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江城”“雾凇之都”“滑雪天堂”“陨石之乡”“京剧故里”...... 这些璀璨的城市标签,共同勾勒出吉林省吉林市这座省与市同名城市的独特魅力。而北山,恰似这方宝匣中最耀眼的明珠,承载着无数自然与人文的瑰宝,诉说着岁月的传奇。
北山,旧称九龙山,九座山峰仿若九条蓄势腾飞的巨龙,昂首向天,气势磅礴。云雾缭绕间,似有龙吟破空,尽显雄浑之姿,以其独特的韵味,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岁月传奇。
遥想当年,风水先生的一番妄言,称此地潜藏王者之气,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令清朝皇室惶恐不安。康熙帝甚至下令削平七座山峰,试图斩断这莫须有的“王气”。然而,岁月悠悠,北山依旧傲然屹立,因地处城北,被世人亲切唤作“北山”。
北山的自然风光,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峰峦层叠,翠色欲滴,林木繁茂,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或如娇羞的少女,隐匿于绿树浓荫的怀抱之中;或似洒脱的雅士,半露于山巅云际之处,为这片山林增添了几分人文的雅致与诗意,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它的美丽与神秘。
吉林市于我,是岁月深处永不褪色的记忆。儿时攥着家在这里的舅舅温热的手掌,在松花江畔追逐浪花的欢笑声,早已酿成一坛陈年佳酿,封存在记忆深处。临退休前,我在这座城市一家企业供职五载。忙碌的日子里,偶有闲隙去趟北山,也仅是在庙会的人声鼎沸里,匆匆拾得几片岁月的碎屑。离开江城那日,望着渐远的北山,心底悄然埋下重逢的期许,这一晃,便是十多个春秋。
去年晚秋,应老友之邀相聚吉林。霜色浸染了满城垂柳和银杏,在返程的前一天,我终于独自踏上北山的石阶。秋风裹挟着松针的清苦,轻轻掀开时光的帘幕 —— 原来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北山早已将古韵酿成新章,正等着我来品读。
此时,一个人独步北山之巅,松涛为我低吟,流云伴我驻足。一人一影,便自成天地。无需迁就他人的步伐,不必顾虑同行者的目光,时间仿佛被揉碎在这方天地,任我肆意收集,甚是惬意。
那日上午,当太阳高悬天际,将柔和的金光倾洒人间时,我已抵达北山公园东南门。我踩着石板路向前走去,远处那座巍峨的入山牌坊如身着华服的巨人,静静伫立在朝阳下。蓝绿色琉璃瓦在朝阳的轻抚下流转着细碎光芒,恰似无数颗坠落人间的星辰,既透着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又不失江南亭阁的典雅庄重,恍惚间,竟让人觉得是误入了点翠工艺雕琢的古典画卷。
穿过宏伟的牌坊,卧波桥如一条银绸自脚下蜿蜒舒展,溪水呢喃着穿过桥底,奏响清越的乐章。倏忽间,一列钢铁长龙从眼前呼啸而过,铁轨与枕木相触的脆响,恰似时光的琴弦被猛然拨动,为这方静谧山林注入跳动的现代韵律。
待轰鸣声渐渐消散,宽大的九龙门广场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盛世画卷,骤然撞入眼帘。广场上涌动的人潮恰似翻涌的浪花,此起彼伏的喧嚣声中,商贩清亮的叫卖声、游客爽朗的谈笑声相互交织,在暖融融的空气里编织出一幅欢悦的市井锦缎。人们眼中跃动的光彩,恰似缀满夜空的星辰,盛满对未知旅程的无限期待。
抬眸远眺,北山已近在眉睫,那层层叠叠的山峦被秋霜浸染得五彩斑斓,似打翻的调色盘倾洒人间。漫山红叶如燃烧的云霞,泛黄的枝叶在秋风中簌簌低语,带着缱绻的温柔,向我摇曳出赴约的请柬。
在展开吉林北山的动人故事之前,不妨先让我们宏观的领略一番它的独特魅力。历经亿万年岁月雕琢,花岗石沉淀为北山雄浑的筋骨,在 135 公顷的广袤天地间,勾勒出一幅灵秀画卷。主峰海拔 269.8 米,虽不巍峨险峻,却以起伏的山势、优美的轮廓,尽显自然之韵。
登顶俯瞰,千年古木盘根错节,枝桠交织成蔽日穹顶,岁月在此镌刻下苍劲纹理。百余座庙宇依山就势,飞檐翘角隐现于葱茏绿意间,晨钟暮鼓回荡山谷。儒释道三教庙宇比邻而居,孔圣的仁义、佛陀的慈悲、道家的无为在此共生共荣;更有民俗文化浸润其间,庙会时节香客如织,烟火缭绕中传承着代代不绝的市井风情。
这里既是自然造化的瑰丽画卷,又为人文荟萃的精神殿堂。山风掠过檐铃,摇响千年岁月的回响,“天下第一江山” 的美誉,恰似镌刻在峰峦间的不朽诗篇,诉说着人与自然、信仰与烟火的交融传奇。
转身离开九龙广场,我踱步朝着东峰的青石台阶缓缓而上,几株古树从路旁探出枝干,像是热情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远道而来的游人。每一步攀登,都能感受到岁月在这些古树上留下的深深痕迹:它们的枝干粗壮而苍劲,犹如饱经沧桑的老人的手臂,树皮粗糙而厚实,仿佛在诉说着北山的悠悠往事。
进入东峰的半山腰,一座紧邻峭壁,由青砖砌筑,飞檐斗拱的晚清古建筑便映入眼帘,这便是“泛雪堂”。这里曾是文人墨客雅集的胜地,他们在此观雪赏月,把酒言欢,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偶尔,也会有民间艺人前来说书,为这片宁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热闹与烟火气息。清末吉林名士宋小濂,曾在此登山观景,触景生情,写下一副楹联:“暗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短短十四个字,却将此地的清幽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堪称妙笔天成,让人不禁对古人的才情赞叹不已。
