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故事,由抗战中中国空军的英魂塑造。抗战终结行将80年。80年像风一样的逝去。然而在我们面前。战争的硝烟却凝滞未散。仰望战火硝烟,我们沉默。中华民族不屈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儿当自强,剑出鞘,杀他个飞沙走石,昏天暗地,杀他个大义凛然,浩气长存。头可断,血可流,中国的土地一寸不能丢,民族的尊严半点不能抛弃!
一道钢铁的长城横在中华大地。尽管躯体曾经千疮百孔,一座抗战的丰碑耸立在历史的天空。
湖南湘西芷江,是抗战中国军的空军基地,这里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地,这里有重要的红色历史陈列馆,有个芷江飞虎队纪念馆。
怀化芷江飞虎队纪念馆,坐落于芷江机场东边,距县城2公里。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空军英雄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不远万里来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以芷江机场、云南昆明机场等为空军基地,对日本空军和地面部队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雪藏多年的中美航空“飞虎队”
2005年5月建成的芷江纪念馆由飞虎队纪念馆、国军空军作战指挥塔旧址和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三栋建筑体构成。
飞虎队纪念馆外形是一座两架飞机型的环形建筑,馆内设四个展览大厅,以高科技的手法进行了场景复原,以大量的珍贵文物和照片真实再现了美国飞虎队在中国抗战期间的各种英勇事迹和生活场景。( 中美飞虎队长陈纳德将军)
纪念馆围绕原中美空军指挥塔,布置和平之光、正义之剑、友谊之花、“飞虎”将军塑像、“飞虎队”队徽塑像五大雕塑,此外还树有中、美、苏三国空军纪念碑,馆内陈列有二战时期修建芷江机场所用石磙、“飞虎队”所用战斗机以及征集到的当年“飞虎队”队员使用过的大量实物及文献资料,是国内唯一一家全面反映“飞虎队”援华抗战的史绩性陈列馆。
空军作战指挥塔旧址:为“丁”字形结构的三层小砖楼,建于1938年10月。是二战时芷江机场无线电指挥中心、发报中心、机要室、情报室、作战室、指挥室等。陈纳德将军和中方芷江空军司令张廷孟等空军指挥官在这里指挥了上千次战斗。
中美空军俱乐部旧址:建于1944年4月,地基嵌有一块青石奠基石,镌刻着“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四月”、“空军第九总站站长高正明立”的中英文字铭文,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进入飞虎队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飞虎队队员们高大伟岸的石像,他们或站或坐,姿势、神态是那么随意而自然,如同仍在和芷江人们一起安享和平生活。
飞虎队队员们大多是美国退伍飞行员,在那战火纷飞的上个世纪40年代,他们本可以在大洋彼岸的家乡安享和平生活:或躺在迈阿密的海滩悠闲的抽着雪茄……
但他们没有,他们怀着对蓝天的眷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对世界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法西斯主义的憎恨,在陈纳德将军的带领下,不远万里来到我们国家,为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史料称:他们当时决心用生命来保卫中国仅存的一小半领土,一如千年前保卫耶路撒冷的十字军,五百年前保卫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教士们!
从飞虎队队员身上看到的,他们不是对当时战事的绝望与无奈,而是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与追求!纵使明天就要驾驶战机与敌人殊死搏斗,今夜也要干了这杯酒,也要跳完这支舞,这是何等的壮怀与豪迈!
