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乐离开人世,已经十八年了,他走的那一年是2007年,当时他只有四十八岁,他得的病和他的哥哥路遥一样,肝癌!
认识王天乐,是我到铜川报不久,当时他是陕西日报驻铜川记者站的记者。一天晚上,我去市委宣传部找一个朋友聊天,正在聊的过程中,王天乐来了,当时朋友介绍,得知他是陕西日报的驻站记者。作为地市报记者,当时对于省报的记者有一种天然的羡慕和崇敬感,没有想到,王天乐听到朋友对我的介绍后,丝毫没有一点架子。他当时只凭着一句话,就彻底征服了我:他大约看过我的一些文章和新闻,握过手之后,就说:“像我们这种人,骨子里轻易不服人,可一旦佩服,那就是五体投地的佩服!”我觉得他完全说到我心里去了,最根本的是,初次见面,他居然用“我们”一词瞬间拉近了我和他的心理距离。后来我知道他就是当时如雷贯耳的作家路遥的亲弟弟,并且知道,他曾在延安当过揽工汉,在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当过下井工人。路遥因为小说《人生》出名之后,把弟弟王天乐设法弄到延安日报当记者,就是在延安日报当记者的1988年,他写出了后来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的《汽车拉着火龙跑》,(时隔十二年,2000年,他再次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获得中国新闻奖,是多少当记者的人梦寐以求的?而一个人,在其短暂的记者生涯中,两度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这在中国新闻界,恐怕也为数不多。
那天晚上,王天乐和我们聊了很久,他激情满怀,极富口才,言语中有一种宏大的理想主义的崇高感,有一种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使命感和理想担当。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只要听他说话,都会被他的演讲搞得热血沸腾。记得那天晚上离开的时候,已经凌晨一两点了,但我似乎毫无睡意。
从那以后,我经常去他的办公室。反正小家当时还在七十公里外的陈家山,白天忙完,晚上就一个人。和王天乐聊得越多,了解的越多,就发现他的故事和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那个孙少平很相似。一次我就问他,他说,那本身就是写的他的故事。路遥写《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时候,就是在陈家山矿医院里的一间房子里。我当时还在陈家山矿中学教书,矿上很多喜欢文学的青年都去拜访过路遥,可惜当我鼓起勇气去医院找路遥的时候,路遥却回西安了。后来看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得知他在那里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时候,那种写作和生活的状态。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最初在《铜川矿工报》连载,这大概也是路遥对铜川矿务局的一种回报,看了几期连载,我已经有些等不及了,恰好矿工报的副刊编辑杨治华又是我的好朋友,我就去要来了《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原稿。是路遥用圆珠笔工工整整写在方格稿纸上的。杨治华一再叮咛,千万千万不敢把稿子弄丢了,我一再保证,小心翼翼地拿回了那个原稿,如饥似渴地在很短的时间里读完了。而同时清清楚楚地记得:《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第一页,写着这样的字:献给我的弟弟王天乐!
王天乐聊天时只要说到路遥,很少说我哥如何如何,都是直呼路遥。他说他跟路遥的关系,已经超越了血缘上的那种兄弟关系。他们曾经有三天三夜不睡觉畅谈创作的事,他们之间,没有隐私,什么秘密都可以说,那是一种叫人向往的关系。
就是通过王天乐,我知道了路遥的很多故事,知道了路遥在创作的过程中,王天乐给予路遥生活上的巨大帮助,比如路遥抽的烟,路遥喝的咖啡,基本都是王天乐提供的。
路遥去世以后,引起了全社会巨大的反响,很多人都在写文章悼念路遥,《延河》杂志出了一期悼念专刊。我得知路遥去世消息的当时,正在参加一个会议的采访,顺便在一张陕西日报的边沿空白处,写下了《路遥,西行路上你慢慢地走……》,并以最快的速度刊登在了铜川日报的《金锁关》副刊上。后来我把稿子拿给王天乐,原本想让他看可否刊登在陕西日报的《秦岭》副刊上,也算是一个普通读者对路遥的纪念。但是,王天乐在肯定稿子的同时,对于把稿子拿到陕西日报发表,似乎并不怎么有兴趣。我后来才弄明白,当时可能有很多路遥在世的时候,和路遥关系并不怎么样的人,在路遥去世以后,却突然写了很多和路遥如何如何要好的文字,这让王天乐很愤怒,也再次印证了鲁迅先生说过的话:“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衒,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了他们的沾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王天乐曾经给我说过路遥葬礼上的一个细节,当时要给路遥的遗体上放一束花,结果拿去的是一束假花,虽然很鲜艳,很美丽,但是,王天乐毫不犹豫地让撤下了,他说:路遥活着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假的东西!
