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6月,罗舜初随徐向前、朱瑞来到山东。8月,徐向前、朱瑞通电就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罗舜初被任命为第一纵队参谋处长。 

  1940年夏,徐向前和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先后返回延安参加七大,中央军委指定罗舜初担任山东纵队政治委员黎玉在军事方面的助手。

  山东纵队指挥部常驻鲁中山区,一些地方反共势力在国民党顽固派的默许下奉行“抗日第二,反共第一”的政策,与日伪军暗通款曲沆瀣一气,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和“蚕食”。他们在日伪军的指导下将历史上当地居民为防盗匪,建起了大大小小的碉楼和围寨加以整固,依托这些据点与八路军对抗。八路军对这些反共堡垒虽然发起过几次攻势作战,因为没有重武器,加之缺少有效的攻坚手段,我军只能对敌坚固据点采取长围久困迫其逃离的战法。由于这种战法耗时长久,一旦敌人增援,就不得不撤围,导致功败垂成。如何摧毁日伪军及反共顽固派的这些碉楼围寨,成为八路军打破敌人的封锁、“蚕食”,粉碎顽固派肆意“摩擦”的一大难题。

  为了拔除和摧毁日伪军和反共团体的碉堡、炮楼,山东纵队有的部队尝试着把榆木中心掏空做炮筒,制成“土大炮”。由于制作工艺粗糙,结果一点火,炮弹没出去,先把“炮”给炸毁了。有的部队把辣椒收集起来制成“毒气”,想把敌人熏昏再进攻;有的把浸过油的棉花团绑在公鸡上,点火后将公鸡抛向敌人的炮楼飞去;还有的部队采取古老的擂鼓呐喊的方法架云梯爬城强攻,结果都未奏效,反而还引起敌人的嘲笑。

  1940年秋,中央军委要求山东纵队在战略上配合华北“百团大战”,对敌发起攻击。罗舜初和黎玉决定先拿反共气焰最嚣张的侍郎宅开刀,煞一煞顽固派、投降派的反动气焰,鼓舞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侍郎宅虽说只是个土围子,围墙却是用巨石构筑而成,坚固无比,易守难攻。盘踞在侍郎宅的是反动地主刘月轩控制下的反动会道门黄沙会700余人,他们多次袭击八路军过路部队,抓捕中共地方工作人员,封锁交通,公然与抗日军民对抗,对民众坚持抗战的积极性和信心危害极大。山东纵队主力部队此前曾多次尝试打掉这个反共 堡垒,但因缺少重武器都无功而返。

  罗舜初和黎玉此次决心打掉侍郎宅这个反动堡垒,是因为抗大一分校进入沂蒙山区后,听专门教工兵的教员赵志坚说,坚固的围寨和碉楼可以用爆破方法摧毁,遂请赵志坚指导山东纵队特务一团尝试一下。在赵志坚指导下,特务一团利用有利地形做掩护,从1公里以外定向开挖坑道,将炸药送到侍郎宅围寨的东南炮楼下引爆。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将炮楼和围寨炸塌,八路军冲进围寨一举消灭了这股土顽武装,并生擒了头目刘超峰。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为配合这次作战创作了歌曲《打黄沙会》,这首歌的歌词后来几经修改,歌名也改为人们熟知的《沂蒙山小调》,现已成为蜚声大江南北,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歌曲。

  山东纵队第一次使用爆破技术就取得了成功,罗舜初和黎玉高兴地登上侍郎宅的围墙,仔细观察爆破效果,确认爆破是打敌据点的好办法,遂决定在山东纵队全面推广。他门请赵志坚开办爆破培训班传授爆破技术,罗舜初和黎玉时常去培训班听课并参加学员们的讨论,学习有关爆破的知识。学习讨论中有的学员提出,挖坑道不仅土方量太大,耗时太长,且受地形限制,要是能够找出一个简便的办法,用炸药把据点或碉堡直接炸毁,那就更好了。 

  来自山东纵队第1旅第2团的学员刘厥兰介绍说,第2团副团长王凤麟曾在苏联学习过军事爆破,他在第2团做过试验,在一般的爆破技术基础上,发明了一套“点火内爆法”:在一个石砌炮楼下面挖坑埋上炸药,用土封严,点火爆破,结果把炮楼炸塌了一半。这种办法比挖坑道省时省力,简便得多。于是,就把王凤麟请来和赵志坚一同举办爆破培训班,推广“点火内爆法”。

