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天”的美景之所以动人,就在于造化把浩瀚的天宇浓缩在窄窄的一条缝隙之中的缘故。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它之所以古往今来为亿万仁志士所青睐,就在于它在有限的两句话中蕴藏着无穷的信息和魅力。
楹联,又称对联、对子、楹帖,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称为“题桃符”。到了宋代的时候,被推广用在楹柱上,后来又普遍应用于装饰,以及交际庆吊等场合,藉以表达人们祈愿、祝福、哀悼之类不同的心绪。其中最为常见的,当是春节时期贴在家家户户门上的春联。
楹联的字数多少没有一定之规,不过在形式和格律上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但是我一直认为,正像诗词曲被认为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不同形式一样,我更主张把楹联也纳入中国古代诗歌范畴的形式之一。
我在《品味天人合一,感受时代精神——读<郁犁诗词楹联集>》一文中,重点谈了郁犁诗词的艺术之美,对郁犁的楹联艺术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此,这次我要对郁犁楹联艺术进行专题赏析,因为我品读楹犁作品的体会是,他的词艺术水平高于他的诗,他的楹联艺术水平高于他的词。原因很简单,就是作品的篇幅越短小,其中蕴藏的信息含量就越是丰富,像中国画一样,在尺幅之内,有容纳天地万物的空间和气势。
一、笔墨随时代,讴歌正能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语)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一篇缺乏时代感的作品是没有力量和生命力的。郁犁先生敢于承担历史命,楹联创作能够反映现实,紧跟时代,是时代的强音,有着荡胸曾云、催人奋进的力量。
郁犁先生的《贺建党百年》,是一副十句式的长联,全文以精炼的语句、赋的写法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
回首百年如暴雨狂风。看红船定调,长征鼓气。延安西柏坡中,矢志中兴。忆援朝抗美,军魂浩荡。两弹聚焦,把脉看齐,更隆昌华夏;
图强一梦恰惊涛骇浪。知南海兴波,北斗领航。黎庶小康路上,激情上涨。叹战疫同心,亿众平安。战机亮剑,凝神聚力,已震撼台澎。
对仗工稳大气,气势很足,隐约听到金戈铁马声,颇有岳飞的满江红"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意境,是为男儿抒发豪情壮志之联。
上联回顾了党在前期的光辉历程。“回首百年如暴雨狂风。”起句即不同反响,气势非凡,以澎湃的热情、精当的语言总括上联内容,同时,对上联内容也作以意象的引领。“回首”二字把读者的视线引回过去,“暴雨狂风”以象征手法点明了党从诞生到建国前期所走过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经历了多少狂风暴雨考验的。接下来两句:“看红船定调,长征鼓气。”党的一大是在一艘游船上确定了纲领的,此纲领中也确立了党的初心,所以“红船”也是个象征载体。然后是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最后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长征的伟大胜利,使党员干部和人民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延安西柏坡中,矢志中兴。”在党的领导下,红军的力量不断地壮大,毛主席、党中央在延安、西柏坡指挥百万雄师浴血奋战,先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蒋介石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立志要走向中兴。接下来是解放后的伟大成就,“忆援朝抗美,军魂浩荡。”美帝国主义的战火打到了鸭绿江边,党中央派英勇的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战胜了美帝联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彰显了我军的浩荡军魂。“两弹聚集,把脉看齐,更隆昌华夏。”在党的领导下,两弹一星爆炸、发射成功,有力地震慑了对我时刻虎视眈眈帝国主义,同时,还要对自己国家“把脉看齐”,在科技、经济等方面努力追上发达的国家,振兴中华。楹联是短小的文学作品,不可能长篇大论,需要高度概括,需要高度浓缩。
