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前一天,《盱眙日报》用一个整版,刊发胡仁生老师又一篇补史力作,解读盱眙唐代县令焦元谦,考证非常扎实,信息量很大。
焦县令墓志铭发现,是胡老师又一篇填补盱眙唐代行政史空白作品。胡老师对于这位唐代县长的研究与解读,还原了其在盱眙为政的形象,树立古代盱眙父母官形象,与今天习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一脉相承。
焦县令,有深厚的家庭政治背景,其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有从政经历。从出土墓志上看,焦县令从政离不开家庭影响和上级的提携,焦县令的父亲焦逸同是太平公主邑司丞,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爱女,是大唐重要政治人物,而焦逸同,位卑而权重,是太平公主内腹,直接处理邑内大小事。从这一点,焦元谦从受父亲影响比较大。
太平公主被诛,是大唐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唐玄宗政权稳定,开启了开元之治,而焦逸同跟随太平公主,这一切对焦元谦从政影响深远。根据焦元谦墓志铭解读提示,开元十年(722年)焦元谦辞世,享年59岁,而太平公主被赐死时间是713年,此时,焦元谦50岁。
他父亲焦逸同至少在六十五岁到七十岁。
墓志铭明确记载焦县令,“虽从官而卑,不坠家风,还昌祖德,唯君义养政”,说明焦家上代从政谦虚严谨。太平公主案发时,焦县令父亲焦逸同或离世不禄或调任一方,焦逸同应该没有受到株连,否则,就不会有焦元谦迁盱眙县令一说。
迁,是平调,焦元谦来盱之前,是司农寺东都苑总监丞,这个职务应该是今天正处级干部,是在皇家园林协助总监处理具体事物之类的工作,焦元谦到盱眙,是县令,也是柱国,柱国是武将,说明焦元谦是当时盱眙党政军一把手。这些细节说明:焦元谦父亲焦逸同晚节保住。
墓志铭中提到焦元谦信息“解谒太府寺右藏署丞”。解褐,又称: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入仕为官。焦元谦从政第一站是在太府寺。说明焦元谦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并不是通过国子监监生(恩监)仕途,是靠真才实学干出来的。
焦元谦为官一方,在盱听断,他的名气像卫青,像刘备,像子贱,说明他有三顾茅庐的胸怀,保家卫国的情怀,子贱弹琴的格局,老百姓爱戴他、认可他。
书比人长寿,这是盱眙已故作家马培文告诉我。究竟什么叫书?可能是电子书,可能纸质书,可能是碑石,可能木刻,可能是帛衣上文字……我们留给子女不仅仅是财富,更多的是精神,这精神,或许是书。
没有胡仁生老师锲而不舍的精神,焦元谦县令的事迹还在故纸堆,焦元谦县令的家国情怀可能还在他的安息处井邙山高原上回荡。在此,向胡仁生老师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