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宁波穿山半岛总台山极目远眺,岛屿礁石,星罗棋布;点点航帆,百舸争流。在高低掩映,峰峦环抱中,有一条U型的海港镶嵌在苍穹之下,望着它,心中泛起阵阵涟漪,仿佛听见嘹亮的军号,饭前的歌声;好像看见游弋的快艇,信号台的旗语……它是一个神奇的军港,它是一座历史的丰碑。


  购买装备,组建快艇大队;积极练兵,准备参加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27日,毛泽东向斯大林提出,中国急需苏联提供鱼雷快艇、漂雷和海军岸炮等武器装备。1951年5月16日,苏联在旅顺港向中国交付了18艘鱼雷快艇,5月26日在塘沽港移交给中国12艘鱼雷快艇。加上1950年8月交付的6艘鱼雷快艇,这时人民海军已经拥有36艘鱼雷快艇。  

  1953年初,为加强海岸防御,我国从苏联再次购买10艘鱼雷快艇。从人民海军成立到1953年8月24日,我国从苏联购买的P-4级鱼雷快艇共46艘。

 (P-4级123B型鱼雷快艇模型)

  这些鱼雷快艇西方代号为P-4级,这种级别还分两种型号,一种是没有雷达装置,导航仪器只有一个方向误差很大的磁罗经,必须岸上指挥所引导接敌进行攻击,中国称之为B123或P-4B鱼雷艇;第二种型号装有艇载雷达、敌我识别器和方向比较准确的电罗经,称为K123或P-4K。我国1952年12月前购买的都是第一种没有艇载雷达的B-123型鱼雷快艇,从1953年1月开始购买艇载雷达K-123型快艇。

  鱼雷艇对于海军弱国来说,这是一款性价比较高的海军装备,既便宜又能对大中型舰艇构成威胁,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联作为P-4级鱼雷快艇制造国,总是把它作为拉拢盟友的礼物,向世界各个国家派送。据统计,17个海军弱国共向苏联购买P-4级鱼雷快艇145艘。据苏联资料称,中国从苏联进口和国产P-4级鱼雷艇共90艘。苏联通过推销P-4级鱼雷艇实现了“双赢”,既交了朋友又赚了钱。

  虽然P-4级鱼雷艇遍布世界各大洲,在二战后地区冲突中也屡见身影。但是真正让P-4级鱼雷快艇在世界海军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当属年轻的人民海军快艇部队在世界海洋的舞台,上演的一幕幕精彩的绝唱。

  (P-4级123K型鱼雷快艇模型)

  P-4级鱼雷快艇毕竟是一种二战时期的老式装备,随着岁月的流逝,P-4级显现出它的缺点和问题,对于它的问题苏联早已心知肚明,苏联利用战胜国的身份,在英美得到了一批先进的鱼雷快艇进行研究,还从西方同行那里学到了新技术用到了研制新型鱼雷快艇上。于是P-4级的替代品P-6级鱼雷快艇诞生了。

  P-6级鱼雷快艇要比它的前辈更先进、性能更好,也称之为K183型。P-6级鱼雷快艇排水量是P-4级的三倍,用533毫米的鱼雷取代了450毫米的鱼雷,2座25毫米半自动机关炮,武器威力更大,P-6级被苏联人认为是一款设计成功的鱼雷艇。据统计从1949年至1960年,仅苏联就制造了420多艘P-6级鱼雷艇。1955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P-6级技术,称之6602型或K183型鱼雷艇,自行制造P-6鱼雷快艇63艘,进口12艘。后来又将木壳艇改成钢壳艇,称之为6702型鱼雷艇。可惜的是P-6级鱼雷艇在中国诞生得太晚了,它错过了最佳的表演时间,国共历次海战中,只有1965年11月14日鱼雷艇最后一次海战——崇武以东海战才展示了它的优越性。

  (P-6级K183型或称6602型鱼雷艇)

  1951年9月17日,海军司令部电令华东军区海军、中南军区海军、华北军区海军和海军直属青岛基地,以购买苏联的36艘P-4级鱼雷快艇为基础,分别组建一个鱼雷快艇大队。根据命令,华东军区海军鱼雷快艇1大队在上海、中南军区海军鱼雷快艇11大队在广州、华北军区海军鱼雷快艇21大队在塘沽、海军青岛基地鱼雷快艇31大队在青岛分别组建。

  关于四个鱼雷快艇大队组建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1950年9月17日组建;二是1951年9月17日组建。 作者分析,四个快艇大队应当是1951年9月17日组建,因为1950年9月,从装备上说,海军还没有鱼雷快艇;从人员上讲,快艇学校学员刚刚入学。如果在没有装备和人员的情况下成立了快艇大队是没有意义的。本文采纳1951年9月17日组建说。

  (快艇部队隶属关系图 蒋炳仁绘制╱张星莹电脑制作)

  按照苏联海军编制,每个大队设2个中队,每个中队6艘快艇,每个中队设三个分队,每个分队有2艘快艇。1952年秋,快艇31大队进行调整,原两个快艇中队12艘快艇扩编成4个中队18艘快艇,四中队作为预备队有人无艇。刚组建的快艇31大队隶属于海军青岛基地,《世界鱼雷艇战史》第八章中说:“第一批组建的快艇31大队时任大队长穆华……”但众多素材均称快艇31大队首任大队长为田松,根据田松的简历,“1949年11月田松任安东海军学校参谋长;1951年7月任海军快艇学校副校长;1952年7月任海军青岛基地快艇大队大队长……”田松简历说明他不是快艇31大队首任大队长,而另有他人。有材料证明,刚成立的快艇1大队首任大队长,由华东军区海军快艇基地司令员陈绍海兼任。

  田松,1918年12月出生,山东省何西县封官电村人。1938年10月入党。历任胶东军区团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师参谋长,参加辽沈、平津等战役。1949年11月,任安东海军学校参谋长;海军快艇学校副校长;1952年7月历任海军青岛基地快艇31大队大队长;海军快艇总队副总队长兼21大队大队长;1956年6月,任海军快艇11支队支队长;1964 年5月,任海军榆林基地副司令员;1977年5月,任海军广州基地司令员;1978年任海军南海舰队副司令员。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田松(左一)视察部队)

