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何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是执政者最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在古代,人口虽然没有现在多,吃饭问题依然是开明的统治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汉景帝就十分重视农业,他的很多思想在今天看来也并未过时。汉景帝坚持以农业为天下的根本,由于他重视农业,所以延续了自文帝以来的社会稳定局面。《资治通鉴》卷十六记载了汉景帝关于重视农业的言行,原文如下:

  春,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间岁或不登,意为末者众,农民寡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吏发民若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赃为盗。二千石听者,与同罪。”

  甲寅,皇太子冠。

  甲子,帝崩于未央宫。太子即皇帝位,年十六。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

  二月,癸酉,葬孝景皇帝于阳陵。三月,封皇太后同母弟田分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

  班固赞曰:孔子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这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不领于天下之经费。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继以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安养天下,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而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者摈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辱焉。当此之时,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自是之后,孝武内穷侈靡,外攘夷狄,天下萧然,财力耗矣!

  这段文字的白话文意思是,春季,正月,景帝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珍珠、美玉,饥饿时不能吃,寒冷时不能穿,把它们作为货币使用,不知何时开始,何时结束。近年有时粮食歉收,想来是从事工商业这类末业的人多,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少。命令各郡国一定要鼓励发展农桑,多种树,这样就可以得到衣服和食物等物资。官吏征发百姓,或者私自雇人去开采黄金、珍珠、美玉的,以贪赃和盗窃论处。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如果纵容这种行为,与之同罪。”

  甲寅日,皇太子行冠礼。

  甲子日,景帝在未央宫去世。太子继承皇帝之位,时年十六岁。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

  二月,癸酉日,将孝景皇帝安葬在阳陵。三月,封皇太后同母的弟弟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

  班固称赞说:孔子说:“有这样的百姓,所以夏、商、周三代能按正道行事。”确实如此啊!周朝、秦朝的弊端是法网严密,法令严苛,然而违法作乱的事情还是层出不穷。汉朝兴起,废除了繁琐苛刻的法令,让百姓休养生息;到了孝文帝时,又加上了谦恭节俭的作风;孝景帝遵循着先业。在五六十年的时间里,达到了移风易俗,百姓淳朴敦厚的局面。周朝称成王、康王时期,汉朝称文帝、景帝时期,真是美好啊!

  汉朝兴起的时候,承接了秦朝的弊病,劳役繁重而财力匮乏,连天子都不能配备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平民百姓没有积蓄。天下平定之后,高祖就下令商人不准穿丝绸衣服、不准乘车,用加重租税的办法来使他们陷入困境并羞辱他们。孝惠帝、高后时期,因为天下刚刚安定,又放宽了对商人的法律限制;然而商人的子孙,仍然不能做官为吏。朝廷衡量官吏的俸禄,估算官府的用度,然后向百姓征收赋税。而山川、园池、市井的租税收入,从天子到封君的汤沐邑,都各自作为私人的供养费用,不纳入国家的财政经费。从崤山以东地区通过水路转运粮食供给京师的官员,每年不过几十万石。接着是孝文帝、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谦恭节俭,安抚养育天下百姓,七十多年间,国家太平无事,除非遇到水旱灾害,百姓都能自给自足。城乡的粮仓都装满了,府库里也有多余的财物;京师积累的钱财多到以万万计,穿钱的绳子都腐朽了,无法计数;太仓的粮食陈粮叠加,多得满溢出来堆在外面,以至于腐败不能吃了。普通百姓的街巷里都有马,田间小路上马群成群,如果有人骑母马,就会被排斥而不能参加聚会。看守里巷大门的人能吃上精米和肉,做官吏的因为长期在任,他们的子孙都长大了,有的人就用官职作为自己的姓和名号。所以人人自爱而看重犯法这件事,先讲求仁义而后才会看轻耻辱。在这个时候,法网宽松而百姓富足,一些人凭借财富而骄横放纵,有的甚至进行土地兼并;豪门大族之流,在乡里专横跋扈。有封国的皇族,公、卿、大夫以下的官员,争相奢侈,房屋住宅、车辆服饰超越了他们应有的等级,没有限度。事物发展到极盛就会走向衰落,这本来就是事物的变化规律。从那以后,孝武帝在国内穷尽奢侈靡费,在国外抵御夷狄入侵,天下动荡不安,财力耗尽了!

  我们阅读这段文字,看到汉景帝重视农业以及他的后代追求奢侈生活的情况。强调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这体现了古代以农为本的思想。只有农业稳定发展,才能保障百姓的衣食供应,维持社会的稳定。汉初通过废除秦朝的苛法,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历文景二帝的治理,国家由贫困走向富裕,百姓生活改善,社会风气良好,说明合理的政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段文字也指出事物盛极而衰的道理,汉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达到繁荣,但随后汉武帝时期因内外举措导致国家财力耗尽,说明繁荣局面不会一直持续,要居安思危。对商人政策的变化,从限制到一定程度的放宽,说明政策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汉景帝后奢侈之风产生了危害。这段文字描述了在国家富裕后出现的奢侈、兼并等不良现象,警示奢侈之风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〇二五年四月二十七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