飞虎队队员们,是有鲜明个性的人。他们得知日本人害怕鲨鱼,他们便在战机上喷着鲨鱼彩绘,装上鲨鱼利齿;从此老百姓看到天上飞行的这些飞机就像张着大嘴的老虎,于是便称他们为飞虎队。战争结束后,幸存的他们开着吉普车来到街上与人们肆意庆贺。
因国际形势的变化,飞虎队和他们传奇经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雪藏淡化,他们曾经的营地也被荒废了……但飞虎队对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做出的卓越贡献终究是抹不去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国家派出专人去美国寻找幸存的飞虎队员,建立飞虎队纪念馆,让人们更有机会了解飞虎队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飞虎队里中国空军血染长空
八年或是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太多的悲痛,太多的无可奈何,太多的恨和泪水。飞虎队的光辉事迹,不仅有美国空军的光彩也有中国空军的豪迈,他们共同留在抗战史册的深处,而将永远长存在人们心中。
中国空军骄子走进飞虎队。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美国将军陈纳德率领的“飞虎队”——中国空军中美混合联队的将士们,所向披靡、战功赫赫。直到抗战结束,“飞虎队”共击落敌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总计223万吨敌商船、44艘军舰、击毙日军官兵66700名以上。
这辉煌的战绩里不仅凝结着美国飞行员的鲜血,更有一批优秀的中国空军飞行员血洒蓝天的英雄壮举。在今天南京紫金山下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园中,中方烈士名单总计884位,石家庄鹿泉人冯佩瑾就是其中一位。
乡贤冯佩瑾是飞虎队英雄
(冯佩瑾和他的战机)乡贤冯佩瑾是飞虎队中方成员。我退休以后,一直关注家乡的名人和历史故事。石家庄日报一位退休的老编辑回到家乡去写村志村史,出版了村史书籍以后送给我一本。我在村史中偶然发现国民党员、空军英雄冯佩瑾乡贤的内容。过去没有宣传过,为什么?很简单,因为他是国民党的空军飞行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时间之内他被雪藏着,外人无所知晓。村民也缄口不言。
现在我们要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那么我们的乡贤是故乡的荣光,我们应该挖掘出来,他的闪光点在哪里?应该让更多的人知晓。这也是我们党不忘初心教育的重要的鲜活内容。飞虎队英雄故事应该让全民知晓。
1915年,冯佩瑾出生在河北鹿泉封龙山下铜冶镇,钟灵毓秀的南故邑村一殷实的农民家庭,父亲冯毓华,是晚清秀才,兄弟五人中,他排行老四,父母疼爱儿女,最宠爱的是这个聪明好学的冯佩瑾。母亲有文化识文断字,常为佩瑾祈祷,寄望他成为有用之才。她常给孩子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冯佩瑾报效祖国之心就是从这里萌生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我东北国土,少年冯佩瑾再也按捺不住满腔怒火,决心投笔从戎,要到南京报考空军军官学校,渴望登上战机和日本侵略军作战,夺回东北大好河山。
1935年的一天,他步行三十里到石家庄南的平汉铁路高迁车站,坐火车到南京参加考试,第一次没有成功,第二年又去投考,仍未被录取。等到1937年,才如愿以偿,圆了他的杀敌之梦。他成为了南京空军军官学校的第十期飞行学员,国民党党员。
侵略者的炮火蔓延逼近江南,空军军官学校迁出了中华民国首府南京,学友们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转移到祖国的大西南,在云南蒙自、昆明开始了新的学业。紧接着,灭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开始了,佩瑾和他的战友沉浸在无限悲伤之中。(中美飞行员在一起,左起第三人是冯佩瑾)
