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10月,历经磨难的中央红军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胜利结束。自此,延安成为中共中央的落脚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孕育和创立了伟大的延安精神。作为总司令的朱德在延安有着让人不能忘怀的革命故事。


  坚决拥护毛泽东

  完成红军长征后,党中央和红军把大本营建在了延安,北上抗日的方针得以实现,中国革命的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然而,王明却以“钦差大臣”自居从苏联来到延安,对党中央抗战以来的方针、政策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横加指责。毛泽东的处境变得十分困难,在党和红军中的地位也受到挑战。为了支持毛泽东的工作,按照中央的要求,朱德1940年5月26日从抗日前线回到了延安,支持和协助毛泽东解决党内的是非问题。在参加延安整风运动时,朱老总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发言中点名批判王明在抗战以来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他说:抗战以后的王明路线表现在几个问题上,如不要领导权,投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大堆统一等等。只要谁放手发展自己的力量,他就说你破坏统一战线。他不要政权,忽视八路军,忽视游击战争,对自己看不起,不了解中国革命的特点就是靠游击战争来发展自己的力量。朱德尖锐地指出:“我们的革命家务,他也没有出过力。搞掉革命的家务,当然不伤心。”1941年9月10日至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检讨党在历史上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治路线问题。9月10日,毛泽东在会上强调要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指出主观主义的特征是“不切实际,按心里想的去办”,而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应该“从实际出发,解决中国问题”。11日,朱德发言,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观点。他批评主观主义时指出,过去上级党组织要求红军攻打中心城市,都是主观主义的表现。他还特别提到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主观主义错误给革命带来的严重影响,指出主观主义的原因是一些知识分子不懂实际情形,拿着马列主义当招牌,随便批评坚持正确主张的老干部。他强调:不切合实际的理论,便不是正确的理论。朱德还用1936年在甘南同张国焘斗争的例子指出宗派主义的危害。朱德希望大家今后必须很好地学习马列主义,使那些冒充的马列主义、假招牌的马列主义非收起来不可,没有办法作怪。他说:过去“左”倾机会主义是一种幼稚病,但又不简单是一个幼稚病的问题,还存在有些人为了争当领袖而要推翻已有的领袖,都想当中国的列宁的问题。但是,我们党在20多年的奋斗中已经产生了自己的领袖,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这是在历史过程中锻炼出来的,不但在中国,而且世界上都承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所以,我看有些人不要再争了,还是坦坦白白、诚诚恳恳地做一点工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最后或许能成为一个领袖人物也很难说。他还谈了党的一元化领导问题,指出:现在路线正确了,以后我们党要在毛主席一元化领导下进行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朱德还从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入手,深入批评两个宗派主义。他指出:王明的教条主义现在看来很明显,他们只知道外国,不知道中国。我们也要外国,也要中国,从实际出发都对,从教条出发都错。经验主义者懂理论少,自然要做教条主义的俘虏;毛泽东办事脚踏实地,有魄力、有能力,遇到困难总能想出办法,在人家反对他时还能坚持按实际情况办事。实践证明,有毛泽东领导,各方面都有发展;照毛泽东的方法办事,中国革命一定有把握胜利。我们这次学习,就要每人学一套本事,主要学好毛泽东办事的本事。胡乔木后来回忆说:“朱老总在党内是德高望重的忠厚长者,又与毛主席有着‘朱毛’不可分的关系。他以这种特殊身份讲的这番话,对于政治局整风批判‘两个宗派主义’,把全党认识统一到毛主席的思想和路线上来,发挥了重要影响。”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而巩固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保证了党的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紧接着的中共七大,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七届一中全会推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推举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主席。党的核心领导得到坚定的维护和巩固。


  文艺要为工农兵

  1942年5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出席的作家、艺术家及文艺工作者共80余人。5月2日为第一次会议,毛泽东讲了立场、态度、对象、工作、学习等问题。16日,举行第二次会议,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23日,举行最后一次会议。朱德首先讲话,谈了文艺工作的立场、态度、对象问题,并联系自己谈了世界观的转变问题。毛泽东作“结论”发言。

  朱德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工作者应当深入群众,参加实际斗争,体验生活,“要放下架子和工农兵群众交朋友,他们才能把心里话对你说”;应当站在群众之中而不是站在群众之外;应当是参加实际斗争的战士而不应当是旁观者;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意见,这样才能进步,不要老想着“文章自己的好”;要团结,习惯过集体生活,善于表现集体的力量,不要做个人英雄主义者,在伟大的共产主义的事业当中,无论是怎样的个人,都显得渺小了;艺术工作者应当学习军事,因为我们生长在伟大的武装斗争的时代,不但表现这个斗争必须具有军事知识,而且你们也应当参加实际的武装斗争的工作。朱德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为工农兵服务的好作品。