下联继续以奋进的节奏和步伐展现改革开放以后,党所取得的伟大业绩。首句同样引领下联内容,“图强一梦恰惊涛骇浪。”“图强”二字,表明党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决心。“一梦”,象征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目标。“惊涛骇浪”,仍然运用象征手法,点明党这艘航船巨舰在走向繁荣富强的航程中也不是风平浪静的,也必须得经过艰难险阻,暗礁险滩,与上联的“暴雨狂风”相互照应、契合。“知南海兴波,北斗领航。”我们的航空母舰在南海巡航护疆,北斗卫星为母舰领航,极大地震慑了蠢蠢欲动、妄想前来进犯的熊罴虎狼。“北斗”和“母舰”都是象征意象,象征着党和人民军队。“黎庶小康路上,激情上涨。”展现了新时代精准扶贫奔小康路上,百姓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实现脱贫致富、生活美满幸福的美丽图景。“叹战疫同心,亿众平安。”讴歌了党领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取得战胜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实现国泰民安的伟大战役。“战机亮剑,凝神聚力,已震撼台澎。”人民解放军已形成包围态势,对台独分裂分子起到了巨大的震摄作用。
全联以祖国巨大的成就为主线,进行意象叠加,并向纵深延伸,串起来就是一部党史。此联虽然较长,但是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节奏铿锵,气贯长虹,作者创作技法娴熟,尽情发挥,表达生动到位,不愧一流佳作。
郁犁还有更多像《南湖红船》(以下请读者互动赏析):“红船立志,马列得弘扬,镰锤血染生威,指点江山成伟业;赤旗亲民,精神能传递,共产心凝聚力,搭乘理想振雄风。”《遵义会议》:“正本清源,舌战群雄归一脉,集中反左,党成大业渡千帆。” 《坐着高铁看中国》:“塞北乘龙,静雪莹冰方别过;江南会友,红花翠柳已迎来”等作品都以蓬勃的热情讴歌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读后使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内心充满温暖和力量。
二、调动五官能动,善于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从中撷取意趣的浪花。
请看《五花山》:
秋也换装,五彩花裙依白桦;
蛩还唱曲,千山韵律向红枫。
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秋天五彩斑斓的美丽画卷。秋天初到时跟夏天没什么区别。但是到了霜降以后,秋天也换了新装,接下来用非常具体形象的笔触展示出五彩的画图:那些乔木、灌木的叶子都发生了变化,赤橙黄绿紫,就像少女穿着五彩的花裙,簇拥着亭亭玉立白桦的美人一样。银白色跟五彩相互映衬,姿色更显得浓烈动人。“蛩还唱曲,千山韵律向红枫。”上联以颜色渲染环境,下联以声音营造气氛。虽然下霜了,天气变冷了,但是还有蚰蚰等各种虫儿在鸣叫,千山的涛声以红枫为中心构成一曲雄浑壮阔的交响曲。这副对联纯粹写秋景,将声音与色彩相融合,如此一来,就把简单的味道深透到山水中,人性迁移到物性中,物我两忘。
再看郁犁先生的即兴联:“路上风吹风上路;村来鹊噪鹊来村。”这是一首绝妙的回文联,正读反读都成联而且意思不变,反复回环的手法,造成的语境让人回味无穷。乡村的路上,风推着风走上乡村之路;村庄里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鸣叫着,又呼唤来一群喜鹊。很佩服作者的浪漫以及大胆的想象力。在民俗文化里,喜鹊是吉祥的使者,听到它的鸣叫,人们的心里就会春情荡漾,温暖祥和。此联以拟人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喜乐融融的意境。