  华北军区海军快艇21大队在天津塘沽组建,但驻扎的时间很短,1952年3月29日部队进驻不到1年,就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要求快艇21大队移驻到威海刘公岛。此时的刘公岛外海域是联合国部队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其飞机正轰炸我志愿军阵地,海军司令部要求一旦航母越过我领海线,将不惜一切代价将它击沉。

  我国虽然没有对外宣布海军将参加抗美援朝,但海军已经在未雨绸缪,积极备战,一旦需要立即开拔到战场。1952年秋,快艇部队组建以来进行了第一次大训练,其目的就是组成快艇精锐部队参加朝鲜战争。遍布全国的四个快艇大队的鱼雷艇全都集中到青岛黄海,并出动4艘老旧军舰作为快艇出海射击的靶舰,轮流由各大队实施虚放攻击或实放操雷攻击,还有多艘捞雷船、追雷艇、警戒艇等船只。海军司令部对这次训练十分重视,指定快艇学校朱军政委为这次训练总指挥。朱军政委在每次快艇训练时都亲自出海,或者在鱼雷快艇上,或者上靶舰,他要选拔出一批快艇部队优秀指挥员和战斗员,要组建一支精锐的快艇部队赴朝参战。这次集中训练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快艇部队齐聚青岛,第一次全面调度各方训练资源集中到作战部队。

  朱军,河北省景县人,1927年入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鄂豫边区挺进纵队第三团团长。1945年6月至新中国成立,任辽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先后参与组织指挥了锦州战役、赤峰保卫战等战役。1949年5月,朱军率领“重庆”号起义官兵组建安东海军学校并任政治委员。1950年起,历任海军快艇学校政委、海军学院副院长;海军工程学院院长;南京海军军事学院副院长兼研究部长;“文革”后,任南京海军学院院长。朱军为培养海军建设人才贡献了毕生精力。朱军是一名学者型海军军官,他撰写并出版了《孙子兵法释义》《孙子兵法释义·增订本》《孙子兵法新译》《孙子兵法博议》《管子释义》等,为弘扬祖国的传统军事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3年离休,1999年3月24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朱军政委)

  这次集中训练成果来之不易,这支快艇精锐部队海军已经内定为快艇31大队,预备队为快艇21大队,他们将准备赴朝参战。快艇31大队1中队在之后岁月里之所以能成为海上精锐部队,就是通过这次训练挑选出来的优秀官兵。快艇学校副校长田松担任快艇31大队大队长,冯达担任政委;原快艇21大队纪智良被任命为31大队副大队长;铁江海被任命为1中队副中队长;一批优秀的快艇艇长和岗位技术能手涌现出来,他们有的直接去了快艇31大队或快艇21大队,有的仍留在原来的快艇大队听从召唤。据朱洪禧将军回忆,这次秋季大训练,把优秀官兵选拔到了快艇31大队,仅1中队63名官兵中就有60名中共党员。

  1952年9月,青岛海校第二期学员到了毕业期,毕业学员分配到快艇大队,每个快艇大队由原来的2个中队变成3个中队,再加1个有人无艇的预备队,共有4个快艇中队。

  1952年9月18日,青岛海校召开了军官大会,朱军政委宣布快艇31大队为赴朝参战主力大队,快艇21大队为赴朝参战预备大队,两个快艇大队一起在青岛进入备战训练。  

  10月1日国庆节刚过,两个快艇大队就进入紧张繁忙的训练之中,虽然艇长们早就通过了“单艇鱼雷攻击训练”全过程,但青岛海校指挥系还是为他们制定了新的训练计划,要求艇长都必须重新过四道考试关。

  1953年2月19日,海军发布关于入朝作战部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命令,给快艇部队的作战任务是,以鱼雷艇突袭敌人的登陆舰和运输舰,牵制和消耗海上敌人。

  (青岛基地快艇31大队码头)

  鱼雷快艇去朝鲜参战,但是朝鲜没有快艇部队,更没有快艇基地。海军决定改装一艘鱼雷快艇母舰,既是为快艇部队平时训练服务,更是为快艇大队赴朝鲜参战做准备。快艇母舰相当于航空母舰的角色,就是一个移动的快艇保障基地。因为快艇部队一旦上了朝鲜战场,就需要有快艇基地做后盾,为前方的快艇随时提供鱼雷、弹药、油、水、备件等各类补给和维修服务。

  海军选中了一款由美国制造的坦克登陆舰来担当快艇母舰角色,这艘登陆舰能够适应吃水较深的远洋航行,也能够适应吃水较浅的沙滩登陆,能满足快艇训练与作战的所有条件,经过专家严格的验收通过后,1953年1月13日正式列入快艇31大队序列。

  从1953年2月底到4月上旬,海军参战部队陆续赴朝,快艇31大队和快艇21大队的部分中队也曾前往大东沟快艇码头熟悉地形。由于美国并没有派遣海军在朝鲜西海岸登陆,所以两个快艇大队最终没有入朝,而是一直在青岛进行临战前的训练。后来朝鲜战争停战,快艇部队赴朝参战的任务也就结束了。


  毛主席检阅快艇部队,激励快艇官兵为建设强大海军而努力!

  1953年2月,毛主席登上了“长江”舰、“洛阳”舰等5艘军舰,连续4天3夜沿长江顺流而下,首次视察海军舰艇部队并检阅鱼雷艇汇报操演,为5艘军舰写下“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题词。“长江”“洛阳”两舰停靠安庆码头时,毛主席分别与两舰官兵合影,珍贵的镜头成为一代又一代海军人永恒的记忆。

 (1953年2月毛主席接见华东海军指战员)

  1953年2月的一个夜晚,华东军区海军快艇1大队101艇和104艇两位艇长接到受阅任务,连夜驾驶快艇从上海吴淞口赶到南京下关码头。

  2月24日13点30分,南京长江下关码头细雨绵绵,江水滔滔,“黄河”号登陆舰和“广州”号、“南昌”号护卫舰以及“101”号、“104”号鱼雷快艇正等待毛主席检阅。毛主席在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的陪同下,登上“南昌”号军舰,看到紧靠舰外舷的两艘鱼雷艇,毛主席俯身向鱼雷艇上的水兵打招呼,这时101号鱼雷艇艇长高东亚向毛主席报告:“主席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海军鱼雷快艇第1大队1分队接受您的检阅,请您指示!”毛主席关切地问:“艇上生活辛苦吧?”高东亚回答说:“报告主席!我们已经习惯了。”毛主席鼓励说:“好!要多多锻炼。”这时陈毅司令员下令快艇开始接受检阅,两艘快艇立刻离开舰舷,先后组成纵队、横队、梯队三种双艇编队,以36节的航速在江面上跑了三个来回。望着快艇在江面上劈波斩浪,犁起的浪花,毛主席高兴地说:“快艇不错,速度快,能放鱼雷,价格比较便宜,发展这个好!”

