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主席撰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道:“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从此,白求恩精神就深深扎根在中华大地。白求恩与黄土岭战役虽看似分属不同领域,但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诠释了那段悲壮而伟大的历史。《纪念白求恩》一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

  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基督教家庭,他和祖父一样走上了医学道路,他早年经历丰富,在医学领域造诣颇深。30多岁便已成为北美著名胸外科医生。1935年,白求恩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他拥有医学界众多的头衔,完全可以过上体面而富足的生活。但是,当他看透资本主义制度丑恶本质的时候,他宁肯走出豪华的公寓,到工人的生活区里,接受“同志”的称号。在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探寻中,白求恩更加深入社会实践,寻找人生的目标和价值。他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共产党后,感到是找到了生命的归属感。他对妻子弗朗西斯说:“我现在的人生轨迹看似有些离经叛道,但只要我认定它,就会坚定地走下去。”当时,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法西斯势力在全球肆虐,中国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从斯诺的《西行漫记》、史沫特莱的《红军在长征》等书籍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英勇事迹,加之他的苏联考察之行,让他坚定了“一定要到中国去,一定要到延安去”的信念。1937年白求恩在申请前往中国时专门向加拿大共产党组织表示:“我只有一个条件,如果我回不来了,你们要让世人知道诺尔曼.白求恩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牺牲的。”白求恩对于信仰、对于信念的追求铸就了他不同寻常的一生。

  1938年初,中国抗日战争处于艰难的战略防御阶段,大片国土沦陷,前线战士伤亡惨重,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白求恩怀着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和对受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毅然决定投身到中国的抗日战争中。1938年,白求恩率领医疗队远渡重洋,毅然踏上了遥远而充满战火硝烟的中国土地。他历经艰辛,辗转多地,最终抵达延安。在延安,白求恩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了他,两人就中国抗战形势、医疗救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谈。白求恩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所打动,他决心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和反法西斯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白求恩抵达延安后,被这里军民一心、积极抗战的热情所感染。但他并未满足于在相对安全的后方工作,而是主动请缨前往抗日前线。他深知,那里的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受伤,急需专业的医疗救治,每一秒都关乎生命的存亡。于是,带着简单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白求恩跟随部队向着战火纷飞的晋察冀边区进发,开始了他在艰苦卓绝环境中的医疗救助生涯。

  晋察冀边区作为抗战的重要根据地,战斗频繁。然而,由于长期遭受日军封锁和扫荡,根据地医疗条件极差。医院往往设在简陋的窑洞或破旧的民房内,缺乏基本的医疗器械,药品更是稀缺。许多战士受伤后,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伤口感染恶化,甚至失去生命。

  白求恩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里条件艰苦,缺医少药,但白求恩毫无怨言。白求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里,毛泽东亲自任命他为八路军的卫生顾问,他感到这个称号比什么都崇高。他感激毛泽东对他的信任。“一个掌握了技术的人也不一定称得起八路军的军医,我们的军医还得具备一个重要条件,成为马克思说过的那种人民的公仆。”这是白求恩对红色军医的定位。党中央、毛泽东对白求恩在前线的生活十分关心,在给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一封电报中指示:“请每月付白求恩大夫一百元。”白求恩在接到转来的电报后,十分感动,却谢绝每月百元津贴。他还对动员他收下这笔钱的聂荣臻说:“普通战士每月一元钱,我不过是卫生顾问,也应该减到一般战士每月所得的一元钱。”“我从延安来,我知道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津贴都很少,八路军官兵每天只有几分钱的菜金,我愿过中国革命队伍普通一兵的生活。我是来支援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我不应该有任何特殊,我要穿好、吃好就在加拿大不来了。”在白求恩的坚持下,这笔钱最终成为伤员的特别费,这样的解决方案白求恩很是高兴。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没有钱,也不需要钱,可是我万分幸运能够来到这些人中间,和他们一起工作。对于他们,共产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说一套或想一套。他们的共产主义是又简单,又深刻,像膝关节颤动一样的反射动作,像肺呼吸一样用不着思索,像心脏跳动一样完全出于自动。

