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不知道县里有《老科协》这个刊物。到2006年,我参加县文联文学工作者会议,期间给我们发行《延寿文学》杂志,同时发到手里的还有一期《老科协》,此刊装帧精美,朴实大方,封面是一幅冰雪摄影,但见一棵棵苍松傲立,黑绿的松枝上覆盖着一团团的白雪,像披着一片片的白云,一股“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诗句)的英雄气魄扑面而来,封二、封三和封底都刊登着近来老科协召开的科技会议和举办科普讲座活动的照片。我才知道这是一份以刊载科普文章为主兼发文学作品的县级刊物。
回到家里,我坐在炕上开始阅读《老科协》。里面的医疗科技文章,虽然比较专业,却也通俗易懂,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里面刊载的《好胆固醇与坏胆固醇》知识介绍,《怎样测量血压》中的“高压高,低压低……”等现象说明身体有什么病症,水稻、玉米、大豆和蔬菜的常见病虫害防治、生活中的小妙招儿等等,建言献策栏目,作者提出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还有文学作品栏目,发表了郁犁、王立君等诗友的诗词,特别是邵永新老师写的一组七言古风《儿时记忆》,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极具农村生活情趣,也把我拉回到了童年时代,我读了尤为喜爱,都抄到本子上了还不过瘾,又打电话索要他的另外几组同类作品;还有我县文友写的散文小品,都写得曼妙、隽永,耐人品味。我看完这些作品,自己也跃跃欲试,写了一篇小小说《拣媳妇》,投到了编辑部邮箱里,没想到下一期就在《老科协》里面刊登出来了。以后,每在组稿之前责任编辑冯松老师总是电话约我写教育文章,我因而写了不少短小精悍的教育故事,每篇的形式结构大体相似,都是前面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面从故事中提炼出一段教育哲理,几篇形成系列组文《灯下闲谈》,连续不断地发表在《老科协》上,这些文章虽然都在县级刊物上刊载,随后也都在《黑龙江教育》《哈尔滨教育》《陕西教育》《中华家教》等全国教育期刊上以“卷首语”的形式发表出来,2022年,我把发表在《老科协》上发表的教育故事、教教论文结集为《梦系桃李》,由中国大光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3年7月,《老科协》编辑部要出一期《老科协·青川专号》,编辑部组织我县知名作家、诗人李春鸣、李玉山、沈延滨等四十多人来到我乡考察,我也应邀参加了考察。在副乡长郑云峰的陪同下,我们一行考察了青川乡境内的石城山、花砬子山等景点。石城山坐落在青川乡石城村西北面,那是一座山崖嶙峋的险峰,此山奇就奇在它是三面包围着石墙,石墙上屹立着苍松翠柏,一面面临着陡峭的悬崖,只有西北面有个倾斜的缝罅可以攀爬入内,而里面却是一片平滩儿。据史料记载,石城山因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塞,难攻易守,百年来为当地的胡子(土匪)所盘据,附近百姓饱受凶匪的欺凌也无可奈何,往往被逼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1921年9月15日此寨被少帅张学良所率的军队连窝端,现在山下还有少帅坐炮的旧址。游览了石城山以后,邵永新老师写了一篇游记性散文《风景依旧石城山》,其文怀古赞今,托景抒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我写了《石城山灵石的传说》。