还有即兴联:“秦砖汉瓦埋幽径;夏鼎商彝出古丘。”这是一副畅达的流水对,表面看来,作者只是以冷静的态度叙述情节,其实骨子里流露出作者的怜惜和惊喜之情:几千年过去了,那些秦汉的宫殿都早已破败倒塌,如今成为宝贝的古代砖瓦都被埋入泥土,成为人们行走的大道,但还是有夏鼎商彝在古墓中被挖掘出土,当然这些更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
此外还有更多的即兴联(请读君赏析):“秋风无意伤莲子,松鼠多情属橡仁。”、“月约清漪鱼互动;溪流堰塞雨沟通”、“水本无华何潋滟,风如寡意岂参差”等等,都是先生平时慧眼善察,妙手偶得的产物。
三、善于抓住人物特点,聚焦主要事迹,凸显人物形象,还原人物的精神品格。
郁犁先生创作了不少评价古今人物的楹联,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例如郁犁写《朱棣》:
“褒贬不一,大典修成方永乐;开明无二,远洋关爱更荣昌。”
本联用了铺陈的方式对明成祖朱棣进行评价。唯物辩证法认识论认为,对古往今来的人物的评价都应该是一分为二的,朱棣也不例外。因此,古来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他起兵抢夺了侄儿的江山,固然不够仗义,但他组织编撰《永乐大典》、派船七次下西洋,加强与外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促使国家繁荣昌盛等等业绩,总的来说,还是功大于过的,所以说后人对朱棣的评语是“褒贬不一,开明无二”,“不一”与“无二”,二者矛盾的统一,构成结构与语意极强的张力。全联以文字简练、干净,所概括的内容又极为典型突出而见长。
再如先生笔下的《胡适》:“尝试适之,新青年倡导新文化;自由胡也,旧思想跳出旧窠巢。”
此联也是直陈其事以述之,但是它的妙就妙在先生在上下联中,把胡适的名和字镶嵌在联语中,既是胡适的名和字,同时这三个字又是对胡适创作中国第一部诗集《尝试集》和创办《自由中国》的评语,同时也评价了胡适一生的功绩:胡适尝试创作了中国新诗,这种形式在中国还是很适应的;他和盟友创办的《新青年》倡导新文化,使中国文化发生了巨大转折和变化;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主张自由主义,是旧思想跳出了旧的窠臼,其实是变成了新思想,但是在台湾与蒋介石的专制统治发生了冲突,这在蒋家王朝看来简直是“胡”闹。本联因名字与内容的契合,造成张力,可谓天然成趣。
再看《雷锋》:“服务人民,快乐亦无忧,可焠丹心成伟大;传承日记,平凡何不俗,能从小事见精神。”
这副联也是用铺叙的方法概括雷锋的伟大人格。上联概述雷锋一生全心全意服务,助人因此快乐无忧,然后运用借喻手法,点明雷锋为人民服务就像在大熔炉里经过冶炼一样,炼成了红心,也就成就了伟大的人格,“粹”字用得非常好,反映了作者的炼字功力。一个汉字本身没什么特别,关键是把这个字放在特定的语句中,字就能起“化学反应”,表现出神奇的作用;传承雷锋的日记,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平凡无奇的,但他所做的平凡小事累积如山以后,就塑造了他不俗的人生,一滴水能映射太阳的光辉,所以,“能从小事见精神”。此联以“乐”与“忧”、“平凡”与“不俗”、“小事”与“精神”矛盾的统一碰撞出张力效应,使这副楹联气韵生动,语意不凡,透出思辨的光辉。此外郁犁还写了《李贺》(以下请读君赏析):“眸上横眉,有恨月常圆,伤心早去成诗鬼;指前长甲,无情天欲老,落照迟来少隽才”、《安禄山》:“居藩镇做叛臣,始乱大唐盛世;做胡儿悖常理,终成紫陌红尘”、《曾国藩》:“演练湘军,收失地有功,媚外残民伤晚节;谙知文正,举贤才为国,推仁守德践初衷”、《焦裕䘵》:“翻淤压碱压沙,终将绿意留春夏;除害植桐植草,已把红心献党群。《孔繁森》:“因慕清风,赴藏两番能舍己;故如皎月,为公一世已还乡”等几十位人物,都写得意味深长,情浓理明,堪称立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明镜。
滴水藏海、针孔含山。纵观二十年来郁犁发表的楹联作品,皆于有限的字词之中孕含着无限的意蕴,可谓是“以少少许胜多许”、“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如食一颗颗橄榄给人舌齿留甜、耐人品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