  他亲自创办卫生学校,亲自培训医护人员,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从伤口处理、外科手术到卫生防疫,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细致讲解和示范,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护人员。他强调,在战争时期,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必须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同时,白求恩还积极倡导建立流动医疗队,以便更迅速地到达战场前沿,为受伤战士提供第一时间的救治。他带领医疗队翻山越岭,穿梭在各个战斗区域,为无数伤员带来了生的希望。白求恩始终认为,一个医生的责任,就是抢救伤病员的生命,减少他们的痛苦,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对那些因伤残而不能重返前线的伤员,也要设法使他们残而不废,尽量有参加一定劳动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他要求医务人员把伤员当作自己的亲人,看作是自己的兄弟、父亲,倍加关怀爱护,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能叫他们受痛苦。在救治一个10处穿孔、严重腹腔积液的伤员时,白求恩被深深震撼:多么英勇的同志呀!简直不可想象,他竟然坚持了那么激烈的战斗,而且取得了胜利。这就是我们的同志,他生命的力量,绝不是医学科学所能解释的。白求恩把自己当成一挺机关枪使用,只要有战斗,他决不停歇。在工作中,他严谨细致、极端负责。在他看来,工作中的混乱是不可原谅的,马虎大意是不能接受的,相互推诿是不能容忍的,对待伤病员的任何怠慢和不负责任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同时,他不顾危险,频繁出入前线阵地,为受伤的八路军战士和百姓进行救治。他的手术台常常就设在离战场很近的地方,在枪林弹雨中,白求恩以高超的医术和镇定的态度,挽救了无数生命。他提出的“医生跑到伤员前面去”“哪里有伤员,哪里就是手术室”等理念,极大地鼓舞了医护人员的士气,也提高了伤员的救治成功率。

  在一次战斗结束后,战场上伤员众多,白求恩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进行了手术。在简陋的手术台上,他凭借高超的医术和顽强的毅力,将一个个重伤员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深深打动了边区军民,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雁宿崖黄土岭战役胜利纪念碑”碑文记载:“更值得铭记的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外科专家白求恩大夫赶到前线,抢救了数以百计的重伤员。”明确记载了白求恩也参加了这场战役。1939年10月中旬,白求恩准备回国筹集资金、药品和医疗器材,并将启程日期定在10月20日,晋察冀军区也为他举行了欢送会。就在这时,侵华日军开始冬季大扫荡,抗日军民的反击即将开启,白求恩意识到自己作为战地医生的责任重大,决定推迟回国,等这场大规模战斗结束后再启程。于是他率领医护人员成立了前线救护队,把医疗站设置在了涞源县王安镇以南孙家庄村西的一座山神庙里。当时的战地记者曾在此拍摄了白求恩战地手术室的照片,这张照片后来广为流传(历史教科书中多收录)。从10月20日上午开始,白求恩连续不断在手术台前工作,抢救战斗中下来的伤员。

  1939年10月下旬,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两万余人,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冬季大“扫荡”。其中,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亲自率领1500余人,企图对八路军晋察冀军区进行报复性“扫荡”,寻歼八路军主力。阿部规秀,有“名将之花”的称号,是当时日军中擅长山地战的指挥官。他所率领的独立混成第二旅团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面对日军的来势汹汹,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利用根据地复杂的地形和群众基础,寻找战机,消灭敌人。11月3日,八路军一部在雁宿崖地区成功伏击了日军的一个大队,经过激烈战斗,歼灭日军600余人,取得了雁宿崖战斗的胜利。

  阿部规秀得知部下被歼后,恼羞成怒,亲率精锐部队,沿着崎岖山路,向雁宿崖方向疾进,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八路军以小股部队边战边撤,诱使阿部规秀率领的日军一步步进入八路军的包围圈。11月7日,当阿部规秀所部进入黄土岭地区时,早已埋伏在此的八路军部队迅速发起攻击。一时间,枪声、手榴弹爆炸声交织在一起,黄土岭硝烟弥漫。八路军从多个方向对日军展开猛烈攻击,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陷入混乱。阿部规秀急忙组织部队进行抵抗,但八路军的攻势十分猛烈。战斗中,八路军战士们英勇无畏,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在八路军的强大打击下,日军伤亡惨重,逐渐陷入绝境。阿部规秀在指挥作战过程中,被八路军的炮弹击中,当场毙命。这一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八路军和根据地军民的士气,而日军则因失去指挥官,陷入更大的混乱。经过两天一夜的激战,黄土岭战役以八路军的胜利告终。此役共歼灭日寇9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黄土岭战役期间,白求恩率领的医疗队在距离战场不远的地方紧张忙碌地工作着。随着战斗的打响,大量伤员被源源不断地送到后方医疗队。白求恩和他的同事们不分昼夜地投入到救治工作中。他们争分夺秒,为每一位伤员进行检查、手术和包扎。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白求恩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成功救治了许多重伤员。