北安村北面的花砬子山,是我过去所不知道的地方,在考察中才知道,原来这个景点是县旅游局最新发现的,也是亟待开发的一处旅游胜地,县旅游局局长已经来此考察一遍了,这次也是他给我们带路考察的,不然就凭我们这些人,进到这大山里来,能不能走出去还是个问题呢。局长边走边给我们介绍有关花砬子山的一些掌故事迹,特别是花砬子山中的对砬子(一线天),过去曾经有一位猎人和妻子曾在这里居住,猎人的表面职业是打猎,暗地里却是我们抗联的眼线,抗联司令赵尚志同志曾在这里养过伤,猎人的妻子“嫂子”,在花砬子山的“天书崖”上为掩护赵司令而英勇牺牲。后来,在拍摄电视连续剧《赵尚志》中,李文歧导演听到这个故事,深受感动而激发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插曲《嫂子颂》。据说,如今在“天书崖”下面的山谷里,还有一座“嫂子坟”呢。局长告诉我们,这些情况来自《延寿县文史资料》中康峻峰先生所写的《寻找嫂子坟》一文。局长带领我们爬山涉水、披荆斩棘,不但钻进了“一线天”、“仙人洞”,还看了“天书石”“魔幻石”“卧龟石”“点将台”、迎客松……放眼所见,周遭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我对嫂子义救赵尚志的故事很感兴趣,回去查阅康老师的《寻找嫂子坟》,写成了短篇小说《嫂子颂》,最后收入我的小说集由河北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故土炊烟》之中。
回到青川所在地,乡政府招待我们吃饭。在酒桌上,我们把酒言欢,大家兴高采烈地交流考察体会、收获,探讨写作思路。编委会那些老先生,虽然大都年逾古稀、耄耋之年,跟我喝起酒来却豪爽无敌,让我这个相对的年轻人竟有点胆怯。喝酒的时候,主编邵老师委任我和郑云峰为这期《老科协》的责任编辑,我俩倍感荣幸之至,当即表示,一定不辜负主编和各位编委的期望,一定把这期“青川专号”编好,让全县全乡人民都满意。
我回到学校,一周以后开始收稿,收上来几十份鸿篇佳作,郑乡长公务在身,没有多少时间,大体框架还能够和我商量,整体编辑工作全得靠我自己了。我利用课余时间收录、编辑,这期的《老科协》共分五辑,第一辑“青川概况”,编入了《青川乡十一五工作综述》《青川概况》;第二辑“品味传说”,编入了我写的关于狐仙洞、石城山等几篇传说;第三辑“人杰地灵”,收入了当地人物温喜德、王春江、邹丽萍等模范人物的事迹;还有傅春阳、邵永新、冯松、李玉山、沈延滨等作家写的关于石城山、花砬子山、北安水库、大荒沟水库、欣悦山庄等地的游记和风景散文;第四辑“历史回眸”,编入了康峻峰、冯松、郑云峰所写的发生在大青川的史料文章,都是过去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五辑为“教育论坛”,选编了来自全县教育领域的教学论文。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刊物结稿了,我把稿件发给了冯松老师,2023年9月,这期《老科协》出版了,发行到全县各个单位、阶层,捧着散发着油墨芳香的《老科协·青川专号》,看着扉页上“责任编辑”我的名字,我内心油然生起一股骄傲之情,从此我跟《老科协》结下了不解之缘。
2024年3月,我被招到《老科协》编辑部开会,在会上主编邵永新正式宣布:李向葵被纳入正式编委会成员!听到这个任命,我心里顿时感到热乎乎的。此后,每个季度我们都被招集到编辑部开编务会议,每一期都有我的记录人物风采的较厚重的文章,每一次我都把刊载我的拙作的刊物分发到我乡的各单位、村屯,还有我村爱好科学种植养殖的优秀人物。2025年3月,我再次参加编务会议,主编在会上宣布,要举行《老科协》创刊20周年庆祝活动,让大家都发表看法、提出建议,当时,我也提出了我的建议,就是把20年来出版的《老科协》刊物、各种办班、开会、所取得的成果图片都拿出来展览一下,因我出版的教育专著《梦系桃李》里面的文章大多都是在《老科协》首先发表过的,故而我也提议把我的书也跟刊物一起展示一下。回到家里,我着手撰写庆祝《老科协》创刊20周年的文章,写完我内心还处在兴奋和感慨之中不能自己,灵感所至,不禁吟咏了一首《贺<老科协>创刊二十周年》:
蚂蜒河畔创科刊,荏苒光阴二十年。
银燕播霖翻稻浪,铁牛梳发顶虹环。
传经送宝馈金碗,献策建言逾铁关。
纽带搭桥作衣嫁,庶黎翘指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