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太行精神的阐述

  太行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太行儿女展现的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人民利益展现的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延续。①

  在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团结民众,其领导下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进入太行山,与地方党组织结合,发动群众、武装群众,迅速开展抗日游击新局面。在一个个封闭的山坳里,一个个没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环境中发展、成长,用“小米加步枪”的军队,与日军浴血奋战。在严峻的环境面前,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衣服自己织,没有水源自己挖,从军队首长到普通士兵,从地方干部到老百姓,军民共济、共渡难关,正是这样的鱼水情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共产党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战争。②

  太行精神与红都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铁军精神、抗联精神等是一脉相承的,其精神包涵着中华民族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带有红色文化的基因。

  (①https://baike.sogou.com   搜狗百科“太行精神”。②https://baike.sogou.com 搜狗百科“太行精神”。)


  二、抗战文化中的抗战歌曲

  提到抗日战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武装斗争,不论谈全国抗战的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谈东北抗联还是谈远征军等,真正谈到文化抗战的并不多见。而笔者认为文化抗战的力量、号召力和影响力非常深远,不容忽视。让我们一起回忆: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先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抗日救亡热潮,多是报纸、杂志等媒体宣传起到的作用。全国民众多是看到报道后,处于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无比愤恨,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积极地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之中的。想当年,多少热血青年是看到各种报刊、杂志刊登的有关抗战内容,不远千里,历尽曲折奔赴抗战灯塔延安的。还有一些文艺团体,走向街头,甚至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进行演出,宣传抗战,揭露日军罪行,激起人们保家卫国的激情,募款募捐、支援或直接参加抗战,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抗战浪潮。

  抗战歌曲更是这样,她是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起到了宣传、鼓舞抗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其感染力、号召力一直影响到今天,成为流行地域广、传唱人数多、经久不衰的民族经典。如《露营之歌》《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毕业歌》《大刀进行曲》等,以及国人耳熟能详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都是诞生在抗战时期;就连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同样是创作于抗战年代,一直流传至今,在经历了抗战烽火后,于1982年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无数次响彻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人民大会堂,唱响在各个国际赛场上,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直唱响,其震撼力、影响力是任何东西都无可替代的。


  三、歌曲《在太行山上》彰显的太行精神

  抗战时期,产生了无数首抗战歌曲,只是在太行区创作的歌曲就数不胜数、不胜枚举。这里仅选取一首《在太行山上》,从其创作背景,作者概况到其传唱过程,剖析其包涵的思想之光以及所反映的太行精神。

  1、歌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此曲词作者桂涛声(1906—1982),回族,字仰之,原名桂独生,云南省沾益县菱角乡卡朗村人,涛声是他的笔名。

  桂涛声自幼聪颖好学,由于有音乐特长,破格考入位于曲靖地区的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接受专业系统学习。读书期间,在爱国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下,积极投入革命之中,是我党早期的党员之一。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爱国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之中。桂涛声与柳堤、周巍峙等人,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的带领下,于8月21日奔赴山西,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先后在《战斗》《救中国》两个杂志社工作。在此期间,他积极为两杂志社撰写稿件,发表宣传抗日的文章,深入各阶层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演讲。此时他有幸与董必武有了工作上的关系,在董老的教诲之下,他的创作欲望更加强烈,作品也逐渐增多。

  1938年,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周恩来任政治部副部长,郭沫若任其下辖的第三厅厅长。第三厅成为了一个以共产党员为核心,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民主人士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营垒。在第三厅的推动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将文艺界团结起来,宣传抗战。桂涛声便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1938年桂涛声以“战动总会”工作人员的名义去山西省陵川县牺盟会民众干部训练班,进行抗战宣传工作。这里云集了国共党政军机关要人,当时在国共合作抗战的大环境下,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都可以公开的身份开展各种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就这样,一批又一批的文化精英在这里汇聚。小小的陵川,一时间成了一个风云际会、精英云集的地方,成为一个爱国青年向往的地方。①当时,为了抗战,陵川人民自发组织的自卫队由300多人迅速扩编为1000多人。在这种氛围中,桂涛声作为宣传抗战的文艺工作者,常常到街头演说,唤起民众的抗战热情。此时的陵川,到处是控诉日本侵略者义愤填膺的人群,到处是争相参加八路军的热血青年。为增强宣传鼓动效应,桂涛声根据抗日先进事迹,创作了许多富有鼓舞性、战斗性的抗日战歌,《在太行山上》就是其中之一。

  在全民抗战的热潮中,此时的陵川,已经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景。桂涛声在随游击队转战陵川的过程中,他目睹了太行王莽岭的“千山万壑”后,又亲身感受到了抗日军民才是真正的“铜壁铁墙”,酝酿半年的诗篇《在太行山上》,歌词从心底迸发了出来,他随手记录下来: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让他从哪里灭亡。”

  这首歌词,犹如散文诗,又似进军号。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澎湃、高昂的激情。

  (①靳宏伟;张建军。洪钟大吕出陵川——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诞生地考证[J]。文史月刊.P9)