  1962年101号和104号鱼雷艇由快艇1大队移交给快艇41大队。1968年2月为纪念毛主席视察海军15周年,海军授予101号和104号鱼雷艇荣誉舷号,即53-101号和53-104号,53表示1953年毛主席视察的鱼雷艇。1974年随着导弹快艇装备部队,53-101号和53-104号鱼雷艇退出现役,53-101号鱼雷艇被矗立在宁波牛轭港1号码头和2号码头之间的1号停泊场,以示纪念。1981年,53-101号和53-104号被取消荣誉舷号,取消的原因不明。

  曾经担任过53-101鱼雷艇副艇长杨洪义回忆:“53-101号最后一任艇长是山东籍战友李汉印。1970年初我调入53-101快艇任副艇长,1971年9月离开该艇到导弹快艇当艇长。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感受到毛主席检阅过的快艇与其他快艇的区别就在于选拔快艇人员上,这艘艇要求官兵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被授予荣誉舷号以后,53-101成为一艘‘光荣艇’,该艇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宣讲53-101的光荣历史,每当新兵入伍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要组织官兵参观‘光荣艇’。我在任期间,每个月接待参观人员有两、三次,为参观人员讲解毛主席当年视察海军舰艇部队光荣时刻,宣传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激励官兵为建设强大的海军而努力!”

  关于另外一艘“光荣艇”53-104号快艇的去向,据说1969年快艇6支队分家和组建快艇21支队时,53-104号鱼雷艇分给了快艇21支队,可能是让这艘带有红色基因的“光荣艇”延续到更多的快艇部队。

  高东亚受到毛主席的检阅后,感到一生的荣光和幸福,并以此为动力,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和训练。

  1953年4月,原快艇21大队大队长张朝忠被任命为快艇1大队大队长。6月,快艇21大队3中队6艘快艇连人带艇正式调入快艇1大队;原快艇21大队3中队144艇艇长张逸民战斗序列转换为快艇1大队1中队102艇艇长。从此,张逸民与1中队1分队分队长兼101号快艇艇长高东亚情同手足,成为朝夕相处的好战友 。

  1954年4月30日,101艇和102艇同时装上鱼雷,开始担任华东海军五一节战备值班艇。有一天,因快艇第一次节日战备值班,两人兴奋得睡不着,高东亚特别叮嘱张逸民:“在海战中,如果我有什么意外,我没有什么可惦记的,只是家中还有一位老母亲,你每年看看老人家我就心满意足了。”张逸民回答:“照顾母亲是当儿子的本分。从今以后,请你放心,既然咱们是生死兄弟,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

(101号快艇艇长高东亚)

  高东亚,1929年6月出生,江苏新沂县人。1938年参加了八路军苏北“娃娃剧团”,13岁时改当侦查员,年仅15岁就在抗日游击队里当排长。1949年初,华东野战军31军文工团到基层选拔文艺人才,时年21岁的副连长高东亚被选中。渡江战役后,31军改成华东军区海军,而军部文工团就成了华东军区海军文工团,高东亚从此变成了海军。他得知海军要成立快艇部队后,直接找到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张爱萍,要求学习快艇当艇长。就这样高东亚进入青岛海校成为第1期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快艇1大队1中队101艇任艇长。

  1954年初冬时节,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编剧陆柱国来到舟山定海快艇驻地,采访刚刚击沉敌舰“太平”号的快艇31大队。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遇见了高东亚,两人刚一接触就攀谈起来,高东亚并向陆柱国透露了他情感上的秘密,这次攀谈一直延续深夜两点钟。当陆柱国采访完快艇31大队后,他又专门来到高东亚身边住下来,细致地观察了解高东亚,陆柱国深深为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战斗经历所吸引、所感动。 

  有一件发生在高东亚身上的故事令人难以置信。在陆军当侦察排长期间,上级安排了一位副排长协助高东亚工作,高东亚与副排长朝夕相处,共同战斗与生活,两人同居一室三年有余,其实这位副排长是“女扮男装”,高东亚竟然不知道副排长是女性,后来的一次战斗中,副排长因伤住院,才在医院里露出了女性真容。

  (电影《战火中的青春》剧照)

  陆柱国问高东亚:“你与那位副排长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她是女性?后来为什么不去追求她呢?”他惋惜地说,“现在她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能给她一点点伤害。”在采访整个过程中,高东亚始终没有说出副排长的姓名,他在全力保护他喜欢的女性尊严,虽然两人没能走到一起,但是副排长在高东亚心里依然是那样的圣洁。可见,高东亚有多么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品德。他这段经历从来不对别人讲,因为高东亚与副排长的结局,是十分不幸的。当陆柱国与他谈起这件事,高东亚不止一次地痛哭流涕,甚至捶胸顿足。

  那天晚上的谈话结束之后,陆柱国的情感就像奔腾的潮水,一直没有平静下来,惊讶,同情,赞叹……他把高东亚当成了知心朋友,他走进了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不是写高东亚的现在和他的快艇,而是写他的过去,写他当侦察排长的与副排长的传奇故事。陆柱国回去之后创作出《踏平东海万顷浪》一书,其中第四章以高东亚为原型,改编成电影故事片《战火中的青春》。

  陆柱国,1928年10月出生,河南省宜阳县人,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编剧、作家。1950年创作首部小说《决斗》;1953年出版长篇小说《上甘岭》。编写电影剧本《海鹰》《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英雄岛》《闪闪的红星》《太行山上》等作品。2007年陆柱国获得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作者于2023年春节后来到八一电影制片厂,试图采访这位德高望重的著名编剧,从而深入了解电影故事片《战火中的青春》的主人公原型高东亚和电影故事片《海鹰》的主人公原型张逸民。在咨询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人员后得知:2022年12月1日,一代老电影艺术家陆柱国已经驾鹤西去,享年94岁。