  会上有人说,他不但要做中国的第一作家,而且要做世界第一作家。朱德认为:“作家不要眼睛长得太高,要看得起工农兵。中国第一,世界第一,都不能自己封,都要由工农兵群众批准。”针对革命作家要不要经过思想转变的争论,他说:“哪里不要转变啊?岂但转变,我说就是投降!我原来不是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代表的是真理,我就投降了无产阶级。我投降无产阶级,并不是想来当总司令,我只是替无产阶级打仗、拼命、做事。后来仗打多了,事情做多了,大家推我做总司令。”

  针对有人说他“从来不写歌功颂德的文章”,朱德说:“八路军、新四军为了国家民族流血牺牲,既有功,又有德,为什么不应该歌?为什么不应该颂德?”“有的同志觉得延安生活不好,太苦了。其实比起我们从前过雪山草地的时候,这已经是天堂了。有的同志说,外面大城市吃的穿的住的都比延安好。但是那再好,是人家的呀!延安的东西再不好,是我们自己的啊!”

  针对有人讲“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朱德说:“你要到哪里去找韩荆州?在我们这个时代,工农兵群众里就有韩荆州,只有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你才能结识许许多多的韩荆州。因此,我们搞文艺工作的同志,要密切联系工农兵群众,用我们的笔杆子,为广大人民服务。”朱德的讲话,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会场里不时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

  毛主席站起来作结论的时候说:“其实总司令已经作了结论了。他讲得很好,我的意见是和他差不多的,中央的意见是一致的。”这并非毛泽东同志的谦逊之词,后来发表的近两万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基本精神和朱总司令讲的是相同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融合了朱德在会前和会上发言的主要思想和观点,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针,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朱德总司令作为我党我军的主要领导人对党的文艺方针的确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文艺方针在延安时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除“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外增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内容,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主旨是永恒的灵魂。


  军垦屯田南泥湾

  1942年12月12日,《解放日报》副刊专门发表了《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指出:“朱总司令从前方回来,竭力提倡陕甘宁边区军队进行工业、农业、运输业各方面的生产工作,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改善部队生活,密切军民关系,帮助边区建设……经过披荆斩棘,耕耘种植,今天的南泥湾,已成了陕北好江南。”于是,南泥湾和朱德的名字连在了一起,社论高度评价了朱德对屯田政策的贡献。

  1940年9月2日,朱德根据毛泽东提出“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邀请董必武、徐特立、张鼎丞、王首道等到延安西川视察,随后特意前往南泥湾等地考察。     

  在这次南泥湾考察中,朱德看到南泥湾这块地方可以实行“军垦屯田政策”,于是就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并提议由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毛泽东采纳了朱德的意见。朱德对三五九旅旅长王震说:“部队参加生产后,不仅可以休养民力,增进军民关系,还可以使指战员得到锻炼。南泥湾开发起来困难比较大,希望你们好好搞,要充分地做好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工作,用大家劳动的双手,建立起革命的家业。”他又说:“我考虑这块地方让你们去开垦比较合适,劳动力少的单位是很难啃得动的。”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南泥湾垦区范围包括延安、延长、甘泉、富县等县各一部分。方圆百里,沟壑纵横,山峦重叠,三条大川组成一个“丫”字型,西边叫南蟠龙川,南边叫九龙泉川,东边叫南阳府川,三川交汇处叫阳湾。

  1941年春,中央关于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的命令下达后,朱德率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政委左齐以及技术人员,再次来到南泥湾,对南泥湾的开垦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他们专门找到当地的农民对南泥湾的山、水、林、路多方面询问。哪里荒地多、哪里土质肥沃、四时八节种什么好、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怎样等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了解。1941年3月到1942年春,三五九旅六个团分四批,高唱着“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建设保卫党中央”的歌曲,浩浩荡荡开进南泥湾。初到南泥湾,部队遇到不少困难。没有房子住,战士们搭草棚、挖窑洞,解决了住的问题;没有粮食吃,旅团首长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没有柴草烧和取暖的木炭,战士们就上山打柴烧木炭;没有菜吃,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猎,下河摸鱼;没有生产工具,他们自己起炉打铁制造;没有耕牛,就用人力拉和镢头开垦。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许多人手和肩都磨起血泡,战士们不仅不怕吃苦,还掀起开荒竞赛热潮,他们高唱着:“南泥湾好风光,红红的太阳照山冈。革命战士不叫苦,扛起镢头去开荒。生产自给反封锁,气死光头贼老蒋。”

