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一位前辈享誉苏鲁豫皖的抗日名将传奇英雄孙象涵,他擅长采用游击战术,打鬼子除汉奸,神出鬼没宛如神兵天降 ,被描述为“连抗日神剧都拍不出的传奇英雄”。
孙象涵安徽省宿州市桃山人士,创建桃山抗日游击队,他是抗日战争时期行走的传奇式人物。抗日爆发之后,他组织“彭南游击队”,带领游击队员,铲除汉奸,歼灭鬼子。孙象涵带领的队员,经常神出鬼没,给日寇带来致命一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孙象涵为首的边区爱国青年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孙象涵为首的桃山爱国青年,率先建立了青年救国团。“七·七” 事变后,从淮阴回到故土桃山集的顾寒星和从延安抗大学习回乡的孙象涵,组成了桃山青年抗日自卫队。1938年5月19日,徐州、宿县沦陷。日寇到处烧杀淫掠,伪顽势力活动猖狂。桃山抗日游击队编为抗日义勇军第二总队十八大队。孙象涵带领孙云汗、薛玉标等七勇士首战官桥集,打响了边区人民抗日的第一枪。“皖南”事变后十八大队编为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五团,发展到一千四百多人。孙象涵担任九旅副旅长兼二十五团团长,沙风任副团长,团部派营长亢为德回家乡桃山集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在日寇三光政策的白色恐怖下,亢为德率兵转战于津浦路东西,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恢复了萧宿铜灵边区抗日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共萧县县委和民主政府,发动群众,铲除恶霸,减租减息。边区人民成为横跨徐州以南,宿县以北、津浦铁路东西的抗日的铜墙铁壁。
(孙象涵)
一、铲除汉奸
1938年,苏皖北部交界处出现了一支抗日武装,它就是“彭南游击队”,队长是孙象涵。游击队快速发展,很快就聚拢一批将士。在研究作战行动时,孙象涵认为当前游击队的实力一般,而汉奸却为抗日带来了严重的阻遏。1938年6月,游击队获悉萧县地主赵宗熹认贼作父,甘作汉奸。赵宗熹在当地推行日伪政权统治,压迫周围乡亲。孙象涵于是决定带领游击队铲除这个民族败类。
6月9日,当赵宗熹和附近的汉奸开会的时候,孙象涵带领游击队沿路追寻。为了避免暴露,孙象涵只带领部分队员靠近。到达茶棚之后,孙象涵靠近打招呼,并一路聊起了家常。
行进到高庄、卯山之间,孙象涵突然从夹在胳肢窝的小棉袄里抽出短枪,首先将走在前面的高四击毙,反手又对准了赵宗熹将其击毙。打死汉奸赵宗熹的消息很快传遍当地,乡亲们高兴极了,孙象涵和彭南游击队的威名也在当地传扬开来。
二、首战鬼子
1938年7月1日,各路游击队汇集整编,孙象涵担任第十八大队的大队长。武装成型之后,孙象涵盯上当时活动在官桥一带的日军。8月下旬,孙象涵经过多次侦查逐渐掌握了日军的活动轨迹,战争一触即发。孙象涵带领精干小组伪装成赶集的农民,混进集市。队员保持一段距离,一边装作买东西,一边暗传信号。不久,“鬼子来了”的叫声传来。只见4个日本鬼子身背三八大盖,摇摇晃晃地进了集市。
队员们行动起来,趁着3个日本兵在一个摊位拿东西,掏出隐藏的短枪对着鬼子脑门就是一枪,一个日本鬼子瞬间毙命。其他两人想逃,队员离开行动,将其毙命。最后,队员带着缴获的枪支弹药扬长而去。官桥附近的日军长官听到这个消息,气得七窍生烟,发誓要找到孙象涵。
三、神兵天降
日军要抓孙象涵,却根本抓不到他的踪影。日军找不到,孙象涵却没有打算放过日军。一次,孙象涵带领游击队在日军必经之地安排人员开着一辆满载西瓜的马车,随后队员埋伏在一处密不透风的高粱地。烈日炎炎,汗水已经浸湿将士们的衣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小队日军出现在马路上。日本兵口干舌燥,看见一车西瓜,高兴地叽里呱啦地喊起来。一个日本兵喊了起来,让队员停车,不顾队员的劝阻,抱着西瓜就啃起来。队员假装无可奈何地赶着马车,日军则在狼吞虎咽。当马车行驶到高粱地附近,队员往旁边一闪,游击队宛如神兵天降将日军包围。日军一下子就懵了。日军还没有明白过来,就一命呜呼,血液和西瓜的汁液相互交融。
四、传奇人物
因为孙象涵的英勇善战,足智多谋,越来越多的人和军事力量加入孙象涵的部队,这让孙象涵的底气更足,孙象涵多次出兵,负责阻截日军建设铁路和歼灭部分日军力量。
一九三八年五月,日本侵略军以损折两万余众的惨重代价,攻陷中原要地徐州,从此,八百里长淮遍地狼烟,龙争虎斗的战场满目疮痍。就在这时,中央委派张爱萍为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兼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处长,奉命开辟皖东北根据地。
张爱萍去皖东北时,身边只带了宿县县委交通员刘子吾和新四军游击支队民运科长刘作孚二人,半年后,已经能拉出五六千人马了,被授予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的番号。第三支队旗下有三个团,没有一个团有老红军的血脉,全都是张爱萍白手起家,一点一点带出来的。在张爱萍的这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指导下,这支从抗日游击发展起来的部队,后来涌现出了不少高级干部:如共和国装甲兵副司令员沙风、北海舰队副司令员赵汇川、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孙云汉、机械工业部成套设备局局长孙象涵等。在开辟淮海区时,他带的便是孙象涵、沙风的部队。七团是原孙象涵部,孙象涵原是徐州铜山县的一位有强烈民族意识和进步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在当地有名望的乡绅。孙象涵家中广有田产。青少年时代,他热衷于实业救国,在当地兴办实业,颇有影响。