  陆柱国用他一生来描绘人民战争画卷,许多人是看着《战火中的青春》《海鹰》《闪闪的红星》等电影长大的,高山、雷锋、潘冬子等银幕形象至今仍在人们的脑海中闪现。

(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编剧陆柱国)

  电影故事片《战火中的青春》的主人公原型高东亚曾经在战斗中眼睛负伤,损害了视神经,从此以后视力不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下降。1955年1月参加海战时,他的一只眼睛视力仅为0.3。为了能够在快艇部队继续干,他从不承认自己的视力低下,目的就是想多参加海战,为鱼雷快艇做出贡献。自积谷山海战发射鱼雷失利后,上级机关出于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将他调离快艇部队,来到南京海军学院当教员,这样做既保护了他有疾病的身体,又发挥他具有快艇实战经验的特长。

  2023年作者曾试图采访这位让人钦佩的“海鹰”,据张逸民女儿张帆向作者介绍,高东亚老人已双目失明20多年,且耳朵失聪,离休后一直住在南京市海军疗养院,不便接受采访。2024年初,正当作者撰写有关高东亚事迹材料时,传来令人悲痛的消息——高东亚老人于2024年1月16日在南京仙逝,享年96岁。又一只海鹰远走高飞了!


  解放浙江沿海岛屿,快艇部队击沉敌舰载入人民海军史册

  在全国大陆和舟山群岛解放以后,台湾国民党当局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盘踞大陆东南沿海岛屿,并以这些岛屿为据点,不断向我沿海地区进行骚扰,掳掠财产,破坏航运。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的目光,开始从东北转向东南。1953年底,中央军委在杭州召开会议,在会上毛主席说:“朝鲜停战了,我们身上的担子一下子轻松多了……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腾出手了,我看该集中力量去解决台湾问题了。从现在起,应该就此着手准备,要长治久安,不解放台湾不行!”朱德建议:“解放台湾问题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清理门户,也就是把沿海那些被国民党占领的岛屿解放过来,把我们的门户打扫干净。下一步,解放台湾时我们便没有了后顾之忧。”毛主席同意朱德的建议,将解放被国民党占领的岛屿的任务交给了华东军区。

  1953年4月下旬,上级机关命令快艇21大队3中队6艘鱼雷艇和8艘艇的艇员调往上海,并入华东军区海军快艇1大队。两个月后,他们乘专列离开青岛驶往上海。

  1953年6月23日,快艇21大队2中队6艘快艇及人员也被调入快艇31大队,就这样快艇21大队少了50%的人和艇,只剩下1中队和4中队。不久,新的中队又补充进来,快艇21大队和快艇31大队都有了4个中队。

  (停泊在小青岛港湾的鱼雷快艇)

  1954年底,快艇31大队留在青岛的另外2个中队,被充实后组建为快艇41大队,隶属青岛基地快艇第一纵队,1956年被编入东海舰队快艇6支队。据快艇16支队原政治部主任王全俊回忆:快艇41大队首任大队长于永年,政委朱洪禧,副大队长张振国、赵洪伦。

  关于快艇41大队组建的时间,还有另外一种叙述,据骆勤著《海阔鱼跃——鱼雷快艇的故事》第186页介绍:“上两个月由王苏南中队长带去安东大东沟熟悉地形的4中队几个艇队,没见他们回青岛,却传来了以快21和快31为基本力量的快41大队(作者注:1953年)5月份在大东沟组建成立的特大消息,中队长王苏南升任快41大队副大队长。以后,新快41大队成为守卫黄海最北端战略要地的快艇大队。”快艇41大队究竟是何时组建?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1954年3月18日,海军成立了第一个师级单位快艇部队——海军青岛基地第一快艇纵队,也许是“纵”和“总”同音,也有人说是“快艇总队”。纵队司令部设在莱阳路8号大院,对外番号:海军1366支队。下辖的快艇21大队和快艇31大队也一起进驻到莱阳路8号大院。经过3年的建设,莱阳路8号快艇部队必需的基础设施已基本齐全。

  第一快艇纵队成立后,纵队及大队的领导班子重新任命。纵队长陈绍海,同时兼任快艇31大队大队长,任纵队长前他任华东海军鱼雷快艇基地司令员兼政委;纵队政委彭布,曾经是一位新四军老战士。副纵队长田松,同时兼任快艇21大队大队长,曾任安东海校参谋长,青岛海校副校长,快艇31大队大队长;参谋长巍岱峰,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

  陈绍海,湖北省赤壁市人,1916年4月出生。1935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1975年1月12日,因病久治无效,在芜湖海军干休所逝世。历任华东海军鱼雷快艇基地司令员兼政委;海军青岛基地第一快艇纵队纵队长兼快艇31大队大队长;1954年率31大队1中队开赴舟山参加解放一江山战役,是击沉敌舰“太平”号总指挥。

  (陈绍海纵队长)

  1954年8月5日根据海军司令部命令,青岛海校搬迁到威海刘公岛。为了适应战争、战备巡逻和教学训练需要,经快艇专家王苏南建议,海军批准,快艇 21 大队迁至青岛。

  大队机关进驻莱阳路8号,但营区还在青岛文登路4号。自1951年9月17日快艇21大队在天津塘沽成立,1952年上半年就迁址到威海刘公岛,但一线部队却一直在青岛黄海训练,没有驻扎刘公岛。

  1954年4月10日,快艇31大队1中队这支原准备赴朝参战的精锐中队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求中队6艘快艇连人带艇连夜登艇起航,由青岛前往东海前线舟山群岛,在那里驻泊训练,准备参加解放一江山等岛屿的战斗。

  1954年6月23日,在巴士海峡发生台湾军舰劫持苏联“图阿普斯”号油轮事件,引发中、美、苏和台湾地区局势紧张;7月16日,快艇21大队突然接到命令,两个中队立即开赴海南岛榆林港;7月23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海南岛事件。