  2、由冼星海谱曲,进行二度创作  

  歌词表现了桂涛声“以诗言志”的感情和激情,如果能配上优美的曲调,就会成为易于传唱的歌曲,宣传的效果会更好。由于共同抗战的因缘,谱曲的事就落到冼星海的身上。众所周知,冼星海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许多著名的抗战歌曲都出自他手。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冼星海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回国,参加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后来他也到了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任音乐科主任,主持音乐抗战工作。这样,他与桂涛声有了接触的机会。

  战火如荼,因工作需要,上海救亡演剧二队来到郑州宣传抗日,适逢国民革命军十三军话剧团来郑州招人,把桂涛声、阮章竞(冼星海的学生)等友人在陵川的消息告诉了冼星海,令他激动不已。1938年2月,冼星海也来到了陵川,在此培训小学教员,教唱抗战歌曲,在这期间,他通过游击支队的联系,见到了老朋友桂涛声。两位人民艺术家,都是为宣传抗战而来,他们在一起为抗战而呐喊和创作。桂涛声请冼星海为他写的《在太行山上》谱曲。

  好友相聚,分外亲切。冼星海和桂涛声每天在一起,除了排演宣传抗日剧,还为创作《在太行山上》积累了必要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素材。1938年初夏的一天,冼星海与桂涛声在一起排练时,看到这样一幕景象:一轮红日的光辉照耀在太行山上,象征着一群自由的儿童在老师的指导下纵情歌唱,此情此景,使两位艺术家灵感迸发,冼星海即兴为桂涛声创作的《在太行山上》谱写旋律。由于当时条件限制,战时的陵川没有钢琴等大型乐器,这首歌曲诞生后,冼星海只是用简谱先记录下来,一时还没有机会与条件进行排练和演出,两人进行试唱,属于初创阶段。

  1938年7月,周恩来等在武汉领导抗日宣传工作,在举行纪念抗战一周年的宣传活动中,武汉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冼星海和桂涛声应邀相继前往武汉。回到武汉的冼星海反复琢磨、构思,进行再度创作,连夜将歌词《在太行山上》谱写成一首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的二部合唱曲。冼星海只是对音乐进行了二度创作,歌词没有改动,仍然保持了在陵川创作的基本内容。又因为桂涛声担任过陵川游击队支队的政治代表,而冼星海也曾在陵川活动过,所以这首歌的副标题为“献给太行山的游击队”,也表明了这首歌曲和太行山游击队的不解之缘。周恩来表示:“我知道他(桂涛声)还答应把这首歌送给朱总司令,送给太行军民。”

  这首歌曲成为了当时国内不多见的、复二部曲式的二声部大合唱的经典曲目,并在武汉开始演唱。1938年10月,桂涛声在武汉把冼星海二度音乐创作的《在太行山上》,寄给了太行山剧团的洪荒,洪荒组织了排练和公演。从此,这首英雄的战歌,唱遍了太行山,唱红了全中国。

  “太行浩气传千古”,这首诞生于太行山区的战歌,升起在千山万壑之中,表现了坚忍不拔的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歌曲中的“红日”带来了曙光,它不仅是指黎明前蔚为壮观的霞光,更是指中国军民,勇于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心。

  3、太行精神的体现和反映

  艺术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歌曲的创作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作为人民艺术家的桂涛声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抗战烽火中,一直从事抗战的宣传工作,由于他的双重身份,使他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之中。在抗战的太行山区,他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看到了人民群众高昂的抗战热情,看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景,同时他也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在敌后进行游击战的太行山区,全国军民众志成城,筑成了犹如太行山体一样的铜墙铁壁,因此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在抗日烽火的熏陶中,写出这样不朽的歌词。著名的人民艺术家冼星海,与桂涛声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是投入抗战宣传的先锋,有着同样的情感和激情,他与桂涛声的合作,简直是珠联璧合!因此,这首著名的歌曲经过两位艺术家的两次创作,成为经典并流传后世。

  这首《在太行山上》的歌曲,以激昂的旋律、恢弘的气势,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断在太行山区传唱,鼓舞了八路军的战斗士气,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此曲歌颂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画面,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成为宣传抗战的强有力呼声。

  这首歌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作用和影响力,与冼星海创作的广为传唱的不朽篇章——《黄河大合唱》一样,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经典的抗战歌曲,成为太行精神的象征。


  参考文献:

  1、刘大明。桂涛声写就《在太行山上》[J]。北方音乐。2005-4-10

  2、靳宏伟;张建军。洪钟大吕出陵川——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诞生地考证[J]。文史月刊。2011-7-15

  3、赵天昌。战斗在太行山上的抗敌演剧第三队[J]。郭沫若学刊。1995年第4期

  4、张岐山。略伦抒情歌曲的人民性[J]。四平师院学报。1980-3

  5、郭乃安。《在太行山上》曲调写作上的一些特点[J]。人民音乐。1957年第2期

  6、歌曲《在太行山上》的创作:烟纸上写歌 周恩来试唱。成都商报。2015-8-28。


  作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吴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