”
老干部看着老奶奶那满是皱纹的脸和渴望的眼神,说道:“这样吧,你要是生活上有困难,需要钱了什么的,跟我说一声,我可以帮你解决一下!” 老奶奶却坚定地摇了摇头,她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却充满了力量:“同志,我不要您的钱。我这一辈子,啥苦都吃过,啥难都遭过,我图的不是这个。我就是想要个证明,给我丈夫一个清白,让他在九泉之下能安息。”
老干部无奈地叹了口气,说:“大妹子,证明什么的,我确实给你出不了啊,时间太久了,很多事儿都没法考证了。” 老奶奶缓缓地松开了老干部的手,眼中满是失望,但她还是微微欠身,谢绝了老干部的好意,说道:“同志,我谢谢您的好心。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知道,有些事儿,不能强求。我还会继续想办法的,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丈夫的冤屈会昭雪的。”
说完,她拖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离开了。 后来,她把申诉的范围扩大到了省里。省里的情况更复杂,手续繁琐,流程漫长。老奶奶常常在省城那陌生的街道上迷路,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就喝点从家里带来的凉白开。
为了节省开支,她晚上就睡在车站的长椅上,忍受着蚊虫叮咬和寒风的侵袭。 跨省申诉时,她遭遇了更多的困难。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可她硬是凭借着一股倔强劲儿,磕磕绊绊地与人交流。 她去过北京,那是她心中正义的象征。站在北京的街头,看着那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她心里既迷茫又充满希望。
从六十多岁到八十多岁,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可她出门从来不需要家人陪同。家里人都担心她的身体,劝她别再折腾了,可她总是梗着脖子说:“我不去,谁还能为我那冤死的丈夫讨回公道?我一定要让他在这个世界给人的记忆是清清白白的!”
2002年,老奶奶的丈夫得以被平反昭雪,被追认为烈士。当政府的工作人员把这个消息告诉她时,老奶奶先是愣住了,随后眼泪夺眶而出。她双手颤抖着接过那份迟来的公正,嘴里喃喃道:“老头子啊,你终于沉冤得雪了,你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政府给她颁发了烈士家属荣誉证书,那红彤彤的证书,在老奶奶眼中,比什么都珍贵。同时,政府还给她拨了4个子女就业安排工作指标。
姑父得知这个消息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紧紧握着奶奶的手,声音哽咽地说:“奶奶,这么多年,您受苦了。要不是您一直坚持,我们哪有今天啊!”老奶奶拍了拍姑父的手,笑着说:“孩子,这是你爷爷应得的,你们以后都要好好过日子。”
就这样,姑父结束了农民的生活和身份,进到了我们县铝厂成为了一名正式职工。
五、老太太的晚年
从丈夫被追认为烈士、生活逐渐安稳下来的那个时候起,老奶奶的心彻底静下来了。她不再像年轻时那般风风火火,为了丈夫的事四处奔走、满心愤懑。如今,她在家里的老房子里住上一段时间,屋里的摆设虽陈旧,却处处透着岁月的温情,她时常坐在窗前,晒着太阳,回忆着往昔的点点滴滴。过些日子,她又会到女儿家去住一阵,女儿家热闹,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能驱散她心中的些许孤寂。
老奶奶毕竟年龄大了,岁月的风霜在她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她也渐渐明白,人生走到这步田地,需要晚辈的赡养与陪伴。所以,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发脾气,整个人变得平和而慈祥。我三姑本就是个非常孝顺的人,见老奶奶如此,更是尽心尽力地照顾她。两人之间的关系,就像那陈酿的美酒,越来越亲,越来越好。 我每次到三姑家去的时候,总爱凑到老奶奶身边,和她聊上一会儿。她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她的经历、她的阅历,对我而言,就像那神秘的宝藏,我很喜欢听。坐在她身旁,听着她用略带沙哑却温暖的声音讲述着过去的事儿,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年代的影像在眼前一一闪过。
老奶奶的记性特别特别好,不管是自己一家的,还是亲戚,她只要见上一次,第二次见面准能叫上你的名字。有一次,一个远房表亲来家里做客,多年未见,大家都有些面生,可老奶奶一看到他,立刻就笑着喊出了他的名字,还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把那表亲感动得热泪盈眶。 家里边无论哪个小孩和大人过生日了,她都会提前提醒和准备。她会早早地翻出自己攒下的手帕,包上几个鸡蛋,或者缝制一个小香囊,当作生日礼物。在她心里,每一个家人的生日都是重要的日子,都值得用心去对待。 听我姑父和我说过,奶奶在年轻的时候,那可是村里的“活字典”。一个村子2000来口人,不管哪一家的小孩儿出生年月日,现年几岁,她张嘴就能说出来。那时候的农村人都非常的朴实、淳朴,那家有新生小孩了,一个村的都会去送一点鸡蛋、红糖之类的东西,沾沾喜气。老奶奶也是知书达礼的人,所以只要有小孩出生,她都会精心准备一份小礼物,亲自送上门去,送上自己最真挚的祝福。