  海军于1954年11月9日下达命令,快艇21大队归属中南军区海军建制。从此,快艇21大队就演变成了两个大队,一个是中南海军海南榆林巡防区的快艇21大队,另一个是青岛基地第1快艇纵队的快艇21大队。后来留在青岛的快艇21大队番号改成了快艇81大队,原快21大队副大队长王苏南任快艇81大队大队长。

  1954年7月中旬,中央军委批准了华东军区的方案,电令说:“华东军区应于9月、10月间,以空军、海军袭击大陈之敌,并以一部陆军攻占一江山岛,为而后解放各敌占岛创造有利条件。”

  一江山岛位于浙江省椒江口外台州湾海域,距大陆13海里,距大陈岛7.5海里,一江山岛由北江和南江组成,较大的北江面积1平方公里,岛上无居民。当年有国民党驻军1000余人。

  1954年华东军区海军遵照上级的命令,成立了海军浙东前线指挥所,由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彭德清任指挥员。按照预定的作战方案,海军鱼雷快艇1大队和快艇31大队参加战斗,鱼雷快艇在解放一江山战役中的主要任务是,在战斗之前和战斗实施时,相机攻击国民党海军水面舰艇。

  激战之前,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陶勇,已经命令快艇1大队和快艇31大队秘密转移到了舟山定海。1953年8月,快艇1大队从上海来到舟山,1954年4月快艇31大队从青岛南下舟山,这两支快艇部队堪称“海上闪电”,是华东海军浙东前线指挥所手里的“王牌”部队。

  两支快艇部队进入舟山后,开始熟悉海域环境并反复演练,由于B123型鱼雷艇没有雷达导航,为此设立了岸上和海上两个指挥所联合指挥的模式。第一快艇纵队陈绍海纵队长兼快艇31大队大队长任总指挥,大队岸上指挥员是副大队长纪智良,海上指挥所开设在155号鱼雷快艇上,艇长为青岛海校全优学员王铭,由中队指导员朱洪禧和副中队长铁江海负责指挥。据有关资料记载,本来海上指挥员由快艇31大队1中队队长王克勤担任(注:有的回忆文章说是王学俭,可能是同一个人),在他们来到舟山不久,王克勤中队长突然病重住院,不久便去世了。

  朱洪禧,山东潍坊市寒亭区人。1943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淮北县区青年救国会会长、参加了胶东保卫战和潍县、济南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1962年毕业于海军学院。历任海军快艇31大队1中队指导员,海军快艇41大队首任政委,快艇支队副参谋长,海军水警区司令员,海军基地参谋长、基地副司令员,海军北海舰队参谋长、副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朱洪禧将军)

  王铭,1929年8月出生,山西省偏关县人,1945年5月参加工作,1947年10月参军,先后参加太远战役、集宁战役等。在青岛海校学习任副指导员、区队长。1954年任快艇31大队1中队155艇艇长,1954年11月参加击沉敌舰“太平”号海战。曾任快艇31大队参谋长、大队长,快艇6支队参谋长。1973年赴非洲坦桑尼亚任海军专家组组长。后任快艇21支队支队长,厦门水警区司令员,海军福建基地参谋长。王铭被评为甲等模范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1次。1989年离休。

  (时任快艇31大队155艇艇长王铭)

  1954年7月29日华东军区浙江前线指挥部决定用鱼雷快艇这种新式武器,在浙江沿海的大陈岛至渔山列岛和一江山岛之间,以高岛为依托,利用夜间海水涨潮时对国民党海军舰艇实施一次打击,为解放一江山岛创造有利条件。

  快艇1大队大队长张朝忠和快艇31大队副大队长纪智良到上海华东海军司令部接受作战任务,张爱萍、陶勇、袁也烈、彭德清、马冠三等领导听取了两个大队的汇报。

  1954年9月24日,快艇31大队在副大队长兼1中队长纪智良的率领下,秘密进驻了敌占大陈岛和渔山列岛之间的高岛,以寻找战机。官兵靠顽强的毅力,硬是在高岛隐蔽近一个月时间,尽管如此,始终没有找到机会,最后只能带队返回驻地。

  准备参战的快艇31大队1中队3个分队6艘快艇,原定1分队的155艇156艇和3分队的159艇160艇进入高岛待机,2分队的157艇158艇留在石浦锚地。可能是3分队没有注意潮汐变化,结果与停靠快艇的登陆艇一起搁浅,螺旋桨受损,最后由护卫艇拖回定海修理。不得不派2分队157艇和158艇接替3分队的2艘快艇。

  1954年11月1日凌晨,快艇31大队1中队再次秘密进入高岛锚地,守株待兔般地又支撑了十几天,机会终于来了!11月14日凌晨0时52分,高岛观通站雷达显示屏上出现回波,在观通站坐镇指挥的快艇31大队副大队长纪智良判断是一艘“太”字号军舰,他果断命令:“抓住机会,就在它去渔山列岛的路上干掉它!” 在岸舰雷达的指引下,155艇艇长王铭、156艇艇长于化武、157艇艇长赵洪伦、158艇艇长郭继祥驾驶快艇成单纵队,穿过风浪,高速向战区驶去。

  (台湾国民党“太平”号护卫舰)

  据参加海战的马凤阁回忆:“我是1930年1月出生,山东潍坊人,1947年3月入伍,1949年入党, 1950年8月由陆军调入海军,在青岛海校第一期轮机长班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快艇31大队1中队155艇任轮机长。曾任快艇31大队艇长、中队长,快艇5大队副大队长,快艇202大队首任大队长,快艇41大队大队长。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四等功2次,荣获解放奖章1枚、荣誉奖章1枚。1988年2月离休。1954年夏天由青岛快艇基地南下舟山定海备战,10月到浙江石浦港锚地待机。1954年11月13日深夜11点,突然接到准备作战的命令,当时我任155号指挥艇轮机长,我认真检查各种设备完好后,向王铭艇长报告后,指挥员下达了出击的命令。海上指挥员铁江海副中队长和指导员朱洪禧在我们艇上指挥快艇编队。艇上两部电台响个不停,邱养云、王镜才两名电讯业务能手收发着岸上指挥所报文,一张张电文转给业务长进行战术作业。突然枪炮班长王景春报告,右舷30度发现闪光,并将情况向岸上指挥所报告,指挥所命令快艇编队朝着闪光处追击。”

