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的老家在连云港市灌南县。父亲出生在一个开明的大户人家,有兄弟姐妹九人,其中兄弟四人,姐妹五人,父亲排行兄弟中的老三。兄弟中除大伯不识字在家务农外,其余三人均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的大学生或师范生。父亲一家积极地投身于抗日战争中,父亲的兄、弟、侄儿、侄媳、外甥、外甥媳等数十人在抗战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父亲家所在的村上有好几户吴姓大户,与我家是同宗同族。我父亲家是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当时,淮海区东灌沭地区威名远震的共产党“自卫队”队长(后为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团团长)汤曙红带领自卫队长年在我家生活,大笼蒸馒头,开仓拿粮食,机枪架在父亲家的炮楼上对准通日本军的汉奸家扫射。
大伯家的大儿子吴心荣1922年出生,1940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至1948年,历任淮海区沭阳县九区乡支书、县敌工站站长、县联络处(敌工部)处长、县城区区长、县委城工部副部长、县公安局副局长。1949年至1980年,历任苏南区常熟县公安局局长、上海市公安局蓬莱分局分局长、上海市公安局民警处副处长、上海市公安局航运公安局治安处处长、大丰县上海农场副场长(上世纪60年代)等职务,为厅局级离休干部。二儿子吴心传,1942年任中共灌云县委秘书,1946年响应号召,与爱人北撤(1946年,国民党部队大举进犯淮海地区,我军为集中优势兵力,保存干部,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决定实行暂时的战略转移,苏中、盐城地区的大批伤员和后勤人员,边区中学的全体师生、家属,地方干部等向山东撤退,即有名的“北撤”)山东,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山东青岛海军政治学校工作,任办公室主任。1966年至1979年转业在四川省工作,任“省建十三公司”副经理。1979年开始,先后在四川省建设厅干部学校、建工学校(学院)任副校长,副厅级离休干部。小女儿吴心华,1940年参加革命,后成为当地的地下党负责人。1946年与丈夫北撤山东,到山东后在山东省委工作。解放后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作,处级离休干部。去世时,党旗覆盖全身,政府对她的追悼会进行了全程录像。
二伯吴公美,是父亲一家的革命引路人。“卢沟桥事变”之前考上上海复旦大学(原名复旦公学,前身是震旦公学)中文系,上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腿被打断致终生跛,始终没招供。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边区政府派其担任”白皮红心”的国民党乡长、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税检局局长、东灌沭边区办事处主任等职。1946年随军北撤山东,到山东后又被上级安排过渤海,到安东省(现吉林省南部辽宁省东部)税务局任科长,后在中共中央华东局任职。解放初期调至上海市第一商业局,任办公室主任,行政级别为14级。组织上安排他住在上海市繁华的淮海路一栋洋房里,配有专车、工勤人员。1957年受迫害,被开除党籍,到新疆阿克苏地区劳动改造,受尽摧残,后于文革前不远万里,艰难回到上海,贫病交加,病倒在街头,含冤去世。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得以平反,政府为其召开追悼会,骨灰安放在上海市龙华革命公墓。
父亲吴仰轩,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在江苏省立东海师范(江苏省属第八师范学校,人称“老八师”,好比文革前学生被称为“老三届”)读书期间,和江苏省前省长惠浴宇、江苏省前教育厅副厅长孙存楼是同窗,他们当时是地下党负责人,父亲和四叔是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参加活动的进步青年,在他们的领导下,撒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抵制日货、闹学潮和该校校长等不抗日派及反动思潮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因此父亲被校方记大过处分,四叔被留校察看。
父亲1939年参加革命,1940年在孙存楼、顾九纲(书记)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党组织委派他到淮海区委创办的干校性质的学校“东灌沭边区中学”(简称“边中)工作,先后任教师、总务主任。”1946年,时任总务主任的父亲,抛妻撇子,带领师生及部分家属北撤,负责衣食住行。在上有飞机扫射投弹,下有坦克大炮追击,沿途还有国民党地方武装袭击、暗杀的极其危险的情况下,该工作是相当艰难困苦的,随时都可能遭遇不测。一天深夜,经过多日行军,疲劳不堪的父亲的战友们,在熟睡中被土匪周法乾袭击,全部遇难。父亲因在外联系工作,幸免一劫。到山东(胶东)已是寒冬,组织调他过渤海到安东省税务局工作。海上有国民党军舰昼夜巡查、开炮,父亲他们硬是顽强渡海,因长时间在海上被严寒冻、海潮侵蚀,父亲下肢瘫痪,后被野战医院外国专家治疗数月后才好转,但从此落下了终身风湿关节炎等疾患。
父亲一辈子忠于革命,忠于党,坚持党性,坚守原则,受到党的信任。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解放后先后担任过许多领导职务,历任:淮海区沭阳盐税征收处主任、解放区灌云税务局副局长、东灌沭边区中学总务主任、安东省税务局副科长(北撤途中)、淮海区干部学校副主任、淮阴中学总务主任、淮阴县渔沟中学副校长、沭阳中学副校长、校长、淮阴地区专署教育处基建部主任、江苏省宿迁中学第一副校长、马陵中学副校长。
三姑家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小时因病去世,二儿子李同壁1924年出生, 1944年参加革命, 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参加过著名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南麻战役。1949年7月被评选为模范工作者,出席华东军区后勤政治部英模大会。1954年被军区选进解放军后勤学院学习3年,1955年荣获“解放奖章”,1964年被授予中校军衔。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华东军区兵站部会计、供应处会计、后在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工作。解放后先后担任华东军区后勤部营房管理处财务科副科长、上海营房处财务科科长、60军181师后勤财务科科长。文革期间支左,先后担任南京市栖霞区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军管会盐城地区办事组组长、南京军管会淮阴地区生产指挥组副组长、60军180师后勤部副部长。1978年转业到江苏省农垦局工作,任物资处副处长,并先后兼任农垦局镇江物资站党的核心小组组长、站长和书记等职。1983年离休,享受厅局级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
四姑家也有两个孩子。大儿子朱环是灌云县著名的革命烈士。他1940年15岁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秋,他带领外地和家住敌占区的谢铁骊(已故中国著名导演)、汪子为、沙维、马炳舒、巴力等十多人回家乡开展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即打埋伏)工作。1943年夏,他在一次打入敌伪军据点执行任务时,遭叛徒出卖后被捕,敌人用尽酷刑,他坚贞不屈,后被日本鬼子残忍杀害,年仅18岁。后中共灌云县委县政府将他的出生地朱捻乡改名为“朱环乡”,并在他的家乡创办了“朱环小学”,将其事迹和遗物保存在大伊山烈士陵园内,并在1994年时在烈士陵园内为其树碑和举行“朱环烈士牺牲50周年纪念会”。二儿子朱沄1942年参加革命,1946年与爱人北撤山东,后参干在山东省委工作。解放后调到上海市公安局治安科任科长等职,为处级离休干部。
总之,在抗日战争中,父亲一家都坚定不移的跟着党,积极的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之中。
前文讲述的这些长辈和同辈人,现在大多已经去世,我们自己也已年过古稀,这些往事很多我们也是听长辈所说,因时间间隔太长,还有很多往事我们已经记不清,回忆这些往事,希望后代们能够继承遗志,好好做人,努力工作。
最后以一首诗结尾:
革命岁月已远去
社会建设开新篇
后代牢记家族史
努力奋斗创明天
2025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