1940年,英姿飒爽的冯佩瑾拿到了空校毕业文凭,空军长官又派他到国外深造,学习高级驱逐机驾驶和空中格斗。这次学习,真可谓如虎添翼,使他成为中国空军驾驶员中的佼佼者,在保卫衡阳战役中,他登机上阵,一展中国战鹰之风采,一举击落四架日本侵略军的飞机。
1944年4月初,冯佩瑾调入飞虎队,担任第五大队(战斗机)第二十九中队中尉分队长。他曾被派往巴基斯坦卡拉奇,接收了美国最新式P51战斗机回国作战。
听鹿泉铜冶镇的老人们说,就在1944年,飞虎队的飞机轰炸日军占领下的石家庄火车站,炸完后,有架飞机没有马上返航,而在鹿泉铜冶镇上空转了三圈,说这是冯佩瑾思念阔别七年的家乡,想借此机会看看家乡的山山水水,向家乡人表示飞虎队抗战的决心。
空中战神冯佩瑾,被誉为“水上鹞”
冯佩瑾在湘西芷江空军基地,多次驾机执行对日军后勤基地及机场的轰炸任务,战绩显著,仅四个月的时间,因截断日军水上运输线频频获胜,被国民政府空军誉为“水上鹞”。
1944年5月6日到8月底,中美空军第五大队出动了一千五百架次飞机,主要是摧毁日军补给线,麻痹地面敌军的行动。因此,在湘北的敌军兵站基地,就成为他们经常攻击的目标。
一次冯佩瑾在低空发现目标,正当敌机翻身露着肚皮的时候,他迅速接近敌机,把敌机打得凌空爆炸。他正要再追另一架敌机,却遭遇侧敌的袭击,子弹击中机翼,他恐发生意外,只得先行返航。
1944年5月,岳阳城陵矶码头分外繁忙,日军的运输船队整装待发,船上装载着弹药与粮食,要运往长沙。这是侵湘日军总指挥横山勇中将亲自下令调运的军需物品,整个码头戒备森严。冯佩瑾和他的队友,接到袭击城陵矶码头的命令,立即登机,直飞岳阳上空,一番轰炸扫射使日军船沉人亡,这一仗,使横山勇中将锐气大减,血压高升,而我军民备受鼓舞。
冯佩瑾保存一张南京空军军官学校第10期学员毕业时的合影照片,其中大部分人在抗战中殉国。
在长江边上,靠近武汉有个白螺矶机场,日军飞机轰炸华北、华中、华南等地的飞机,多从这里起飞,于是这里就成了中美空军的心腹大患。1944年7月初,陈纳德一声令下,冯佩瑾和他的队友又一次出动,参加了对白螺矶机场的轰炸。日军没有想到,中国空军的战斗力竟然如此强大,他们简直无还手之力。
冯佩瑾和他的队友这次共击毁日军飞机一百一十余架,还炸毁了机库和跑道等设施。这一仗打得解气,让日本侵略者知道了中美空军的厉害。冯佩瑾给远在成都的母亲写信,向母亲报告这一战绩。他还向母亲报告他的休假期即将来临,他想去看望他七年未见的母亲。
在离开母亲的日子,他由一个山村孩子成长为驾战鹰保卫祖国的蓝天勇士,江南女子李紫和他结成了伴侣,有了儿子,勇士能不喜悦吗?母亲在成都接到四儿佩瑾的信,欣喜若狂,看完信之后又是沉思,他把三儿冯佩玺叫到面前说:“你快打电报给你四弟,现在国家正在受难时,祖国需要他出力,等把日寇打败后,再回来看我吧!”母亲电报更增强了佩瑾保家卫国的决心,决心以更辉煌的战绩报效祖国,报答母亲。(飞虎队中的中国飞行员)
飞虎英雄喋血万顷洞庭湖
冯佩瑾文功武被,文武双全,是国民空军中罕见的笔杆子。抗战中他驾起战机蓝天鏖战,战勤修整,他就拿起笔,记下一次次空中战斗的惨烈,记下飞虎队员的英勇果敢,纠纠风貌。
文中有胜利的欢欣,也有浓烈的情思,在当时的《中国空军》杂志上,常有他的军旅文章刊出。在战争的间隙里,他完成了一部长篇手稿《火星大队作战记 》。作品以纪实的手法,文学的语言再现了飞虎队的战斗生活。
1944年7月24日,本该冯佩瑾休假,但他没有休息,替补了休假的飞行员,驾驶P40战斗机参加了对日军占领的白螺矶机场的再次袭击。中美混合联队采取超低空飞行,佩瑾的战机掠过洞庭湖水面,高度只有几公尺,螺旋桨激起的水花溅湿了机身。
“水上鹞”在施展高超的技艺,沉着应对狡猾的日军战机。在换用主油箱丢掉副油箱时,因油箱发生了故障, 机头突然下跌,机身失控,一头栽进了万顷洞庭碧波中,29岁蓝天英雄从此长眠湖底。岁月的泥沙掩埋了这位飞虎英雄,他的事迹鲜为人知。
冯佩瑾保存一张空军军官学校毕业时的合影照片,四、五十个同学合影照片上面,每次作战牺牲一个同学,他就在这个同学下面画一个叉,全班差不多已有三分之二的同学,照片下面被画上了叉叉。可以想象当时战斗的惨烈程度。为了打败日本鬼子,他们不畏惧牺牲,置生死于度外。