  (参加击沉太平舰战斗部分官兵在上海吴淞口留影,右下为155艇轮机长马凤阁╱马晓伟提供)

  11月14日1时35分,副中队长铁江海发出命令“各号注意!准备发射!”“预备——放!”4艘鱼雷艇8枚鱼雷先后射向敌舰“太平”号。随着一声巨响,其中一枚鱼雷击中敌舰左舷下方位置,爆炸立刻掀起了冲天水柱,所有的快艇都感受到了气浪的强烈冲击。发射鱼雷后,岸上指挥所指示:“为了防止敌人报复,请迅速返回石浦港。”第二天,快艇编队返回舟山基地,受到了地方党政领导和海军各级首长的夹道欢迎,并在海军舟山地大礼堂召开祝捷大会。

  快艇31大队击沉敌舰“太平”号,是一个永载人民海军史册的日子。自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杆雷艇队被法国海军消灭,到1894年中日黄海海战鱼雷艇部队无所作为;从中日威海海战12艘鱼雷快艇集体逃跑,到抗日战争海战雷电学校鱼雷快艇全军覆没,中国鱼雷艇部队70年海战无一例击沉敌舰战绩,只有新生的人民海军快艇部队创造了中外海战史上的奇迹,它胜利的意义,远远超出击沉“太平”号本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称此次海战为“渔山列岛海战”。

  1955年 2月9日,第一快艇纵队召开“战例分析研讨会”,其中一个研讨论题就是“太平”舰是被哪一艘快艇击沉的?到会的专家和实战人员各抒己见,所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这次会议最终没有定下结论。人民解放军历来倡导的是集体荣誉,所以究竟是谁射出的鱼雷击沉“太平”舰,成为永远没有答案的“谜”,那天参加海战的4艘鱼雷艇分别荣获集体二等功。今天我们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看到的,作为功勋鱼雷艇展示陈列的是当年快艇31大队参战的4艘鱼雷艇其中的一艘。

  (军事博物馆展出的击沉太平舰功勋快艇之一)

  关于击沉“太平”号的具体过程,由于报刊和网络已经描述得比较详细,本文不再过多地阐述。另外,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和说明。

  第一个问题是各种报刊和网络刊登的文章说:“‘太平’号在一阵猛烈的爆炸和颠簸中,燃起熊熊大火,误以为是遭我空军袭击,利用大小火炮盲目对空射击。”这些判断主要出自曾经参加海战的快艇官兵撰写的回忆文章或接受采访时的描述,而且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鱼雷快艇展台前的讲解说明牌所采纳。

  根据台湾史料记载,11月14日1时30分“太平”舰雷达上突然出现4个快速移动的目标,值更官马顺义当即请示舰长唐廷襄下令拉响警报全舰备战,同时命令主炮和高射炮对准目标方向。正在各自舱位酣睡的不当值的官兵,被凄厉的警报声惊醒,纷纷奔赴战位。由于此前一直没有遭遇过鱼雷艇攻击,“太平”号上的炮手缺乏相关训练,所有的炮弹都打高了,“太平”号未能阻止人民海军鱼雷艇的攻击。

  据台湾“太平”舰枪炮官周官英等多人事后描述,遭到鱼雷袭击的同时,“太平”舰主炮和高射炮射击时,有的炮位寂静无声,零件被扭坏卡死;有的大炮不能调整射角,无法射击。枪炮官周官英则严令枪炮必须开火,还击的炮弹从低矮的鱼雷艇头上匆匆飞过,好像大炮对空射击的现象。

  鱼雷艇官兵的回忆,只是通过“炮弹在头顶或天空飞过”这一现象的主观猜想,并没有客观依据去证实这种想象的正确性;而“太平”舰官兵的回忆更接近于当时的事实真相。他们是当事人,是否以为飞机来轰炸,他们自己最清楚,而且“太平”舰雷达事先已经发现了鱼雷快艇并拉响警报,既然如此,“以为飞机轰炸,盲目对空射击”的主观判断是否成立?专家们应该进一步研究论证。不管是鱼雷艇官兵对于“太平”舰“盲目对空射击”的误解,还是“太平”舰官兵事后的文过饰非,但是对于“太平”舰命中鱼雷这个事实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不能主观想象,而是客观地论证。所以,军事博物馆鱼雷艇展台前的说明应当删除带有主观性的词语,对鱼雷快艇客观地解说。

  (军事博物馆鱼雷艇展馆标牌)

  第二个问题是各种报刊和网络刊登的文章说,“太平”号是被快艇31大队158号鱼雷快艇发射的鱼雷击中的。这一说辞多见于鱼雷快艇官兵的回忆文章,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时光军史馆”栏目2025年4月20日20时45分播放的《战斗的海鹰——单艇独雷创下海战奇迹》专题片,片中解说词:“……而陈列在军博一楼大厅158号鱼雷艇,可是一艘功勋艇……鱼雷快艇31大队就驾驶158号鱼雷艇,击沉了国民党海军“太平”号护卫舰……”

  这句解说词有3个问题值得商榷。一是怎么证明在军事博物馆展出的鱼雷快艇就是158号呢?矗立在鱼雷艇前面的说明牌都没有说这艘快艇就是158号,它只是说:“这里陈展的是参加过这次作战的4艘鱼雷快艇中的一艘。”没有特指158号,而是泛指其中一艘。所以,该段解说词是不准确的。

  二是击沉“太平”号护卫舰就是158号吗?作者回答不能确定是158号快艇击中“太平”舰。虽然有些回忆文章中叙述158号鱼雷艇击沉“太平”号,他们只是主观上的回忆,而非客观事实。个人的主观回忆我们无权干涉,而不应以此为依据作为定论出现在解说词当中。作者曾阅览过更接近于事实真相的文章,这就是骆勤著《海阔鱼跃——鱼雷快艇的故事》,作者根据其父生前撰写的日记,整理出当年鱼雷快艇的诸多故事,其中就涉及到“太平”号是哪一艘快艇鱼雷击中的问题,大概内容是,1955年2月9日召开“战例分析研讨会”,这次会议最终没有定下结论。所以究竟是谁射出的鱼雷击沉“太平”舰,成为永远没有答案的“谜”。

  快艇1大队海战英雄张逸民回忆当年击沉“太平”舰时也说:“此战究竟是谁射的战雷命中敌舰,始终难以确定,虽说四位艇长射出的战雷难分伯仲,但战后我曾与四位艇长交谈过,我当然会有自己的分析判断。既然他们中队不多深究,我作为局外人自然也就不便多嘴了。谁能说某些事情稀里糊涂不是好事呢?”