从“泛雪堂”继续向上攀登,不多时便来到了被称为吉林北山第一寺院的“关帝庙”。这座庙宇地势险要,前临峭壁,下临深渊,后倚青山,背靠坚实的悬崖,给人一种雄浑而又稳重的感觉。其建筑形式别具一格,采用卷棚抱厦的造型,这种独特的设计在众多庙宇中实属罕见,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关帝庙”始建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此后又多次进行扩建。如今,它已拥有正殿、松风堂、暂留轩、鹤轩、澄江阁等一系列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走进正殿,只见英武威严的关羽塑像端坐中央,他头戴冕旒,身着蟒袍,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美髯飘飘,那庄重的神态和坚毅的目光,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英雄事迹。周仓、关平等人手持兵器,威风凛凛地位列两旁,为整个殿堂增添了几分肃穆的气氛。关公在满族人眼中地位非凡,称它为“关玛法”(玛法为满语,意为老爷)。满族人信奉关帝,主要是崇拜他集忠、孝、节、义于一身,能征善战,勇武精忠。这符合满族人崇尚武功,格守信义的传统道德规范。以关公镇山,可见当时对吉林城风水的恐惧和重视。所以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到处兴建关帝庙,以至关帝庙成为全国最多的庙宇。与其他地方的“关帝庙”不同的是,这里关羽的左右还供奉着龙王和火神的塑像。据说,这是为了祈祷松江永固、船厂平安,体现了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殿内两侧的墙壁上,是省艺术学院师生精心绘制的《三国演义》故事壁画。这些壁画线条流畅明快,人物形态逼真,色彩鲜艳夺目,将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战争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此时,铜铃在飞檐下叮咚轻晃,青烟如纱幔漫过红墙,将关帝庙裹成一片缥缈的灵境。鎏金匾额下,涌动的人群似朝圣的流萤,香火在掌心次第亮起,恍若星子坠入香炉。长阶跪满俯身叩首的身影,此起彼伏的拜谒声里,有人焚香祈愿,有人抚着斑驳的青砖低语,青烟与呢喃缠绕,在雕梁画栋间诉说着千年的虔诚。
离开“关帝庙”,沿着四十二级陡峭的台阶拾级而上,便来到了“药王庙”,又称“三皇庙”。这座庙宇同样庄严肃穆,殿内正中供奉着天、地、人三皇的塑像,他们神态安详,目光慈爱,仿佛在庇佑着世间万物。左右龛位分别是药王李时珍和药圣孙思邈的塑像,他们身着长袍,手持药书,仿佛正在为世人解除病痛。两厢依次排列着华佗、扁鹊等十大名医,他们的塑像各具神态,或沉思,或微笑,展现出古代医者的智慧和仁心。廊柱和飞檐色彩斑斓,一幅幅山水、花鸟、人物画,笔触细腻,尽显功力。这些画作不仅为庙宇增添了艺术氛围,更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是东北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可谓是热闹非凡。每到此时,城内万人空巷,方圆数百里的百姓都会怀着虔诚的心情,前来祈福驱病, 消灾免难。庙会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各种小吃、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叫卖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宛如一场盛大的节日庆典。正如清代流传的说法:“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盛千山。”高峰年的四月二十八,登山人数多达三四十万,可见药王庙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药王庙”出发,沿着蜿蜒的山道继续前行,经过“坎离宫”,便来到了北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为宏大的“玉皇阁”。远远望去,殿宇巍峨,气势恢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布局精巧,尽显皇家气派。山门上镶嵌着“玉皇阁”三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格外醒目。正门石阶的牌楼上,高悬着“天下第一江山”的匾额,字体雄浑有力、古朴厚重,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这四个大字,不仅是对北山自然风光的高度赞誉,更是对这片土地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有力见证,引得众多游人在此驻足拍照留念,想要将这份美好永远定格在镜头之中。
