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这个山岭很重要……你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只有所有人员全部转移出去,才是完全的胜利。”这是父亲回忆左权将军生前下达的最后一个命令。
父亲王亚朴1917年出生,1933年参加革命。1942年5月25日,时任129师385旅769团一营教导员,他带领三连于山西辽县(现左权县)十字岭左权将军殉国处旁的山头阵地上,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时,左权将军向他下达了这条战斗指令。
这段难忘的经历,父亲写有《十字岭上见将军》一文缅怀将军。在父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传承革命精神的自觉性,始终激励着我努力前行。
过去,在我记忆里从未见过父亲落泪。可是当父亲85岁那一年,为撰写抗战左权将军的回忆文章,却罕见的落下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泪水。
父亲离休后不仅受国家教育部委托,领导组织编著了高等教育管理等高教管理的著作,还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曾被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先进,并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和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父亲撰写左权将军等革命回忆录文章,以前都是手写,那时家庭还没有普及电脑。父亲80岁那一年,弟弟从国外给他带回一台旧的386电脑,当时我好奇却怎么也学不会。可父亲就像当年在战场上英勇拼杀一样,攻关克难开始学习操作电脑来撰写抗战时期的斗争回忆录。
由于年纪大,身体和眼睛都有疾病,父亲写作困难重重。他在书的前言中写道:“作为一本书,这段历史写的不算很长,可是我作为一个病人写的却很艰苦。……有人问我:‘你写它干啥?写的那么苦。’……关于这一点,千言万语,可以归为‘为使青年学生多一本爱国主义学习的读物,也是一件有现实意义的事情’”。父亲还写道:“凭党性,凭人心。把心力尽到最后一刻,不管人在哪里,都要像个党员和干部的样子。修改书稿要全心全力一直坚持下去,一天修改任务未完,就不停不止。”
写作中,父亲因为身体不好又有眼疾,眼睛几乎直接靠在显示屏上才能看到所打之字。一次父亲住院半年才出院,又继续写作,由于看不清滑动的鼠标,一不小心,造成了错误的指令,将好不容易打好的一些章节被无意删除。这时我看到父亲眼中流下了无比懊恼和无奈的泪水,可是父亲休息了片刻,抹去脸颊上的泪痕,又将几近失明的眼睛,一会儿紧贴着键盘,一会儿紧贴在显示屏前,再一次顽强的一个字一个字的重新敲打起来……
父亲的“泪水”,使我仿佛看到了前辈们不屈的奋斗精神,也时刻提示着:我们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忘却那段历史,更不应社会的发展而丢弃革命精神的传承。
革命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多年来,特别是退休后,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宣传太行抗战精神,缅怀革命英烈的志愿者义务工作中。“父亲虽然去世了,但革命的情怀我们理当继承”,这是我2011年,为在十字岭上捐立将军像给左权县委县政府写的信中说出的心声。为了践行自己的这份责任和义务,从那时起,我踏上了近14年的左权志愿者传承之路。期间,多个春节、中秋节、国庆节和自己62、65、67及70、72岁的生日,都在山西左权老区志愿工作中度过。甚至脚骨折打着石膏,也在红色传承的道路上尽力前行。
山西省左权县是以左权将军英名命名的红色之地。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为掩护总部突围,壮烈牺牲于左权县十字岭上。2012年左权将军殉国70周年之际,我邀请的上海王志强、林森两位雕塑艺术家,他们无私奉献义务创作的左权将军铜像,由我院捐立在左权县将军殉国处十字岭左权将军纪念亭前。当左太北大姐(左权女儿)与我为铜像揭幕后,她看着父亲的塑像深情地说:“这是我见过所有父亲的塑像中,做得最好最像的,就是我心中父亲的形象。”将军铜像的捐立,也代表了上海艺术家和上海人民对左权将军、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意。更表示了传承革命精神,奉献祖国建设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自觉行为。
为了使左权的孩子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这块英雄的红色故土,我多次修改充实编写了有“辽县为何易名左权县;全县革命旧址和遗址;感受太行精神;继承太行精神 珍惜左权荣誉”等9个层次内容的《牢记历史 继承传统 努力学习 振兴祖国》PPT电子文本课件,并在左权县教科局领导大力支持和亲自安排下,我为全县各乡镇中、小学上了这堂课。为贴近孩子们听课心理特点,课件中还将压缩的“鸡毛信”、“地雷战”二部电影内容,穿插在讲课中。
左权许多政府机关部门邀请讲课,我又编写了PPT课件《走近太行精神 践行传承之路》进行革命传统的宣传。
在采访宣传太行抗战精神中,我也被左权人民在抗战中全力拥军支前,奋勇战斗,甚至献出生命可歌可泣的伟大精神和斗争伟绩所感动。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就应承了左权武装部政委之邀,为建“左权民兵抗战史料展”从头至尾编写了所有文字和收集整理编排历史照片内容。进程中,为了对史料真实准确性负责,我进村寨上高山在太行山实地采访;为从衣着上求证一张照片,我还到左权各街头询问过往七、八十岁的老人来佐证;为某一史实的时间和数据我查阅大量资料⋯⋯展室落成后受到军地参观者的肯定和好评。一位在左权小饭店工作的本地青年,观后对我说:看了展览,真为我们的先辈振奋,原来我们的先辈为抗战也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啊!
