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天光好,韶华丽景多。在这春意正浓的日子里,我踏上旅程,前往北海公园,一睹琼华岛的迷人风光。
走进北海公园的南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壮丽的白塔山,葱郁的绿树环抱中,洁白的佛塔巍然耸立。湖畔的杨柳,在春风中轻摆,宛如少女轻舞,风姿绰约。
(琼华岛)
脑海中,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再次响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沿路西行,一座宏伟的石桥横亘山间,将白塔下的琼华岛与外界相连。这座桥为永安桥的桥梁,是北海公园里的标志性桥梁。我站在桥南侧,以桥与白塔山为背景,按下相机的快门,留下心动的瞬间。
永安桥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是一座三曲折三孔拱券式桥梁,长85米,宽7.6米,两侧饰有48根汉白玉望柱。桥南与桥北分别立有“堆云”与“积翠”两座牌坊。
桥上,两对古石狮分立桥头,南北相望。在老北京的谚语中,“永安寺的狮子头朝里”,说的就是永安桥北端的这对石狮。这种坐北朝南的摆放方式与常规建筑前的石狮截然不同,因此这句谚语常被用来形容办事或处理问题时“别出心裁”,有时甚至带有贬损对方的意思。
(永安桥)
穿过永安桥,便是琼华岛。琼华岛,简称“琼岛”,因岛上建有白塔,故又俗称“白塔山”。琼华,意指华丽的美玉,以此命名,表示该岛是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宝岛。琼华岛,位于北海太液池南部,四面环水,南有永安桥连接团城,东有陟山桥与岸边相连。
琼华岛,以永安寺为中心,四周错落分布着精美殿阁,白塔高耸,古木参天,是皇家园林与神话传说的完美结合,也是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所在地。
拾级而上,便是永安寺。永安寺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一组完整的喇嘛庙建筑。永安寺坐北朝南,山门内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各一间,北面正中为法轮殿。法轮殿后左右各一亭,东为引胜亭,西为涤霭亭。两亭之北为叠石假山和石洞,石洞之上,左右有云依亭和意远亭。亭后为佛殿,前为正觉殿,后为普安殿。东西两厢各有殿,东为圣果殿,西为宗镜殿。普安殿后为善因殿,再后为白塔。永安寺是北海的象征,也是藏传佛教入主中原帝都的象征,还是中国汉藏佛教在清代融合的开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永安寺,依山势而建,红墙绿瓦,尽显皇家气派与宗教庄重。
(白塔)
走出善因殿,北海的象征白塔就在眼前。白塔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由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高35.9米,塔身立于白石须弥座上,呈覆钵式,最大径14米,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内刻藏文咒语。塔身上部有细长的相轮和铜质华盖,最上为婆金火焰宝珠塔刹。塔内有一高九丈的通天柱,柱顶放一个金盒,内装舍利。塔下藏井内有旱船、佛龛、供桌及喇嘛经文衣钵和法物等。
面对几十级台阶,我犹豫了,是上还是下。考虑到年事已高,我选择不再攀登观白塔。
折返而下,沿岛东路继续前行,沿途桃花、紫丁香、白丁香竞相开放,点缀在道路两旁,湖中野鸭嬉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琼岛春阴)
在“琼岛春阴”前,我停下脚步。“琼岛春阴”,是“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首盘顶,四方形。碑身四框刻缠枝纹饰,碑阳刻乾隆御笔“琼岛春阴”四字,碑阴为乾隆御制诗:“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讵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碑座四周有雕刻精致的石护栏。碑前下方有两个直径约五尺的圆形大石盘,石盘中各有一昂首望天的石刻虬龙,犹如盘卧水中,形态生动。
对着“琼华春阴”碑的倚晴楼,建于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建筑风格独具匠心,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朱红色的柱子与洁白的栏杆相互映衬,庄重而又不失灵动。
穿过倚晴楼,我来到延楼游廊。延楼游廊东起倚晴楼,西至分凉阁,全长300米,由60间房廊相连接而成,结构为二层,上层是封闭式的楼阁,下层是开阔的廊道,整体建筑呈半圆形,像一条斑斓的彩带环抱着琼岛的整个北面。
(延楼游廊)
该长廊修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皇帝依照镇江金山寺的“寺包山”设计手法,在琼华岛北面以“屋包山”方式营建漪澜堂的一部分,在国内古建筑中仅此一例。 该长廊建筑风格独特,雕梁画栋,南边是硬山式建筑,北边是五脊六兽式建筑。里面天花板上为团鹤图案,梁枋上绘有山水风光、花卉、人物画等彩画,绚丽多彩。长廊外还有走道,外侧石质护栏制作精美,光影效果迷人,早晚时分阳光透过廊道,光影交错。
长廊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极具文化特色的景观之一,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观景体验,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长廊的两侧还有许多古代诗人的诗篇和题刻。我独自漫步其中,静静地感受着那浓郁的文化气息。
从长廊向北望去,视野豁然开朗,眼前是波光粼粼的湖水,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湖面上游船轻轻摇曳,传来游客们的欢声笑语。远处,建筑风格独特的五龙亭与湖水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漪澜堂)
继续前行,我参观了漪澜堂。漪澜堂背靠琼华岛,面临太液池,是一组独具特色的庭院古建筑群。建筑群建于清乾隆十六年,依照镇江金山寺“寺包山”设计手法营造。整个景区用临水长廊围起,突出了文人情怀,减少了宗教色彩。景区包括东中西三个院落,分布着漪澜堂、道宁斋、远帆阁、晴澜花韵、霓裳曼舞等主要建筑。其中,漪澜堂是乾隆皇帝的读书之处;远帆阁是乾隆皇帝登高望远太液池的地方;晴澜花韵是清代皇室欣赏戏曲演出的场所;道宁斋是清代皇帝与御用文人吟诗咏文的地方。
20世纪50年代末,仿膳饭庄搬进漪澜堂。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体,变成了餐饮的经营场所,名扬四海。20世纪80年代,我曾陪同外宾在仿膳饭庄用过餐。2016年,在各方努力下,仿膳饭庄腾退,将漪澜堂交还北海公园。如今,修缮一新的漪澜堂建筑群,恢复了昔日皇家御园的布局风貌,再现了御园的真容。
(小玉带桥)
穿过分凉阁,来到小玉带桥。小玉带桥是北京城内唯一一座三折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桥紧邻一房山建筑,桥东侧遍布假山石,绿树花草生机盎然,水中鸭子锦鲤相逐嬉戏,是一处独一无二的迷你山水园林。站在桥上观望四周,山上回廊起伏,山间树木参天,水面碧波粼粼,尽显江南水乡韵味。
穿过玉带桥,我沿岛西路南行。忽然,永安寺西侧的古建筑前,几株纵情绽放的西府海棠深深地吸引了我。满树粉红,缤纷烂漫,而与古建筑一起,更是绝美搭配,相映成趣。被誉为“花中神仙”的海棠花,在古建筑的衬托下,越发婀娜多姿,分外耀眼。我按下快门,将美景收入相机。
(海棠与古建筑)
临近午时,我走进琼华岛上的庆丰包子铺。在那里,我品尝了美食,又做了短暂休息。
走出庆丰包子铺,回望琼华岛。琼华岛如同一块镶嵌在北海公园里的“美玉”,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自然的灵动。春天里的琼华岛,更是充满生机,美轮美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