冯佩瑾三哥一直保管着他的的遗物;生活用品,飞行服,和一箱子约二三十本对日军作战的日记。遗憾在战争动荡年代兵荒马乱不慎遗失。
斗转星移,到了二十世纪,当时的获鹿县(今鹿泉市)人民政府开始编纂新的《获鹿县志》,因没能找到有价值的官方资料,县志上没能记下冯佩瑾的名字。后来鹿泉市开始了二轮修志,又开始了对冯佩瑾资料的寻找。
2007年10月,在网上发现了芷江空军基地的信息,史志办同志找到了冯佩瑾的侄子冯志良,他是冯佩瑾三哥冯佩玺之子,是位退休技师,在重庆居住,保存有许多件飞虎队遗物。他从父母那里了解到四叔的好些情况,又联系海内外亲人,终于得到了飞虎英雄多方面的资料。
冯佩瑾特别喜欢写作,常以“大捷”笔名在当时的《中国空军》杂志发表他的作品,遗著有未完成的《火星大队作战记》一部长稿,丢失的那些日记,可能是记录着他作战经历的原始文稿。(冯佩瑾便装照)
衡阳保卫战冯佩瑾一举歼敌四架
目前公开资料中,已明确记载冯佩瑾在保卫衡阳战役中一举击落日军飞机四架的壮举。在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期间,冯佩瑾作为中国空军中美混合联队第29中队中尉分队长,驾驶战机升空作战。当时日军为了攻占衡阳,出动飞机对衡阳进行轰炸,并与中国空军展开空战。冯佩瑾凭借在美国学习到的高级驱逐机驾驶和空中格斗训练技能,在空战中表现英勇。
他驾驶战机灵活地穿梭于敌阵之中,利用自己精湛的飞行技术和战机的性能优势,寻找有利的攻击位置。先是发现了一架日军飞机,迅速接近并占据有利角度,果断开火,成功将其击落。之后,他又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接连发现其他日军飞机的破绽,抓住时机,再次发动攻击,又击落一架。
此时,日军可能意识到遇到了强劲对手,对冯佩瑾展开围攻或采取其他战术应对,但冯佩瑾沉着冷静,巧妙地避开敌人的攻击,同时寻找反击机会,又击落一架敌机。
在击落三架敌机后,冯佩瑾的战机也受到了一些损伤,并面临燃油不足等问题,但他依然坚持战斗,继续与日军飞机周旋。最终,他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飞行技巧,成功击落第四架日军飞机,为衡阳保卫战的空中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和民众的士气。战斗结束后,冯佩瑾因战功荣获国民政府颁发的勋章奖章。
飞虎队英雄冯佩瑾战功卓著,先后荣获国民空军二等宣威奖章,一星星序奖章,三等复兴荣誉勋章。为纪念抗战空军英烈,1947年5月当时湖南省政府制订并上报南京中央政府的“芷江受降城规划图”中,拟在县城南郊虎榜山上(今景星寺处)修建抗日空军殉难英雄地:计划为冯佩谨,卢誉标,周励松,凌耀四人立铜像,供后人凭吊。后因国共内战正酣,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铜像终未建成。
《鹿泉市志》和南故邑村史都记录下冯佩瑾的英雄事迹,让世世代代的鹿泉人为英雄而骄傲。
战争使常人成为英雄,鲜血使懦夫变成猛士。爱国反侵略的民族精神、军人的荣誉、人性的光辉与人类的弱点,战争与和平的终极思考。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还有就是面对中国军人的亡灵,吾辈当歌哭,当跪地,当俯首,当高举一碗酒当仰天说声,英魂不散,精神不灭,后生今天来叩拜了!
岁月让英雄离我们远去,英雄感天动地的事迹,永远让后人铭记。为祖国,为人民,为战胜侵略者,中国男儿英勇战斗,何惧流血牺牲。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侵略者都别想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无论是今天还是以后,中国人都会牢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冯佩瑾光辉的事迹必将彪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