1942年日寇包围八路军总部的大“扫荡”中,左权将军和华北《新华日报》社何云社长不幸壮烈牺牲。刘伯承沉痛地说:“实在可惜啊!一武(指左权)一文(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
有关亲历者的回忆文章中,大多记述了1942年5月28日,社长何云牺牲于山西左权县大羊角村附近的山坡上,也有个别说是在河北某地。为了严谨史实,确证何云牺牲地,以便祭奠英烈,我利用近两年的时间,查阅大量的史料,采访知情者,到实地攀山爬坡,考察了羊角村村前村后村左村右的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会同县有关人员和部门对于山西、河北两处的说法实事求是的依据史实和史料进行了分析,判断,论证,与左权的张雪平同志写出了“对,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同志牺牲处的分析与考察论证”。如今,左权县羊角村何云烈士殉国处已经树立了烈士的殉难地碑石。
当时左权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因资金关系,一些乡镇文化室的图书不是很多,于是我冒着酷暑,奔波联络于上海长宁、普陀、静安、杨浦、徐汇等十个区县图书馆,一边宣传左权县的抗战精神,一边请求他们的支援。在他们各馆的支持下,为左权的各乡镇文化站提供了一些图书。托运书时,有几个图书馆因经费预算问题,不负责书的运送,在我爱人的支持下,书全部顺利的运到了左权。有的乡镇书记给我发来“感谢对我们的知识扶贫”的短信,还有一个乡给我颁发了“荣誉村民”证书。这些都是对我坚持红色传承的极大鼓舞。
在左权期间,经常受邀参加到学校去进行国防教育的动员和宣传,县国防教育办公室还聘我为国防教育的宣讲员。
左权县武装部每逢征兵之时,如我在左权,部首长都会请我去为即将出发的新兵讲一讲“传承老区精神·不负左权英名”的励志课,激励新战士们不忘家乡“左权县”县名的由来,学习左权将军的家国情怀,发扬太行抗战精神,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革命军人。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前夕,我请了左权将军家人和左权县的代表参加了由我提议,以“上海组织人事报”组织的,在上海举办的“左权家书”“左权军事著作”读书研讨会,中央党史研究室有关领导也专程来沪出席了研讨会。
当上海杂技团朱建和副书记听说了我的左权之行后,积极地向该团党委汇报建议。之后该单位带着党团员们勇跃捐款的爱心,到山西左权县资助了一所贫困小学。之后,我牵线搭,不仅上海又一个单位捐助了几十台电脑给了左权一所学校。还有上海一个服装企业家,一次就捐助了4万多件全新的服装给左权县。
同样,多次听闻我的讲述,被左权精神而感动的新长宁大搂物业公司沈洪辉总经理联络了朋友一起,委托我先后资助了几名左权的贫困学生,还自己拿出一万多元购置智能教育器材捐给左权一学校。这些都使我非常感动,也进一步激励了我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
上海史志办刘建书记对我的传承之路从始至今,给予了全力支持。创作将军像时,他多次到雕塑现场,以一个曾经军人的眼光给出许多指导意见。捐赠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将军铜像是经由刘书记牵线搭桥,捐给国防大学将军铜像的制作经费也是刘书记促成,由上海德一大药房有限公司资助实现的。
就连近九十高龄的新四军红小鬼,著名画家富华老先生听闻我将去参加左权将军牺牲七十周年活动时,他即深情地创作了一幅“永生”图,托我转赠左权县。
而一百多岁抗战时的新闻老战士,原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书法家刘江老前辈也给予我从史料等多方关心和支持。当我编撰策划了拟在十字岭上将军殉国处一房屋内设“左权将军生平事迹展”时,刘老欣然亲自提笔书写了展名(因十字岭重整规划而停止),但刘老提供的珍贵史料我已充实到了乡镇抗战史料展中,他书写的“何云烈士殉难地”也携刻在了何云烈士的碑石上。
左权将军所体现的太行抗战精神浓缩了中华民族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畏强敌,众志成城,团结奋战的民族精神。
战争年代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我们要永世传承。新中国建立后,黃继光、雷锋、焦裕禄等新一代的英雄人物也不断涌现,他们不忘初心,为祖国强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同样值得我们敬仰学习和宣扬传承。在家国情怀的熏陶下,我把弘扬正能量,宣传英雄精神随时放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1998年为抗洪英雄高建成烈士雕像的情景依然清晰的留在我的记忆中。
高建成是高炮某团指导员,1998年8月1日,高建成在抗洪救灾中,为抢救战友和人民群众,不幸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8月12日,江泽民主席亲自命名高建成烈士为"抗洪英雄"。第二天一早,当我从报刊上看到烈士的事迹时,我对军人战友的牺牲感到悲痛,为战友舍身为民的壮举而震撼,这就是军人的本质。一个创意立刻跃进脑中,那时全国抗洪形势严峻,能否争分夺秒的,用艺术创作"抗洪英雄高建成"烈士雕像。争取9月1日烈士牺牲一个月的纪念时刻,将英雄送回战友身边,送回抗洪前线,用英雄的精神激励抗洪斗志,弘扬抗洪精神。
