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徐州二十余载,真正爱上徐州是从一碗马市街饣它汤开始的。记得刚来徐州,家人带我去“马市街饣它汤馆”,品尝饣它汤、八股油条、油煎包。初次品尝,饣它汤袅袅的香气冲击着我的味蕾,从此一“碗”万年、欲罢不能。常常不辞辛苦,穿过几条街,只是为了享受饣它汤那独特的味道。
马市街饣它汤馆去了无数次,“马市街”于我却一直是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若要问我“马市街”到底指哪条街道,起止何处?我便会一脸茫然,无从回答。直到有幸拜读徐莉老师的散文《马市街的记忆碎片》,才茅塞顿开,终于弄明白困惑我多年、一直模糊不清的问题。
在《马市街的记忆碎片》中,徐莉老师写道:“马市街曾经是一条有百年商业历史的老街”、“马市街只有300多米长”、“街北是云龙医院、盛家老宅、苏家大院、童家大院及祠堂、马市街小学、饣它汤馆;街南是居委会、葛家老宅、化工厂宿舍、木板门市住宅,还有几座不知其名的老院子及那口恩泽了多少代人的井……”拾取作者碎片化记忆,在自己脑海中进行拼凑组合,我终于明白,原来马市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而我经常光顾的“马市街饣它汤馆”并不在马市街上,早在九十年代就从原来的马市街搬迁至现在的解放路上。
在《马市街的记忆碎片》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介绍了马市街沿街建筑及有关这些建筑的往事。在介绍马市街饣它汤馆的几段文字中,作者不仅写了饣它汤的色香味,还重点介绍了一种传统美食——马老歪卤菜,介绍了马老歪卤菜的起源、制作工艺、以及当年人们排队购买卤菜的盛况,特别是饭馆大师傅分切、包装卤菜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如:“大师傅快速拿出切好的熟菜,称好后放在砧板上,‘嚓嚓’轻快熟练地切成均匀薄片,然后把刀放在熟菜下面,另一只手拿起荷叶盖在熟菜上,菜刀一翻,熟菜整齐地落在荷叶里,大师傅两手一对折,转半个圈,荷叶两头一叠包好,买主接过荷叶包匆匆赶路。”“拿、称、切、盖、翻、对折、转、包……”一连串动词的运用,让人读了如亲眼所见一般。
童年的过往永远是每个人记忆中最温暖的底色。留存在作者记忆深处的不仅有饣它汤、马老歪卤菜的袅袅香味,还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徐家老宅,以及那口惠及整个巷子、与附近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百年老井。家传老宅厚重的青砖门楼,无声地记载了先辈们创业、守业的艰辛,见证了作者出生、成长的过程。如今,老宅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但那厚重的门楼、那世代相传的精神,如同碑铭一般永远镌刻在作者及后辈的心目中。
让作者念念不忘的还有而那口无论改朝换代、风霜旱涝,始终清冽甘甜的百年老井。这口老井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还是“井叠井”,这更增添了老井的厚重和神秘。可是,就是这口惠及乡邻,有着传奇色彩的百年老井,却在九十年代城市的改造中被生生填平了。最后,作者发出了震撼心灵的叩问:“为什么就不能留下这口井呢?”
一位去乡经年的古稀老人,为何会如数家珍,浓墨重彩回忆一条渐行渐远的百年老街,讲述与这条老街有关的陈年往事?因为她虽远离故土,根却永远留在了老街。老街的石板路上,留存了她行走的痕迹,映射了她过往生活的影像。她通过对老街过往的回忆,排解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仔细阅读《马市街的记忆碎片》,不仅了解了古老彭城的街巷文化,感受到浓浓的市井烟火,更品味到了作者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浓乡愁。《马市街的记忆碎片》是过往,也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