  由此可见,当年召开的战例分析会和张逸民与四位发射鱼雷的当事人艇长交谈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不能确定哪一条击中“太平”舰是有证据证明的。只凭一些回忆文章说明158艇击中“太平”舰则缺少事实根据。所以,电视解说词中说158号鱼雷艇击沉“太平”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三是解说词中“鱼雷快艇31大队就驾驶158号鱼雷艇,击沉了国民党海军太平号护卫舰……”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给人的感觉是31大队就驾驶158号一艘鱼雷艇击沉了“太平”号,而事实是还有155号、156号、157号、158号共4艘鱼雷艇发射8枚鱼雷,其中的一枚鱼雷击中“太平”号。

(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时光军史馆”栏目2025年4月20日播放的专题片解说词)

  此文不是学术研讨,不再用更多的笔墨探讨学术上的问题,将在以后的文章中从学术的角度专题探讨。作者认为,70年后正确解读击沉“太平”舰一些细节,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发生的事件,不断矫正过去人云亦云的所谓结论,让人民海军快艇部队发生的每一次海战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时隔不到两个月的1955年1月10日,天气很不好,西伯利亚寒潮来袭,风力5~6级,阵风7级以上。18点,1中队王政祥队长突然接到上级电话,命令快艇1大队1中队4艘快艇朝积谷山方向进发攻击敌舰。 

  积谷山位于浙江椒江口以南,面积0.48平方公里,海拔最高点230米,距大陆3海里,东北方向与大陈岛遥相对峙9.5海里,南侧海域即为积谷洋。积谷山上方下广,状如积谷之囤,因此得名。

  (浙江一江山岛、大陈岛、积谷山岛地图)

  编队出击不到3分钟,105艇和106艇掉队不见踪影。由于岸上指挥引导接敌航向偏大,结果101艇和102艇从敌舰“太湖”号的航向上穿过。于是岸上指挥所又命令101和102艇转向搜索。这时102艇发现了“太湖”号的身影,101艇发射鱼雷后撤出战斗;102艇左管鱼雷射出后不知去向,右管鱼雷故障未能发射。

  入夜,快艇1大队1中队的电话机又响了,“三分队紧急集合!准备攻击敌舰!”王队长放下电话机对高东亚说:“大队长命令你带领105艇和106艇出发,两艘敌舰你干掉一艘就算完成了任务。”高东亚转身登上快艇。

  105艇和106艇在追击敌舰15链处发现了预先命名的第二目标,高东亚当即命令:“准备战斗!”在距敌舰7链时,却传来了上级命令:“停止攻击,改为攻打第一目标”。此时距敌舰5链左右,如果这个时候发射鱼雷,会十拿九稳地将敌舰击沉。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传来了大队指挥部命令,高东亚选择了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放弃唾手可得的第二目标,又去追赶第一目标。在追赶过程中,被敌舰发现攻击意图,不断规避鱼雷艇攻击,造成所发射的4枚鱼雷全部失利,最后无功而返。

  当102艇艇长张逸民听到把追击敌舰的任务交给了三分队105艇和106艇时,他猛然站起来,急切地说:“中队长,我也要参战!”果断命令102艇全体艇员立即备航。

  王队长说:“逸民,102艇只有一枚鱼雷,风浪太大,容易侧翻啊!一定要服从命令。”“中队长,我有办法,在训练中我专门训练过驾驶一条鱼雷的感觉。”“你们不代我向大队首长请战,我自己请战去。”王政祥队长被张逸民软磨硬泡没了主意,只好说:“我再向张朝忠大队长请求让你出战。”

  张朝忠,1920年3月出生,山东庆云县人。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历任第115师1旅3团连长,鲁南军区营长,山东军区团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团长。1950年9月起,历任青岛海校教育长,海军鱼雷快艇大队长,快艇支队支队长,海军基地司令员,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2004年逝世。

  (时任大队长张朝忠)

  大队长回答十分明确:“为了安全,102艇不能出海作战!”张逸民的心有些凉了,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再次请缨出战:“中队长,你再请示一次,如果不允许出海,我坚决服从命令!”最终,张朝忠大队长为张逸民三次请战感动了:“同意出海作战!千万小心!” 

  张逸民驾驶102艇离开锚地,靠着娴熟的驾驶技术,把快艇开进战场,向着天海蒙蒙、大浪翻滚的夜幕深处……

  1955年1月10日,这是又一个载入人民海军史册的日子。华东军区海军快艇1大队1中队102艇艇长张逸民带领102艇官兵,一天之内三次请战,两次出击,迎着狂风大浪,上演了世界海战史上的绝唱——突破常规在200米内发射鱼雷命中目标,单艇独雷在大风浪中击沉敌舰“洞庭”号。而这一切,都是在不可能完成的情况下变成了现实,哪怕武器装备处于弱势,哪怕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张逸民用智慧和勇气弥补了鱼雷快艇的短板,为中国海战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央台播出专题片)

  此次海战官方未给予海战命名。根据海战命名的惯例和这次海战的地理位置,在浙江温岭东侧积谷山岛海域的积谷洋,张逸民在回忆录中称为:“积谷洋东南海战”。百度百科称之为“积谷山东北海战”。作者在本文称为“积谷山海战。

  这是解放一江山岛前夕的第二次鱼雷快艇海战,在短短的不到两个月时间里,人民海军鱼雷快艇击沉敌舰“太平”号和“洞庭”号,一江山岛和大陈岛的台军舰提起“共军”的鱼雷快艇就魂飞魄散,龟缩在岛内不敢出海,这为一江山岛渡海登陆作战创造了有利时机。