(图后排右孙象涵)
孙象涵的爱国观念相当强,他还曾留学法国,东北沦亡时,他正在家乡教书。那天在给学生讲课中痛哭失声,引得师生们大哭不止。此后,他毁家纾难,以办桃山合作社为名秘密建立武装,准备日寇一旦南侵,便与之抗衡。
孙象涵抑富济贫,在乡间办农民夜校,修路,赈灾,声望日隆,为当地不法豪绅所不容。后他远走西安,接触了共产党员徐彬如,遂投奔延安,在我党中央三局当工程师。
七七事变后,孙象涵主动申请回乡抗日,以桃山合作社为基础组建了桃山抗日游击队。游击队成立后,他拒绝了徐州国民党“特种工作团”的收买,认为在中国,要革命,要抗日,就非要由共产党来领导才能成功。于是四处寻找共产党的组织关系,希望取得党的领导。为了寻找党,他再上西安找徐彬如。
徐州沦陷前夕,孙象涵的游击队终于取得了中共萧县工委的领导。从此,桃山游击队迅速壮大,积极在津浦路上打击敌寇,屡有斩获,广有群众影响。三支队属下的八团,其前身是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这也是由数十支游击队汇集而成的部队。这支组建伊始不过三百余人的部队,一路南下,一路战斗,一路收编。在邳、睢、铜地区积极打击日伪,曾一度克复邳县县城,政治影响远播。
萧县还有个名扬国内的“龙城画派”。据当地知名画家胡涧子介绍:龙城画派起源于明末,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与扬州画派南北呼应。孙象涵少年读私塾时就爱画画,曾是徐州美专李可染先生的学生,在徐州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家乡任小学教师,便加入了“龙城画派”。1932年,孙象涵被选为桃山乡乡长。1938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是创建萧宿铜灵边区抗日游击队的主要发起人、领导人,是新四军四师二十五团的创建人。他虽然在部队工作很忙,但仍会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画画。他的作品在艺术表现上,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既继承了祖辈的传统技法,又冲破传统的束缚,追赶时代新潮,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墨写实,受到名家赞许。孙象涵,他的革命精神、抗日精神还有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抗日事业中的一段抹不掉的记忆。
孙象涵(1909-2003)——又名孙绍坤,安徽宿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江苏徐州市萧县(现安徽宿州市萧县)抗日义勇队副总队长,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七大队副大队长、独立大队大队长,陇支副司令员兼一团团长,新四军第三师九旅副旅长兼二十五团团长,新四军军工部部部长、第三师军工部部长,八路军第五纵队团长、解放后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电设备成套总局局长,离休时享受副部长级待遇。他还发起建设了“萧宿铜灵边区革命烈士陵园”,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萧宿铜灵边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连接豫东、皖东北两大战略区的重要通道,亦是敌我必争的交通命脉。萧铜边区人民抚育的第二十五团萧铜独立团和萧铜总队等子弟兵在解放战争中先后编入华东、中原野战军,参加了淮海战役、抗美援朝和入藏平叛,南征北战,屡建功勋。在艰苦奋战取得伟大胜利的过程中,我边区子弟兵为民族解放、保卫祖国先后牺牲二千二百余人。为弘扬革命先烈的高风亮节,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抚慰英灵于九泉,垂昭后昆于百世,由孙象涵等老一辈革命者共同发起并筹资兴建萧宿铜灵边区革命烈士陵园于皇藏峪风景名胜之地。
备注:孙象涵也是前辈中共隐蔽战线英烈侯文理的堂姐夫,是侯文理烈士的革命引路人。
本文作者徐帆:北京资深媒体人、广告人、主持人、品牌战略专家,革命后代、中共隐蔽战线史、中共统战史、中共情报史、红色文化研究者,北京一路畅通传媒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红色追光会客厅》栏目创始人(目前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听听FM&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微信视频号等上线播出),红色追光红色文化品牌创办人,首届2025红色追光林植树节活动总策划人!孙象涵&侯文理后代亲属徐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