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山东平原那旮旯,老少爷们儿都爱念叨:“枕头底下藏着过日子的门道。” 您还别说,迟子建的《枕边的夜莺》,可不就应了这话嘛!她呀,就像把古诗词当成了枕边的暖手炉,悄没声儿地把读书人的寒夜给焐热乎了。在她笔下,那枕边的书,可不是啥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倒像是老家热炕上那厚实的棉褥子,透着墨香,带着烟火气,瞅上一眼,心里头就觉着熨帖。

  迟子建写读书那场景,满是咱庄户人过日子的质朴劲儿。她回忆在师专那会儿,寒暑假就舒坦地在火炕上扎进书堆里。夏天,闻着花圃的香味儿,轻轻翻着书页;冬天呢,外头北风呼呼地刮,把窗纸吹得沙沙响,她就在这风声里头跟北风较着劲儿看书。这哪是啥文人独有的风雅事儿,可不就是咱老家姑娘在热炕上消磨时光的平常样儿嘛!

  她把枕头比作花托,书比作一层一层的花瓣,咱山东平原人一听就明白,这就跟俺娘细心地把晒干的槐花收进陶罐似的,每片花瓣都带着日子的印子。有些花瓣,就像精心弄好的标本,好比那本咋读都不腻的《稼轩集》;有些呢,就像在风雨里慢慢化泥的落花,就像那些名声在外,可读起来晦涩难懂的书。这比喻,真是又生动又实在,就跟俺爹常说的:“好种子就得挑那饱满溜圆的。”

  她还说她爹因为《洛神赋》给她取名 “子建”,这一下子就让俺想起咱村里那位学问大、受人敬重的老学究,给孩子起学名儿,就爱从《论语》《诗经》里头找灵感。后来迟子建经历了人生的变故,再读《洛神赋》,品出了 “朴素凄清” 的别样味儿。这就好比咱在盐碱地里头吭哧吭哧种了十年麦子,历经了多少艰难,才真正明白 “麦苗青黄” 里头藏着的酸甜苦辣。在她这儿,诗词可不是挂在墙上光好看的字画,而是像村口那棵老槐树,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里,日子越久,长得越茂盛。

  迟子建把古诗词比作枕边的夜莺,这夜莺唱的可不是啥高高在上、听不懂的高雅调调,而是咱老百姓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家常话。就说她解读辛弃疾的 “青山遮不住”,就好像咱亲眼看着黄河水慢悠悠绕过滩涂,一股脑儿往东流去,那股雄浑的劲儿一模一样;读到黄庭坚的 “贤愚千载知谁是”,就跟听见村里老人感叹:“一辈子争强好胜,到末了还不都化成一把土。” 话虽说得糙了点,可里头的道理明白着呢。经她这么一解释,这些诗句就像俺娘把煎饼和小葱卷在一起,那股子香辣味儿,一下子就钻进心里头去了。

  她讲杜甫评价李白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俺一下子就想起咱镇上那个唱了一辈子戏的老班主。他风光的时候,台下人山人海;可到了落幕,只能孤零零地蹲在墙根儿抽旱烟,那股英雄迟暮的无奈,和诗里的辛酸简直一个样儿。迟子建没把这些诗人供在神坛上,而是像把他们拉到自家热炕头上,一块儿唠唠嗑,喝口玉米粥,让人觉着,这些大诗人跟咱庄户人没啥两样,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写的诗词,都是从心窝子里掏出来的,一点儿不做作。

  这文章的妙处,就在于把读书写得跟过日子似的,细水长流,越品越有滋味。迟子建说起枕边的书,那叫一个如数家珍:《红楼梦》《牡丹亭》就像家里头用了好些年的老纺车、旧陶罐,年头越久,越有股独特的韵味。她也不讲那些玄乎的大道理,就说这些书 “日出,每一次出现都是夺目的”,这和咱瞧见开春头一茬麦苗冒尖儿的时候,心里头那股子欢喜劲儿没啥两样。

  最让人感触深的,是她对《洛神赋》的感悟变化。年轻时候,她嫌《洛神赋》辞藻太华丽;经历了些事儿以后,却从里头品出了 “良会永绝” 的深切哀伤。这就好比咱人到中年,再看看爹娘亲手纳的千层底儿,那密密麻麻的针脚,好像都在讲着过去的事儿,这才明白里头藏着的爹妈那殷切的盼头和无尽的疼爱。在迟子建眼里,诗词可不是死巴巴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跟着人一块儿成长,就像老家那棵老槐树,春天开花儿,夏天枝叶茂盛,秋天叶子飘,冬天顶着雪,每个时候都有不一样的美,见证着生活的起起落落。

  迟子建这文章,让俺想起咱山东人常说的:“书是甜的。” 她没端着架子谈文学,倒像是坐在老槐树底下,跟邻里乡亲唠家常,讲的都是读书人的平常事儿。

  在她笔下,古诗词就像能治病的偏方:心里头愤慨不平的时候,读一读黄庭坚的诗词,就像吹了一阵清风,把心里的火给灭了,就像热得难受的时候,来了一阵凉风,把烦闷都吹跑了;意志消沉的时候,品一品《春江花月夜》,就好像在那如梦似幻的意境里头,又找回了生活的盼头和勇气,就像在黑灯瞎火里头,点了一盏明灯,照亮了往前走的道儿。这就跟咱身子不舒服,找那经验老到的老郎中抓副草药,吃下去浑身都舒坦,从里到外都透着精神气儿。

  现在这时代,节奏快得很,大街上都是急急忙忙赶路的人,就像被啥看不见的东西赶着。可迟子建用她那细腻的笔触告诉咱,不妨在枕边放本古诗词,就好比在自个儿家院子里种棵石榴树。春天,石榴树开花儿,红得像火,给日子添了不少好看的颜色,就像给平淡的日子绣上了花边儿;夏天,枝叶长得茂盛,像把大伞,能挡住毒日头,给咱带来凉快劲儿;秋天,石榴挂满枝头,看着那饱满的果子,就像生活给咱的礼物,心里头满是收获的欢喜;就算到了冬天,那光溜溜的树枝在月光下头投下影子,就像一幅水墨画,也有不一样的诗意,让咱在冷天里也能咂摸出生活的滋味儿。

  迟子建写的可不单单是诗词,她是把咱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魂儿,缝进了枕边的书里头。就像咱山东那口煎饼鏊子,能烙出各种各样的滋味儿,这些古诗词,也在一辈又一辈中国人的枕边,留下了光阴的印记,让读过的人心里头都充满了暖和光,就像被一股劲儿推着,稳稳当当地走在人生路上,带着这份文化的厚重和温情,去面对生活里的各种事儿。咱山东平原这地界儿,讲究实在、质朴,迟子建这文章,和咱这儿的水土一样,透着生活的本真,让咱这些老少爷们儿打心眼里觉着亲切,也对古诗词多了几分亲近和敬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