  1941年1月9日,第2团决定使用“点火内爆法”进攻新泰县张家栏子伪据点。考虑到爆破手要在敌人火力下抵进到炮楼脚下进行10-20分钟的土工作业,极易遭到敌火力杀伤,第2团参谋长于淞江设计了一种用木头作骨架,上面钉上4-5层浸湿的棉被,下面安上木制轮子,由1到2个人推车前进的“土坦克”,掩护爆破手在敌人火力下作业。由于“土坦克”目标大且行动慢,防护能力差,只能挡住手榴弹弹片却挡不住子弹,2名爆破手在敌密集火力下牺牲。密切观察的王凤麟情急之下操起一支步枪连续射击弹无虚发,封锁了敌人的射击孔,掩护第3名爆破员将炸药包送到敌堡下面,终于将敌堡炸毁了,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爆破战法——火力支援爆破。此后不久在攻打茅茨据点时,第1旅第2团以一个连用强大火力压制守军,以一个连组织投弹组,向炮楼顶层密集投弹,掩护工兵班长实施爆破,终于将炮楼炸塌,全歼守军。在进攻蔡家庄据点时,第2团先是用爆破手段,把据点围墙四周的碉堡炸掉,然后用小包炸药连续爆破中心据点周边的火力点和障碍物,利用爆炸产生的烟雾,掩护一名爆破手抱起一个10斤重的炸药包跃到中心碉堡的面前,一举将守军100余人一起埋葬在大碉堡里。实践证明,用火力掩护爆破,比起“土坦克”更为灵活方便,安全可靠。

  2月,第2团第3营攻打徐家楼伪军据点。战斗开始后,爆破手在火力掩护下向敌碉堡运动前进。因硝烟弥漫迷失方向,一时找不到位于围墙和碉堡结合部的爆破点,而偶然点燃了导火索的炸药包眼看就要爆炸,只好把炸药包放在围墙下,结果炮楼没炸掉,围墙却被炸塌了。部队趁机突进围墙,全歼守敌。此战虽然没有按预想炸掉炮楼,却无意中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难题:工业用胶质炸药外爆也可以摧毁土石结构的围墙,这样不仅免去了在敌火力下挖坑的时间,还减少了伤亡,使爆破战术又提高了一大步。

  鲁中部队的爆破战术从最初花费数天时间挖坑道,改进为在敌碉堡下用十几分钟挖坑埋炸药,再到直接使用工业炸药外爆,山东纵队所属部队打得日伪军胆战心惊,不得不加高加厚炮楼基座,而八路军则采取了用竹竿将炸药包高挑实施半空爆破。就这样,前所未有的爆破技术从最初的攻打单个炮楼逐步发展到攻打敌碉堡群,成为山东八路军攻坚的重要手段。

  随着爆破战法的广泛应用,炸药成了紧缺物资。根据地的军民采用土法制造炸药,但不能满足需要,为了获取高效能的工业炸药,敌占区的煤矿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将炸药偷带出来送给八路军,不少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944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对日发起局部反攻,山东军区指示鲁中军区相机攻克日伪军联合据守的沂水城。在没有大炮的情况下,仅靠轻武器掩护,接近城高墙厚的城门实施爆破是很困难的。在动员大会上,一位指导员为了激励战士们报名参加爆破组,竟带头报名充当爆破手。罗舜初知道后不以为然,他认为,报了名又不能兑现,会丧失威信。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先召开党员开会,号召党员们争当爆破手。在战斗中,党员们的模范行为大大地鼓舞了全体指战员,结果仅用1天半的时间,沂水城就获得了解放。

  1945年3月,父亲和他的战友王建安、胡奇才、高克亭指挥鲁中部队继续运用爆破技术,一举攻克了日军据守的蒙阴城。捷报传到延安,给毛主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948年7月16日,毛主席代军委起草了一封给太原前线指挥员徐向前、周士第的电报:“太原空虚,有乘胜夺取可能,······攻城方法望采用山东部队所使用者,既迅速,伤亡又少,又节省炮弹炸药。即是在火力掩护下用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携小量炸药置于城根,炸成一洞;再用同样方法置炸药于已炸开之洞内,炸成更大之洞;第三次,用大量炸药置于该洞,即可能成功。”电文中“山东部队所使用者,既迅速,伤亡又少,又节省炮弹炸药”的攻城方法,正是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抗战时期在沂蒙山区首创的爆破战法。

 

                         

  

作者简介:罗小明,罗舜初将军之子。1968年入伍,1970年入党。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期间被选送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学习,后入海军指挥学院合成指挥系学习。转业前为海军司令部办公室秘书。

  

  罗舜初简介:罗舜初(1914—1981),福建上杭人。1929 年参加大洋坝武装暴动,投身革命,屡立军功。建中国后,历任海军参谋长、国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长、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 年授中将军衔。

  1945年11月中旬,罗舜初奉命率9000余名将士,组编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罗舜初任政委。东北战场,烽烟滚滚,罗舜初率部以弱御强,浴血鏖战,第三纵队在黑土地连战连捷,敌军给第三纵队起了个外号:“旋风部队”。罗舜初任南满军区第一参谋长后,临江战役奠定了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陈云当众夸奖:“罗舜初同志是个好参谋长!”

  辽沈战役接近尾声时,罗舜初被炸成重伤。中央军委电令东北野战军提早入关,罗舜初伤未痊愈,却对来探望的战友说:“请告诉部队领导,我很快就回去,一定要进关去,走不动,爬也要爬进去!”东野总政委罗荣桓干部会上号召全体干部学习罗舜初。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