  由于伤员众多,医疗物资短缺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白求恩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他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资源制作一些简易的医疗器械和药品替代品。他还亲自为伤员输血,展现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救治伤员的过程中,白求恩不顾个人安危,常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他对每一位伤员都关怀备至,用温暖的话语和坚定的信念鼓励他们战胜伤痛。

  然而,在紧张的救治工作中,意外不幸降临。在为一名腿部严重受伤的伤员进行手术时,白求恩的手指被手术刀意外划破。由于当时救治工作紧张,他只是简单地进行了包扎,便继续投入到手术中。但不幸的是,这台手术的伤员患有败血症,白求恩的伤口因此受到细菌感染。尽管医疗队想尽办法进行治疗,但由于当时药品匮乏,医疗条件有限,白求恩的病情逐渐恶化,转为败血症。“战士们在哪里受伤,我们就该在哪里救治!我是八路军战士,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战斗!”白求恩感染丹毒高烧39.6度仍坚持手术,左手发黑时还在说“做完这两个伤员就走”。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始终践行着“把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当作自己事业”的誓言,连敌人都赞叹:“八路军有白求恩这样的医生,是打不垮的军队。”

  得知白求恩受伤的消息后,晋察冀边区的军民们心急如焚,纷纷为他的健康祈祷。

  1939年11月5日,白求恩逝世前一周,也是雁宿崖战斗后的第二天,黄土岭战斗前两天。午夜,白求恩风风火火地带领医疗队赶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司令部。杨成武刚起草完黄土岭战斗作战方案,正准休息时,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警卫员忙去开院门,第一分区卫生部长张杰刚进院门就高兴地喊道:“司令员,白求恩大夫带领医疗队来啦!”杨成武与白求恩已是老朋友了。他第一次见到白求恩是1938年夏天在晋察冀军区五台山后方医院。当时,第一分区医疗条件很差,不能做大手术,重伤员只能被夜以继日地送往后方医院,常常因路远,有的伤员就牺牲在半路了。为此,白求恩经常奔波在各个战场之间,哪里有战斗,他就把手术室开设在哪里,挽救了一批又一批伤员的生命。1938年11月白求恩第一次率医疗队来到第一分区。那次,白求恩在灵丘县工作了3个多月。杨成武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和医疗队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医术,并对医疗队表示衷心的感谢。而后,白求恩又率医疗队前往桑岗,巡视1团、3团和第一分区的3个医疗救护所。白求恩要求医护人员具有极端负责的精神和满腔热忱的工作态度,还对张杰说:“你当部长,也必须熟知和了解医疗和护理工作,才能当合格的卫生部长。”1939年10月中旬,日军开始秋冬季大“扫荡”,白求恩率医疗队第二次来到第一分区。在甘河净医院,查看了分散在100多农户家中的伤病员,又连续为伤员做了23天手术,使300多名伤员转危为安。杨成武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跳下马,阔步走来。白求恩身穿八路军的土黄色粗布棉军衣,腰间扎一条宽皮带,绑着整整齐齐的裹腿。脚上穿着一双山里人常穿的老布鞋,鞋底足有半寸多厚。白求恩穿着它走起路来,噔噔地响,显得特别精神。看着他这身装束,谁会相信他竟是英国皇家医学院的院士呢!