  有鱼雷艇海战成功的经验,也有海战失利的教训。1955年1月14日,那一天气象条件非常好,整个海域风平浪静,快艇1大队1中队鱼雷艇装填好鱼雷后,正在进行战斗总结。19点40分,1中队王政祥队长床前的电话突然响起,上级命令快艇1大队101艇、102艇、105艇、106艇出击,为解放大陈岛做好准备。此时,4艘快艇发动了主机,向积谷山进发。由于岸舰雷达引导快艇攻击,引导数据出现一定的偏差,再加上快艇攻击没有编队指挥,造成兵力分散,攻击角度、距离不理想等因素,4艘快艇发射8枚鱼雷无一命中,让近在咫尺的敌舰编队溜掉了。此次海战官方未予命名,参战官兵称之为“大陈洋海战”,抖音百科称为“上屿海战”。

  (快艇1大队102号鱼雷快艇)

  一江山岛战役结束后,大陈岛门户洞开。出于切断大陈岛与台湾之间海上运输补给线的战略考虑,快艇31大队159艇和160艇和刚从青岛南下的快艇41大队装有雷达的K123型鱼雷艇175艇和178艇(有的回忆文章称176艇),奉命在头门山岛与东矶列岛之间的五屿棚待机,伺机截击往来的国民党海军舰船。

  1955年1月20日3时15分,解放军高岛雷达站发现两个舰影游出大陈岛东口驶往台湾方向。一直待机的快艇31大队159艇艇长李宝清、160艇艇长孙际洲和快艇41大队2艘鱼雷快艇接到命令,在岸上雷达引导下高速出击。4时47分,距离3链时,快艇31大队159艇占领有利阵位,发射2枚鱼雷,一枚鱼雷当即命中“宝应”号驾驶台以下水线部位,该舰当即失去动力,在外海漂浮,拖回后检修,发现伤重无法修复,遂退役解体,人民海军鱼雷艇编队则无一伤亡。此次海战被抖音百科称为“大陈以东海战”。李宝清和孙际洲荣立个人三等功。此次海战后,李宝清先后任快艇21支队支队长,东海舰队后勤部部长。

  (159艇艇长李宝清出海训练,右侧轮机长关新胜,后面枪炮班长龚云成╱王慧敏提供)

  作为浙东沿海海战的最后一役,这一仗对和平解放大陈岛起到了推动作用。1955年2月8日至11日,“台湾当局”在美军协助下,分批撤走大陈岛及附近岛屿的军民。至此,快艇部队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击沉敌舰2艘,重伤1艘,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张逸民,1929年3月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人。1946年入伍,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广东、湘西剿匪。1950年张逸民由陆军转到海军,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青岛海校第二期艇长班,是人民海军中仅有的三位受到毛主席单独接见的英雄模范之一。电影故事片《海鹰》就是以张逸民指挥的海战为原型创作,他的英雄壮举鼓舞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张逸民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5次。先后任快艇1大队大队长、快艇6支队政委、舟山基地政委。张逸民是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九大”代表。

  (海战英雄张逸民)

  张逸民创造了中国海战史和世界海战史记录,是人民海军快艇部队的一面旗帜。人民海军快艇部队共参加9次海战,击沉6艘、击伤2艘敌舰。其中,张逸民先后参加积谷山海战、金门海战、崇武以东海战等6次海战,指挥击沉敌舰3艘、击伤1艘。他作为鱼雷快艇海上指挥员,参加海战次数最多,击沉击伤敌舰数量最多,战绩卓然,无人与之争锋,堪称人民海军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张逸民是忠于祖国的光辉典范。1958年金门海战前夕,他在写给妻子的遗书中说:“战斗就要开始了,如果我有意外,你会见到这份遗书。我牺牲了以后,你一定会很悲痛,对于我来说,就算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归宿。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在快艇沉没,人员落水后,敌人的炮舰朝他们驶来,他抱着必死的决心,呼喊:“同志们!解开救生衣,宁死不当俘虏!”面对绝境,大家自觉自愿地解开身上的救生衣,准备沉入海底,为国捐躯,以死尽忠。表达了一个军人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张逸民发扬了人民海军快艇部队“海上拼刺刀”的战斗精神。“上了鱼雷艇就是半个英雄”,而参加积谷山海战的张逸民与102号快艇官兵,就是赴汤蹈火的英雄。张逸民在一天之内三次请战,两次出征,让舱面官兵用身体平衡快艇,驾驶仅有一条鱼雷的快艇出海。为确保一发鱼雷命中,他突破了500米发射鱼雷的心理极限,在与敌舰200多米距离发射鱼雷,命中敌舰。他以“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激昂情怀,为后人描绘了一幅气壮山河的丹青画卷。

  张逸民打破常规,推陈出新,在实践中探索鱼雷攻击的有效方法,创新了鱼雷快艇“一队两组三不放”的战术原则。在崇武以东海战中,他运用这种战术,指挥快艇用时28分钟,前后组织4次攻击,仅发射4枚鱼雷,就取得击沉敌舰“永昌”号的胜利。这是发射的鱼雷数量最少,用时最少的一次战斗。他把鱼雷攻击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张逸民是“爱兵如子”的楷模。1958年他率队参加金门8·24海战,战斗中175号快艇战损沉没,其中陈家林、邱玉煌、朱陶然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对于3名失踪的水兵,张逸民一直挂在心里,他曾经说过:“我把人家的孩子带出来打仗,人没了,因无法确定死因,我心里有愧啊!”50多年来,他为此承受了巨大的煎熬,直到生命的终点。他的善良和大爱如峰似岳,催人泪下,令世人高山仰止。

(海战英雄张逸民讲述当年海战往事)

  2016年3月,张逸民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7岁。根据他的遗愿,骨灰安放在四面环海的舟山群岛,这是快艇部队驻扎的地方,这是他带兵打仗出征的地方。他是为人民海军快艇而生的人,他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大海和快艇,所以去世后也要仰望大海;他要化作一只海鹰,永远守卫着祖国的海疆!


  (未完待续)


  注释:

  1、参考张逸民《沧海作证——张逸民回忆录(上)》。

  2、参考骆勤《海阔鱼跃——鱼雷快艇的故事》,上海文化出版社,2025年3月第一版。

  3、参考刘致《世界鱼雷艇战史(下)》,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4、参考《陆柱国研究专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

  5、感谢张逸民子女张帆女士、张玉林先生为本文提供素材;感谢王铭之子王慧敏先生为本文提供素材;感谢马凤阁之子马晓宏、马晓伟先生为本文提供素材。

  6、图片除有说明以外来自网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