上班后,院领导和艺术家们全力支持这个建议。四十多度的雕塑大厅里,艺术家们进行了激情创作。人物雕塑,是立体的,需要人物正面,侧面多方位的照片。可是,烈士的部队在哪儿,烈士的家人在哪,我们都不知道。我就通过部队战友的接力寻找,终于找到了烈士的家人,战友温朝平快递来了需要创作的照片。
冒着高温,短短一周,艺术家们就激情创作了一尊形象逼真的烈士胸像。
翻制前,为了使英雄的雕像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展示出烈士坚毅的神态,我决定想方设法请烈士的妻子鲁蓓来院为雕像创作定稿给予指导。
当时鲁蓓正在参加国家抗洪英模巡讲团在全国进行巡讲报告。要将鲁蓓从国家层面掌握的全国巡讲活动中,安排来一个基层单位,可想而知是非常难实现的。短短二三天里,虽然我动用了各方战友关系也无消息回复,甚至领导和艺术家们因时间关系都向我下达了最后"通谍":如果今天还无消息,不能等了,明天就开始翻制了(因为计划9月1日烈士牺牲一月时送英雄回家)。面对最后"通谍",那种无望但咬牙再坚持的心理压力,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度时度分如年的焦虑中,傍晚突然接到空军文化部高部长的来电(那时没手机,就只有坚持守在座机旁),告知明天某基地刘晓莲副政委(我国第一代女飞行员)亲自陪同高建成烈士妻子来我院协助烈士像创作的最后审稿……
9月1日在烈士妻子的陪伴下,武汉航空公司免费护送英雄"回家",战友们眼含热泪列队迎接自己敬爱的指导员,千万个抗洪勇士以英雄为榜样搏斗在涛涛洪水中。
英雄雕像的创作及"回到"部队,"回到"抗洪前线,在社会反响极大。为进一步配合在全国宣传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我在也曾是军人的我哥哥帮助联系下,又成功的在当月22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一侧的"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內,举行了隆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与上海油画雕塑院共同捐赠"抗洪英雄高建成"铜像仪式。该捐赠不但全国新闻媒体全都报道转载,许多国外媒体也进行了报道。从那时起全国各博物馆都展开了对抗洪斗争文物的收藏,进一步推动了抗洪精神的宣扬。
利用自已熟悉的红色资源,坚持以多种形式对单位的党团员和青年同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革命传统教育,也是我努力去做的工作。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怨仇深……''人们所熟知的这首《红色娘子军》连歌的作曲者,是我非常熟悉的黃准老先生,她是一位14岁就到延安鲁艺参加革命的老前辈,我邀请黃老来我院与青年党团员座谈理想信念。后来黄老90多岁时,又应我之请,欣然为71集团军某女子特战队姑娘们自已作词的《女特战队员之歌》谱了曲,并提笔为特战队的姑娘们写了"做新时代的红色娘子军"的激励之语。
军地共建也是一项传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共建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我积极与某空军干休所联系,为单位牵线搭桥与之建立了军地共建单位。我们请来了老八路讲传统,为老八路展览室赠送了"八路军战士"雕像。并在纪念改革开放卅周年时请老艺术家(民间传说十分玄乎的延安路高架龙柱设计创作者)到干休所为老八路们开展了"从城市雕塑看改革开放成就"的讲座。
世博会期间,我们又邀请高建成烈士妻子,来上海参观世博会,并在单位举办了"弘扬抗洪精神,争做世博先锋"的座谈会。对全院同志进行奉献牺牲的革命精神教育,让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英雄的精神永远陪伴我们前行。
今年我已经73岁,我爱人也70岁了。近4年,我们夫妇俩又自愿为有着“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之称的左权县各乡各镇,编写乡镇抗战史料展。尽管已是80多年前的事,收集整理资料和采访及编撰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困难,但为了尽力记录和传承好,宣传好左权人民的辉煌抗战历史和前辈们的抗战精神,再看着一个个乡镇抗战史料展的完成,和参观者们认真观展的神情,我们都会感到十分的欣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父亲王亚朴简介——(1917一2009)河南范县人,高教研究员。1933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参加红军。历任团宣传干事,教导员,团政委,太行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南下时(任命为福建泉州军分区副司令)任长江支队和南下服务团3大队大队长。南下后一直帮助地方工作,曾兼任福建省文联秘书长,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离休前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先后获上海市和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作者王欣简历——1952年出生,中共党员。1970年入伍,1987年转业。退休前任上海油画雕塑院支部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