  杨成武握着白求恩的手,把他迎进屋,说:“欢迎你到我们这里来!真是雪中送炭啊!”当他看到白求恩左手手指上裹着纱布时,关切地问是怎么回事。白求恩不在意地说:“手术中划破了点儿皮,没事儿的。”后来,杨成武才知道,那天白求恩在第一分区甘河净医院,为一名患颈部丹毒合并蜂窝组织炎的战士动手术,不慎划破了手指,感染了丹毒细菌。白求恩声音洪亮地说:“聂司令员派我来的,听说你这里还要打大仗?”“是啊,已经打了一个,可能还要打。”“那么,我来对了。”杨成武笑道:“是你要求来的吧?”“战士们在哪里受伤,我们就应该在哪里救治,再不能让伤员死在半路上了。”白求恩刚坐定就说:“杨,我向你要东西来了。”“要什么,说吧,我一定尽力满足。”“500付夹板,1000付绷带,还有担架、拐杖……”白求恩说了一大串名目。“什么时候要?”“明天!”白求恩看了看表,已经凌晨1点多了,改口道:“不,今天中午12点!”白求恩做了个手势,表示坚定不移。杨成武有些吃惊,那么多东西,怎么能做得出来呀?不过,他还是答应了:“好吧,12点交给你!”白求恩笑了,立即站起身来和杨成武告别:“你我都忙,我走啦!”送到院门口,白求恩又叮嘱一句:“12点,一定!”“一定,12点!”杨成武重复着。中午,张杰陪同白求恩匆匆赶来,杨成武带他去验收救护器材。当白求恩看到所需要的用品全部制作完毕,高兴地连连点头:“好!好极了!让我把伤病员的感谢转赠给你,亲爱的杨!”“这都是根据地人民的功劳。”杨成武说。然后,杨成武请白求恩吃了午饭,一盘葱炒鸡蛋和炒土豆、胡萝卜。吃饭时,杨成武介绍了敌情和黄土岭战斗的部署,一起商定了开设战地抢救所的地点。饭后,白求恩率领医疗队,带着救护器材,跋涉35公里,赶往距战场较近的涞源县孙家庄,在村外南山一座残破的小庙里开设了抢救所。随即,医疗队马上投入对雁宿崖战斗伤员的救治。这时,白求恩感染的丹毒细菌通过血液扩散至全身,体温开始升高,但他一天仍然工作了十七八个小时,做了十几例手术。11月7日,黄土岭战斗打响后,激烈的战斗使得大量八路军战士受伤。战场环境极为恶劣,炮弹不断在周围爆炸,扬起的尘土弥漫在空中。但白求恩和医疗队成员毫不畏惧,尽管条件艰苦,手术室内仅有简单的手术器械和照明设备,但白求恩和医护人员们争分夺秒地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在黄土岭战役进入白热化阶段,战斗异常激烈。日军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疯狂地向八路军阵地发起攻击。八路军战士们则顽强抵抗,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战场上伤员源源不断,白求恩的手术台始终没有停歇。在黄土岭战役进入白热化阶段,战斗异常激烈之时,由于伤员众多,药品和医疗器械逐渐短缺。但白求恩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想尽一切办法,利用有限的资源为伤员进行救治。他用土办法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从一些草药中提取可能有用的成分辅助治疗。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医术,使许多重伤员得以存活。

  在手术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伤员被送来。白求恩不顾疲劳,全神贯注地为每一位伤员进行手术。他一边做手术,一边向身边的医护人员讲解手术要点和注意事项,不放过任何一个培训的机会。他深知,培养更多优秀的医护人员,对于提高八路军的医疗救治能力至关重要。

  伤员数量大大增加,在过度劳累的情况下,白求恩的病情加重,开始发高烧。杨成武很着急,在战斗间隙去看望白求恩,才知道他的体温已高达摄氏39.6度,便劝他停止手术,马上返回后方医院治疗,白求恩根本不听,杨成武十分不安。白求恩说:“战士们是为反法西斯战争而负伤的,我不能见死不救!”还说:“我是八路军的一名战士,哪里有伤员,哪里就是我战斗的岗位!”

  杨成武无法说服白求恩,就用强硬的口气说:“白求恩同志,我命令你立即停止手术……”白求恩停下来,手里拿着手术刀,看着杨成武,幽默地说:“杨,在晋察冀军区,聂荣臻是老大,我是老二,为了抢救伤员,你的命令我可以不听!”说着,还做了一个无可奈何的手势。当夜,杨成武在汇报战况时,也把白求恩的病情向聂荣臻作了报告,并说:“看来,只有你下命令,我才能说服他。”“那就请你向他转达我的命令,并告诉他,病情好转之后,我会批准他重上前线的!”第二天拂晓,杨成武骑马飞速赶到战地医院,向他转达命令,没想到白求恩已经在做手术了,看着他疲惫的身影,杨成武的眼睛湿润了……为了多救护一个伤员,为了保住伤员的一条腿、一只胳膊,为了让伤员少受一分痛苦,他一直在呕心沥血地工作着、战斗着。白求恩已经成为八路军战士的榜样、中国共产党员的榜样!许久,杨成武看到手术做完了,才轻轻地喊道:“白求恩同志!”白求恩转过身来:“杨!怎么,又来重复你的命令?”“不,这次是聂荣臻司令员的命令!”片刻的思索之后,白求恩又作了一个无可奈何的手势,说:“那好,我服从命令。”然后,他指指庙外,说:“还有两个重伤员,有生命危险,做完手术后,我马上走。嗯?”白求恩似乎是在征求杨成武的意见,当杨成武还在犹豫的时候,他已经让人把伤员抬上了手术台。杨成武知道,这时候再说什么话都是没有用的。那个伤员知道白求恩病情很重,反复喊着:“白大夫,我不做手术!白大夫,我不做手术!请你去休息。”“小同志,做了手术,你还能上战场。”白求恩态度温和地说,“要听话,这是杨司令员的命令!嗯?”白求恩给杨成武使了个眼色。杨成武含着泪,看着那个伤员,微微地点了点头。两例手术完成后,白求恩已经站立不稳了,杨成武赶忙扶着他躺在担架上。杨成武选了几个最好的民工,派了一个班的警卫战士,再三嘱咐后,又让他们带上刚刚缴获日军的奶粉和罐头出发了。杨成武把他们送到路口。白求恩握着杨成武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杨,我还会来的。”“我们等着你!”杨成武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地落了下来。但是,他没有想到,这竟是他和白求恩的生离死别。到达唐县后方医院,白求恩的左肢已经变黑,医生建议为他做截肢手术,白求恩摇摇头说:“没有必要为我做截肢手术了,我得了败血症……请你们转告毛主席,感谢他和中国共产党对我的教育,遗憾的是,我不能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了……”11月11日,白求恩强忍病痛坐起来,给聂荣臻司令员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多做贡献!”“告诉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在中国的两年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最幸福的时日。我唯一的遗憾是不能再做更多的贡献。”