穿过牌楼,便是“朵云殿”。殿内,彩塑涂金的玉皇大帝神态自若,栩栩如生。他端坐在宝座之上,头戴皇冠,身着龙袍,面容慈祥而又威严,仿佛在俯瞰着世间万物,掌控着天地间的一切。庭院中,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与明艳似霞的一品红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鲜明而又和谐的画面。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为这座古刹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沿着石阶继续攀登,便来到了“揽月亭”。亭子建在北山之脊,视野开阔,四周景色尽收眼底。站在亭中,极目远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涌上心头。丽日高悬,光芒洒遍大地,整个世界仿佛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脚下山岭连绵起伏,黑绿的松树、紫红的色树、嫣红的枫树、金黄的银杏……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绚丽的画笔,勾勒出的一幅秋日盛景。它们相互映衬,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而眼前的吉林市,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宏大画卷。
此时,云絮在肩头缱绻游走,松花江如一条灵动的银绸自天际垂落,蜿蜒贯穿全城,将城市温柔环抱,粼粼波光里流淌着千年岁月的低语。泊着摇晃木船的昔日码头早已褪去斑驳旧裳,化作琉璃般的亲水长堤,倒映着楼宇琼台。松江中路的梧桐枝桠间,曾缠绕着我儿时与至亲分食糖葫芦的甜香,如今生长出霓虹璀璨的现代诗篇。风掠过江面,携来塔吊轰鸣与混凝土凝固的声响,那是城市拔节生长的韵律。也是我数不清的寒暑假里,与至亲共度的时光在此凝固又重生。
午后的鎏金日光翻越过玄天岭的黛色脊梁,将斑驳古墙与玻璃幕墙熔铸成流动的织锦。岁月在此处交叠出奇妙的褶皱——文庙朱红的飞檐挑起流云,写字楼银灰的棱角切割光影,新旧楼宇在琥珀色光晕里彼此凝望,把千年时光绣进江城的天际线。古老的文庙飞檐翘角,与高铁站银翼般的穹顶遥相呼应,恰似时光在此处完成一场优雅的对谈。一列动车如流星划过天际,载着这座城的憧憬奔向远方,而松花江畔的雾凇,正将新的传奇凝在枝头。
极目远眺,吉林火车站宛如从时光长河中升起的璀璨星辰,完成了一场华丽蜕变。往昔陈旧站房的沧桑剪影,早已消散在岁月的风烟里,而今,一座气势恢宏、设计精妙的现代化交通枢纽拔地而起。它以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未来的轮廓,用金属与玻璃的交响奏响时代乐章。一列列银龙般的列车穿梭不息,带着汽笛的长鸣驶向远方,它们是城市跃动的脉搏,承载着吉林市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希望。这里人潮如织,南来北往的旅人在此交汇,每一次的抵达与启程,都在编织着吉林市与外界交流合作的锦绣画卷,无声却有力地见证着这座城市,如何在岁月流转中,绽放出愈发耀眼的繁荣光彩。
从船厂”旧名到现代都市,从木船桨声到汽笛长鸣,吉林市在岁月长河里不断蜕变。山与水的相逢,古与今的对话,都化作这座城市独有的诗意,在时光的褶皱里熠熠生辉。吉林市,这座历经岁月洗礼的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它的每一处变化,都凝聚着城市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也承载着市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北山之行,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既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让我触摸到历史文化的厚重肌理。古老建筑似沉默史官,在晨钟暮鼓声中守望岁月,砖瓦间镌刻光阴,梁柱里封存文明。当暖阳为琉璃瓦镀上琥珀色光晕,整座北山便化作一部摊开的线装古书 —— 石阶是泛黄的纸页,雕刻为隽永的墨迹,檐角铜铃叮咚,将尘封往事吟成耐人寻味的诗篇。
归程渐近,北山的风物已深深刻入记忆。文人的诗词楹联镌刻风雅,民间传说流转烟火,香客的祈愿在青烟中升腾,庙会的喧闹交织成人间欢歌,皆是不可磨灭的印记。我深知,与北山的重逢定会带来新的感悟,而它始终以从容之姿,静候每一位追寻自然与历史的旅人。
这片土地,将自然与人文熔铸成岁月最美的馈赠。它既是壮美的山水画卷,也是鲜活的历史长卷,提醒我们在喧嚣尘世中驻足,聆听时光沉淀的故事。北山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家园,滋养着每个探访者的灵魂,让心灵在此寻得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