跟天乐的交往,主要就是平时的闲聊,他语言的幽默、风趣,带着陕北口音的那种独特表达,常让人听得如痴如醉。他表达不满和对某人的生气时,喜欢说一句口头禅“日他个亲妈”,他微笑着说那句话,别人却听得哈哈大笑。在熟悉他的人看来,那只是他表达情绪的一种方法,并没有多少真正责骂的意思。当时,我和市委宣传部的几个朋友不止一次地私下感叹:王天乐真是个人才,他不写作真是太可惜了。但是,他似乎述而不作,说起故事,精彩纷呈,也富有吸引力,但是却似乎很少写下来。只是有一次他说,他搜集了很多资料,他打算写《路遥传》。
再后来,我离开铜川到了咸阳,逐渐少了消息。几年前,突然在陕西日报上,看到王天乐写的关于路遥的文章,分期刊登了整整两大版,题目就是《我的哥哥路遥——苦难是他永远的伴侣》,后来了解得知,王天乐2007年4月,患肝病去世,终年48岁,而他的哥哥路遥,1992年11月17日,也是肝病去世,只有43岁。天不假年,天妒英才,路遥43岁因病去世,王天乐比他哥哥的实际年岁只多活了五年,因为同样的病,也早早地去了,非常可惜。
可是,一度网上不断有人炒作路遥兄弟“失和”的所谓内幕,仿佛煞有介事。不了解的人,当然是看热闹不嫌事大,但是,了解王天乐的人就会知道,他对哥哥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亲近,他在路遥创作中给予的实实在在的支持和鼓励,无人能及。他们两个人都很有才华,很有思想。以至于后来,由于路遥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在生活上,用王天乐的话来说:“就像一个弱智!”路遥对王天乐在生活上的依赖,已经非常强烈,这个只要看看王天乐写的《平凡的世界诞生记》和《我的哥哥路遥——苦难是他永远的伴侣》就会明白许多。王天乐不止一次地说,他们的感情,已经超越了一般血缘关系上的兄弟情,而成了知己和同志。这样的人,彼此可能也会有观点不同的时候,但绝不是一些人所猜想的那样。所以有些人故意炒作这些,而忘掉了他们共同成就的文学作品,无论如何让人觉得有些猥琐。
其实王天乐是清醒的,他并不想沾路遥的光,他甚至拒绝路遥在《平凡的世界》扉页上写下“献给弟弟王天乐”的话。但路遥自己深知,没有王天乐的帮助支持,很可能就没有《平凡的世界》。所以,后来在写《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的时候,在第一页上,路遥还是写上了“献给我的弟弟王天乐”的字样。这样的两个富有文学才华的兄弟加知己,在他们亡故之后,有人却在炒作他们兄弟“失和”的事,总让人觉得有些不是味道。王天乐本来是要写《路遥传》的,在那里面,或许要说出很多真相,可惜,他也早早走了,许多的真相,怕永远成谜。
鲁迅和兄弟周作人的兄弟“失和”,多少年来,一直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说法也大相径庭。两个在文学上都非常有成就的人,到底什么原因导致后来的日子形同陌路?很多人都在猜测,都在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在推测,但真实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或许永远也搞不明白了。但我觉得,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认真阅读他们的作品吧,对鲁迅是这样,对路遥应该也是这样。
王天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记者,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记者,更是赋有当记者天分的人。很多人当记者,特别是驻站记者,很难和当地的主要领导把关系搞得非常密切,多数只是保持着一种客气的工作关系。但在我的印象里,他和地方领导个人私交很好,一些人在工作之余经常在他的办公室里聊天说笑,我想这无他,大概主要源于王天乐那种幽默高超的聊天水平,时常惹得你哈哈大笑,但是,笑过之后,却陷入长久的思考之中。他曾经说过,一个无依无靠的人,在复杂的社会上,要想存活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强大壮大自己。当你是幼苗的时候,别人轻轻的一个手指头,可能都会要了你的命,但当你真正长成参天大树,那些人这个时候就是拿着斧子砍你,也许大树没有砍倒,砍树的人早已经给累死了。平时的聊天中,类似这样的令人深思的话语,在王天乐那里是随口就来,仿佛根本不需要思考。这样的聊天,当然谁都会喜欢,对谁也都有启发。
王天乐读过大量的外国文学著作,而且他的记忆力超人,叙述起小说故事情节,包括人物,栩栩如生,富有特别的吸引力,他绝对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极具才华的人,在48岁这个正是出成绩,正是干事的年龄,却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叫人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