  尽管根据地的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白求恩的病情恶化,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于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村民邸俊星家中停止了呼吸。此时,漫天大雪搅得周天寒彻,巍巍太行一片肃穆。床头的烛光闪闪跳动,一滴滴烛泪滚落下来。噩耗传来,杨成武异常悲痛,他原想冬季反“扫荡”胜利后,把白求恩接到第一分区司令部,让他好好休息几天,再请他为分区的医疗工作做些指导……11 月17日,聂荣臻率晋察冀军民在唐县于家寨为白求恩举行了隆重的殡殓典礼。12月1日下午,延安各界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沉痛悼念白求恩大夫。主席台前,毛泽东主席的挽词写着:“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出唁电,写道:“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同志,不远万里来华参战,在晋察冀边区八路军服务两年,其牺牲精神,其工作热忱,其责任心,均称模范。”除此之外,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陕甘宁边区政府也敬献了挽联。沉静而庄严的会场上高悬着白求恩的画像,由朱子奇、郑律成作词作曲的《白求恩纪念歌》的旋律从中央大礼堂奔腾而出,在清凉山上环绕,并向着遥远的太行山徐徐扩散……延安的报纸,用头号大字,登载了白求恩逝世的沉痛消息。诚如此,白求恩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在晋察冀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毛泽东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对白求恩作了高度评价:“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纪念白求恩》不仅高度褒扬了白求恩的事迹: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并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职业追求。在此基础上,又用对比的笔法,指出了现实中的相反问题: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对工作见异思迁、鄙薄技术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文章的落脚点是倡导大家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并从人性本能和实际情况提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白求恩精神就这样深深扎根在中华大地,超越时空、永恒不衰。

  白求恩逝世后,八路军军医处根据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将八路军军医院命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时间是1939年12月1日。从那时起,这所医院年年都要开展纪念白求恩的活动。1940年11月12日和1943年7月,毛泽东主席两次来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参加纪念白求恩的活动,并对为什么要学习白求恩,怎样学习白求恩作了精彩演讲。毛泽东主席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演讲,和他的《纪念白求恩》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只是毛主席的演讲更有现实针对性。他号召医护人员学习白求恩的全心全意、极端负责、精益求精,特别要学习白求恩无私利人的牺牲精神,要多做事少睡觉,要把伤病员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且第一次提出了“争当白求恩式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号召。

  白求恩虽然未能亲眼看到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但他在抗战期间为救治伤员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无疑为八路军战士们提供了坚实的医疗保障。他的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也激励着每一位参与战斗的八路军战士和根据地军民,使他们在面对强敌时更加坚定了抗战的决心。而黄土岭战役的胜利,也为白求恩的牺牲增添了一份悲壮而伟大的色彩。这场胜利不仅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更彰显了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的强大力量。

  白求恩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一座不朽的丰碑。他跨越国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体现了国际主义的伟大情怀,也为中国的抗战医疗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培养的医护人员,在后来的抗战以及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白求恩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让人们深刻体会到在艰难困苦中,无私奉献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力量。

  回顾那段历史,白求恩与黄土岭战役所蕴含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白求恩在黄土岭战役以及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国际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内涵。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救助中国的抗日战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精神不仅激励着当时的边区军民更加坚定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黄土岭战役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而白求恩在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和无私奉献,与战役的胜利共同构成了一段壮丽的历史篇章。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发扬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白求恩的事迹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让世界看到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同国家的人们为了正义和和平,携手并肩、共同奋斗的伟大力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