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如今全球已有140多个国家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母亲节。其中,五月第二个星期日的母亲节,就是美国的母亲节。

  回望改革开放四十余载,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西方节日伴随着全球化浪潮涌入国门。商家为了追逐商业利益,将情人节、圣诞节乃至美国母亲节、美国父亲节包装成“国际节日”,而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在喧嚣中渐失光彩。最令人忧心的是,美国母亲节这一原本为抚慰南北战争阵亡将士母亲而设立的节日,竟被不少国人误作“国际母亲节”来庆贺。而由美国布鲁斯·多德夫人倡导,旨在纪念和感谢父亲对家庭的贡献而设立的父亲节,也被误当作“国际父亲节”庆祝。翻开时下流行的日历,五月第二个星期日赫然标注着“母亲节”、 六月第三个星期日竞也标着“父亲节”,这种文化误读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国人的文化认识,数字时代的文化认知偏差亟待匡正。

  细究美国母亲节的渊源,我们会发现它承载着独特的美国记忆。安娜·查维斯夫人在南北战争的硝烟中,目睹无数母亲痛失爱子,由此萌生了设立母亲节的构想。其女继承遗志,历经七年呼吁,终在1914年由威尔逊总统确立为全国性节日。这个浸透着美国历史创伤与基督教文化印记的节日,如何能代表全人类对母爱的礼赞?

  而美国父亲节发起人是布鲁斯·多德夫人。她因年幼丧母,由父亲威廉·史马特独自抚养长大,深刻体会到父亲的无私奉献。1909年父亲去世后,她提出设立父亲节以表达对所有父亲的敬意。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法案,正式将每年6月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美法定父亲节。这样背景下设立的父亲节,如何承载中国人对父爱如山的颂扬?

  放眼世界文明百花园,目前全球有140多个国家的母亲节,绽放着不同的文化芬芳。法国将五月最后一个星期日献给母亲,泰国选择在诗丽吉王太后诞辰的八月十二日表达敬意,阿拉伯世界则在春分时节歌颂母爱。这些各具特色的母亲节,恰似不同文明谱写的母爱赞歌,用独特的文化语言诉说着人类共通的情感。

  目前全球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父亲节。鲜为人知的是,中国人其实也有自己的父亲节,而且其正式设立时间比美国还早。1945年8月,全民抗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为鼓舞民众抗战胜利的信心,也为了颂扬和纪念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父亲们,上海名人志士们发起倡议,建议将每年8月8日定为“父亲节”。一周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举国欢庆。1946年,“八八父亲节”被国民政府定为法定节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设立父亲节的国家。选择8月8日作为父亲节,是因为“八八”与“爸爸”谐音,便于记忆,且“八八”叠合为“父”,形似肩负家国的挺拔脊梁,更是对抗战英烈的集体追缅。当申报大楼的钟声敲响“八八父亲节”的倡议时,黄浦江的浪涛正将历史的血泪冲刷成记忆的珍珠。这个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节日,不仅是对牺牲父亲的集体追思,更是中华文明在至暗时刻的文化觉醒——用“父”字拆解的智慧,用“爸爸”谐音的巧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锚点。

  令人遗憾的是,美国母亲节、美国父亲节经由商业包装形成的文化输出,造成某种程度的认知遮蔽。国际文化传播协会2024年报告指出,全球62%的青年将六月第三个星期日视为“通用父亲节”。这种文化误读现象,恰恰凸显了构建文化主体性的紧迫性。究其根本,异质文化的节日难以承载中华孝道的精神内核。台湾作家龙应台曾感叹:“中国人过洋节,犹如在他人祠堂祭拜,却不知供奉的是何方神明。”

  当年轻人将康乃馨当作母亲节的标配,却不知孟母三迁的典故;当商家炒作母亲节套餐时,重阳敬老的传统却在式微,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记忆的流失?余秋雨先生的警句犹在耳畔:“文化的消亡始于记忆的断层。”值得欣慰的是,教育部2023年将“中华传统家庭伦理”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47所高校已开设相关通识课程,这种文化自觉正在重塑青年群体的节日认知。

  更让我们欣慰的是,守护文化根脉的自觉已然觉醒。2004年,有识之士倡议设立“中华母亲节”,以孟母教子典故为文化内核,将农历四月初二孟子诞辰确立为中华母亲节。2006年,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从孟子故里邹城起步,这一文化实践已蔚然成风。在北京的社区、江苏的校园、山西的乡村,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用传统文化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山东邹城的“孟母文化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教育部2023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指南》,明确将孝亲文化纳入德育体系,49所高校已开设传统伦理课程。这种文化自觉不仅关乎节日符号的转换,更是对“家国同构”文明基因的现代激活。正如著名文化学者楼宇烈所言:“当我们在黄河畔诵读《游子吟》,既是唤醒文化记忆,更是建构面向未来的精神家园。”

  在台北迪化街的老茶行里,“八八父亲节”的茶礼仍在延续着1946年的温度;闽南祠堂的供桌上,“父天母地”的漆金匾额始终端居正中。这些文化密码如同北斗七星,为漂泊在现代迷雾中的我们指引归途。当年轻人用汉服婚礼重构“三书六礼”,当短视频平台掀起甲骨文破译热潮,我们看见传统的根系正在数字时代的土壤里萌发新芽。

  父爱终究要回到《易经》中“乾为父”的象喻里去理解——那不仅是威严的山岳,更是化育万物的天行健。从岳麓书院“忠孝廉节”的碑刻,到西南联大教授们徒步千里的背影,中华父辈的精神图谱里,永远镌刻着“修身齐家”与“兼济天下”的双重维度。当我们以茶代酒敬献父亲时,杯中荡漾的何止是亲情,更是“为天地立心”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不是封闭自赏,而是在对话中实现升华。俄罗斯将母亲节与祖国保卫者日衔接,埃及将尼罗河泛滥节转化为感恩母亲的自然庆典,这些创新范式为我们提供镜鉴。2024年中央文明办启动“我们的节日”工程,正是通过创造性转化,让传统节庆焕发现代活力。这种文化实践印证了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共生理念。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母亲节的推广实践,正是这种自信的生动体现。它既传承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又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美丽名片。

  当太平洋彼岸的康乃馨花海漫过商场的橱窗,我们看见文明交融的必然。但文化的对话不应是单方面的朝圣,而应是双向的奔赴。正如敦煌壁画里飞天的飘带交织着希腊的卷草纹,大唐西市的胡商携来波斯银器也带走江南丝绸。今天的我们,既要有欣赏异域花卉的雅量,更需守护好自家庭院里的古梅——那株在《孝经》沃土中生长了三千年的精神之树。

  每个文明都需要在时间长廊里安放自己的精神坐标。站在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节点,我们既要避免文化保守主义的封闭,也要警惕文化虚无主义的侵蚀。让我们在八月初秋的晨露中,采一束《楚辞》里的杜若,用《礼记》的礼仪为父亲斟茶——这杯穿越千年时光的敬意,终将在文化基因的星河里,化作永恒的璀璨,撑起文明传承的苍穹。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