2017年春节,我去了三姑家。一进门,就看到了老奶奶。中间相隔十年半时间没有见过面,可老奶奶看到我,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直接就叫出了我的名字,还快步走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问我什么时候到家的。她嘘寒问暖的,问了我很多很多的问题和情况,从工作顺不顺利,到生活习不习惯,每一个问题都饱含着她的关心。 因为相距的又不远,所以我也经常会去我姑家。平时每次去看到她的时候,她都是在力所能及地干一些活。有时候,她会坐在院子里,仔细地检着花生,把那些瘪的、坏的花生都挑出来;有时候,她会坐在小板凳上,剥着花生,那熟练的动作,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的时光;还有时候,她会坐在屋檐下,把大豆、玉米里的杂质挑挑干净。
我常走过去,对她说:“奶奶,又在干活!就不能歇歇吗?您都这么大岁数了。”她总是笑笑,那笑容就像春日里的阳光,温暖而和煦,说:“这也不累,活动活动身体好。人呐,就得动起来,不然就生锈咯。” 那时,她都年满百岁了,眼不花,耳不聋,与人交谈反应敏捷。她就像一棵历经风雨却依然挺拔的老树,虽然岁月在她的身上留下了痕迹,但她的精神却依然矍铄,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听我姑父讲起奶奶的一生,那真真是一部波澜不惊却又坚韧不拔的传奇。在姑父的记忆里,奶奶就像一棵深深扎根于土地的老树,安稳又踏实。村里的人,上到耄耋老者,下到垂髫小儿,从来没听说奶奶去过医院和住过院。哪怕偶尔有个头疼脑热,她也从不吭声,更不会像旁人那样,这疼了、那痒了,就急吼吼地去买药吃。
奶奶的生活规律得就像精准的时钟。该起床时就起床,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她便麻溜地穿衣下床,开始一天的劳作;该睡觉时就睡觉,夜幕降临,她便安静地躺下,不多言语,不多折腾。她从来不蹬捣人,邻里之间相处,总是和和气气,哪怕遇到些小摩擦,她也只是一笑而过。平日里,她就守着家里那一方小小的天地,只是做饭时,多添一碗水,多做一碗饭,仿佛这简单的举动,便是她对家人最深沉的爱。家里人常劝她别太操劳,她却总是摆摆手说:“我不累,多做点,大家都吃得饱饱的,我心里才踏实。”
2023年,老奶奶终究还是离开了我们,享年106岁。按照村里的习俗,过完106岁,就算107岁了。那一刻,仿佛时间都凝固了。
尾声
回想一下老奶奶的一生,那是一部充满苦难与坚韧的史诗。她生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那是一个烽火连天、生灵涂炭的时代。家国蒙难,山河破碎,豺狼横行华夏大地,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她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亲人离散、家园被毁,那些惨痛的画面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里。
婚后,她未能与丈夫过上夫唱妇随的田园生活。她的丈夫心怀赤子之心,为了保山河无恙,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她虽然心中满是不舍,但深知丈夫所做之事的意义,便默默地支持着他。
夫妻二人聚少离多,独守空房的日子里,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十指裂而纺车未歇,她日夜操劳,供儿女读书,为女儿置办嫁妆,给儿子张罗婚事。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
中年时,她遭遇了丧夫之痛。抚孤灯而泪尽,倚空帷而肠断,她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对着丈夫的遗物默默流泪,回忆着往昔的点点滴滴。到了老年,又接连丧媳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痛苦,就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她的心。残烛偏照空棺,君眠北邙,儿葬南岗,她只能独自承受着这一切。 即便如此,她依然没有放弃。为了给丈夫申诉平反,她东奔西跑,风餐露宿。有人不理解她,说她这是瞎折腾,可她不在乎,在她心里,丈夫的清白比什么都重要。
奶奶的一生,普通中充满传奇,平凡之中显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