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刘彻登基做了皇帝。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年—前87年在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刘彻是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之子。刘彻初封胶东王,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继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功业甚多:对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制定左官律和附益法,严禁诸侯王参政,不拘一格提拔有才之士为侍从以备顾问,裁抑相权,依靠亲信、近臣参与决策,形成中外朝制,又设十三州刺史部,加强对郡国的控制;经济上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文化上建立正规的察举制,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等;实行尊崇儒术的文化政策,设五经博士,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对外,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又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对于这样一位有作为的皇帝,《资治通鉴》卷十七做了详细记载,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儒家思想。原文如下: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元年

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馀人。广川董仲舒对曰:“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敝,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示败也。秦灭先圣之道,为苟且之治,故立十四年而亡,其遗毒馀烈至今未灭,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扞,熟烂如此之甚者也。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这段话的白话文意思是: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冬天,十月,汉武帝下诏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极谏的人才,汉武帝亲自以古今治理国家的道理进行策问,参加对策的有一百多人。广川人董仲舒回答说:“所谓‘道’,是指由此而达到天下大治的道路,仁、义、礼、乐,都是推行‘道’的具体方法。所以圣明的君王去世之后,他的子孙能够长久地统治,国家几百年太平无事,这都是推行礼乐教化的功绩。君主没有不希望国家长治久安的,然而政治混乱、国家危险的却很多;原因是他们任用的人不合适,所采用的治国方法也不是正道,因此国家政治一天比一天衰败。周朝的治国之道在周幽王、周厉王时衰败,但并不是治国之道不存在了,而是幽王、厉王不遵循治国之道。到了周宣王时,他追念往昔先王的德政,振兴衰微,弥补弊端,恢复周文王、周武王的功业,周朝的治国之道再次焕发光彩而复兴,这是日夜不懈地推行善政的结果。

孔子说:‘人能够弘扬道,而不是道来弘扬人。’所以国家的治乱兴衰在于君主自己,而不是上天降的命运不能改变;如果君主的言行违背道理,就会失去统治的根本。作为君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从而使朝廷端正;朝廷端正了,才能使百官端正;百官端正了,才能使万民端正;万民端正了,才能使四方边境的人端正。四方边境的人端正了,远近的人没有敢不归于正道的,而且没有邪气夹杂在其中,这样就会阴阳协调,风雨适时,万物和谐,百姓繁衍,各种福祉、吉祥的征兆,没有不全部到来的,这样王道就实现了!孔子说:‘凤凰不飞来,黄河中不出现河图,我的主张大概无法实现了!’这是孔子自己悲伤本可以出现这些祥瑞之物,而自己却身份卑贱不能招致。如今陛下贵为天子,拥有四海的财富,处于能够招致祥瑞的地位,掌握着可以招致祥瑞的形势,又具有能够招致祥瑞的资质;行为高尚而且恩泽深厚,智慧明达而且心意美好,爱护百姓并且喜爱贤士,可以说是有道义的君主了。然而天地没有相应的反应,美好的祥瑞没有到来,这是为什么呢?这都是因为没有建立起教化,百姓的行为不端正。百姓追求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如果不用教化作为堤防,就不能阻止。古代圣明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面南而坐治理天下,没有不把建立教化作为首要任务的。在京城设立太学来教育国民,在地方设立学校来感化乡里,用仁来熏陶百姓,用义来砥砺百姓,用礼来节制百姓,所以那时的刑罚很轻但百姓却不犯法,这是因为教化推行,社会习俗美好的缘故。圣明的君王继承乱世之后,扫除乱世的痕迹并全部去除,重新恢复和建立教化并加以推崇;教化已经明确,习俗已经形成,子孙后代遵循下去,五六百年都不会衰败。秦朝废弃了先圣的治国之道,采用苟且的治理方法,所以仅仅立国十四年就灭亡了,它遗留下来的恶劣影响至今还没有消除,社会习俗浅薄恶劣,百姓轻浮顽劣,违法乱纪、抵触抗拒,竟然达到如此严重的程度。我私下打个比方:琴瑟的声音不协调,严重时就必须把弦解下来重新安装调整,然后才可以弹奏;处理政务如果行不通,严重时就必须改变政策和方法,然后才可以治理好。所以汉朝自从取得天下以来,一直想要把国家治理好,但到现在还没有治理好,其失误就在于应当进行改革却没有进行改革。

刘彻接受了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治理国家方面取得了成功。董仲舒强调了礼乐教化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教化可以引导百姓行为端正,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减少犯罪,从而实现国家的稳定繁荣。这表明教育和文化在社会治理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君主的思想和行为对国家的治理有着决定性影响。君主需要端正自身,以身作则,进而影响朝廷、百官和万民。这体现了儒家“正人先正己”的思想,强调统治者的道德示范作用。与此同时,实行必要的改革,当原有的治理方式行不通时,必须进行变革和更新。文中以秦朝的短亡和汉朝虽欲治却未能善治为例,指出不及时改革会导致治理的失败,说明政策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不能因循守旧。董仲舒还强调了人对道的主动作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表明人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弘扬和践行正确的治国之道,而不是依赖道来提升自己。这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〇二五年四月二十八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