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论持久战》,我感触太深了,真正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必须坚持持久战的道理。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是当时针对抗日战争,提出的高瞻远瞩富有远见的斗争战略思想和方法,指出了以弱胜强打败外来侵略的有效途径,并且后来发展事实和最终结果证明了此理论的科学性有效性和伟大价值。
一、毛主席为什么写《论持久战》呢
1938年5月,正值抗日战争一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着战争的胜利。当时日军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中国抗战处于非常艰苦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认为只有采取持久战的策略才能够最终战胜日军。他在论文中提出了持久战的基本战略思想,即在弱势的情况下通过游击战和阵地战来打击强敌,最终取得胜利。他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速决战是不利的,而应该通过持久战来削弱敌人的力量,使敌人的胜利越来越困难,直到最终能够战胜敌人。
是持久战还是速决战?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等等这些问题在许多人中间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论调,更加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人民一直存在着亡国论的思想,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国民党当局推行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战略方针所造成的战争失利,也使国内一部分人民产生了悲观的情绪。而国民党内的另一部分人,则鼓吹“速胜论”,幻想依赖外援迅速结束战争。
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人民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消极。因此,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树立必胜信念,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并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于1938年5月发表了这篇重要的军事论著。为坚持抗日战争指明了方向。
二、科学分析持久战原因与结果
毛主席综合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中国和日本国情,将这场战争界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针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特点,推导出“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的结论。毛泽东同志通过对比分析,认为“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持久战才是中国正确的选择。即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毛泽东正是认识到这个规律,才写出了论持久战。事物发展,往往都是持久的过程,所谓的漫长的量变积累,才最终产生瞬间的质变,抗日战争如此,新中国建立也如此,我们观察到的大量事物发展亦是如此。
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很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所以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透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比较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光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终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比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光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个性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摧毁了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敌两万余人。这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却冲昏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一些人的头脑,使他们滋长了速胜心理,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大胜仗,就能抵挡住日军,而无需动员广大民众进行抗战。说到这儿,我要说,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全国几万万民众都动员起来,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挡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发动和团结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而“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三、唤起全民族使命意识是胜利之本
日本敢于侵略中国,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毛泽东用他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对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再次强调民众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推动下,国民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民众动员。共产党努力促使“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府转变为全民的统一战线政府”,对有利于抗战的举措均给予积极响应,并在实践中体现出灵活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了全国民众动员的开展。因此,把人民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是“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此后在艰难的抗战相持阶段,中共始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主张改进一切不利于抗战的思想、制度和办法,抗战胜利前夕,中共七大确立的政治路线则是对全面抗战路线的总结和升华。中共从思想上、理论上解决了抗日战争的路线和前途问题,并且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因而在全民族的团结抗战中起着关键的凝聚和引领作用。
因此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真正觉醒起来,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投入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中。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知识分子,不论男女老少,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在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有多少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有多少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场面。这样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不再是少数人,而是拥有4亿5千万人民的整个中华民族。是全国人民用血肉筑起的钢铁长城。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从国统区到沦陷区,从国内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出全民抗战。
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像抗日战争这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动员程度如此广泛,战斗意志如此顽强。抗日战争唤起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民族团结和觉醒是前所未有的。当初,日本发动这场战争,只想击败蒋介石的中央军就能征服中国。他们没有想到中国面前有一个全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也没想到这个党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的民众,为侵略者垒起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也是今天和今后继续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