  1942年4月15日至20日,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朱德、贺龙在王震陪同下来到南泥湾视察,检阅了七一七团,并给干部做了报告。这时,经过三五九旅广大官兵一年奋战,南泥湾面貌得到很大改观,荒山变良田,新窑洞、新房子随处可见。看到南泥湾面貌焕然一新,朱德由衷地称赞南泥湾是“陕北好江南”。


  只见公仆不见官

  1946年12月1日是朱德六十岁生辰,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了祝寿活动。之前的11月26日《解放日报》即发表了中共中央祝贺朱德六十寿辰的祝词和《朱德将军年谱1886—1946》。祝词说:“人民庆祝你的六十年生活,因为你是中国人民六十年伟大奋斗的化身”,“你对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无限忠诚,你的不怕艰难危险,不求个人利益的牺牲精神,你的联系群众、信任群众、视民如伤、爱民如子的群众观点,正在鼓舞着全党全军为独立和平民主而奋斗到底”,“全解放区军民,一定要用胜利的自卫战打退和粉碎反动派的进攻,作为替你祝寿的纪念品”。

  中共中央及各中央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刘伯承、邓小平、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等为朱德六十大寿题词、撰文、致电,以示祝贺。

  毛泽东的题词是:“朱德同志六十大寿 人民的光荣”。

  刘少奇的题词是:“朱总司令万岁”。

  周恩来的祝词激情澎湃:“举世人民公认,你是中华民族的救星,劳动群众的先驱,人民军队的创造者和领导者”,“你为党为人民真是忠贞不贰。你在革命过程中,经历了艰难曲折,千辛万苦,但你永远高举着革命的火炬,照耀着光明的前途,使千千万万的人能够跟随着你,充满了信心向前迈进”,“你是那样平易近人,但又永远坚定不移,这正是你的伟大。对人民,你是那样亲切关怀;对敌人,你又是那样憎恶仇恨,这更是你的伟大”,“全党中,你首先同毛泽东同志合作,创造了中国人民的军队,建立了人民革命的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写下了新的纪录。在毛泽东同志旗帜之下,你不愧为他的亲密战友,你称得起人民领袖之一”,“你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

  董必武在《祝朱总司令六秩荣寿》中这样评价朱德:“革命将军老据鞍,豺狼当道敢偷安?骨头生若铁般硬,胸次真如海洋宽。要作主人不作客,甘为民仆耻为官。乌延黎庶欣公健,此日江南一例欢。”这首祝寿诗,绝不是溢美之词,而是恰如其分的由衷之言。朱德为答谢董必武诗依韵和诗写道:“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厚,仁人施政法刑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甘为民仆耻为官”“只见公仆不见官”是延安时期党的干部清正廉洁作风的真实写照。

  延安时期,像朱德那样的领导人和普通士兵一样,住在简陋的土窑洞,每天3钱盐、5钱油、7分钱菜金,吃的是小米,穿的是粗布衣服。据延安时期担任朱德贴身警卫员的管开智回忆,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始后,朱德和身边工作人员组成一个生产小组,在八路军总部王家坪驻地开荒种了三亩菜地。其中二亩三分地在王家坪菜园里,还有五分多地在延河边上。在开荒种地中,朱总司令像小伙子一样,苦活累活抢着干。每到干活时,年过半百的他,总是首先抢一把最大的镢头,同志们想给他换把小的,总司令说啥也不干,还笑着说:“别看我年纪大,可我的身板结实,骨头硬着呢!”在延安,爷爷拾粪是有名的。往往是天蒙蒙亮,他就背着粪筐出去了,到吃早饭时,他总能满满地背回来一大筐的牛粪。朱总司令仗打得好,菜也种得好。“他种的西红柿有饭碗那么大,谁看了都赞不绝口。”当时中央不少单位还专门组织大家前来参观爷爷种的西红柿。

  总司令带头,广大干部身体力行,给延安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气。召开中共七大时,中共中央扎根延安已是第11个年头。大会首次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许多国民党统治区来延安参观的民主人士和外国记者都曾亲眼目睹延安作风,无不为之感动,他们忍不住说:“天下竟有这样的官?”

  延安是中国革命不朽的丰碑,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奔赴延安瞻仰革命圣地。在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时,习总书记指出,延安时期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号召全党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