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匀的、很有节奏的哐当哐当、间而带有着吱吱的摩擦声:是铁轮在铁轨行走所发出的特有的声音。

        一辆有轨电车行走在市区的路上,车厢外,深黄与灰蓝组合的老旧外形,车厢里,一体的有点古韵的老式结构:木质的立柱,木质的长条椅,木质的手动推拉门;拉门的把手,锁门的拉钩,都是黄铜的,还有,车的扶手,是牛皮所制,前驾驶台的控制系统也是老式的……而且,这一切都是原装版的。

        这绝对可以称得上电车里的正宗的老爷车,而且,这老爷车可不是收藏品,是正常运行的公交车,她已经在这条铁轨上运行了近百年,如今,她依旧在运行。

        乘坐她,可以感受现实版的穿越,上车前,您身在二十一世纪的大都市,迈进车厢里,您会恍惚是回到了上一个世纪初的某一处空间。

        这是大连特别保留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期间的生产的电车;大连是最早建立有轨电车运营的城市之一,这运营从未中断,随着城市交通建设的发展,有轨电车也没有完全淘汰,依旧保留了两条运营线路,也保留了几台三十年代的老电车,用以乘客的乘坐、游览,用以感受电车的文化,当然,还可激发人们的怀旧之情。

        凡有好友来大连,我都邀他(她)们乘坐一下这老式有轨电车:感受一下大连的电车文化,然后再游览一下,看看这座海滨城市的变化。

        车,主要运营在其中的二零一路,起点大连市的最东端海的海之韵公园,沿着市区东西走向最长的长江路,经华乐广场,二七广场、三八广场、民主广场、胜利广场,还有古味十足的东关街。

        当车停靠在东关街时,您会发现,这里的候车亭与其他的候车亭不一样,原来,这东关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处商业区,创立了许多老字号的商铺,光复以后,城市改造期间,我们没有将其废弃,而给于合理修缮、复旧;努力将其这里的房屋、街路及其周边环境恢复至三十年代期间的样式,成为集游览、商业一体的一处“景点”,身居其处,您仿佛回到了三十年代;每天,来此打卡的人真不少。

        过了东关街,电车开始向上爬坡,大连整个市区是在起伏的丘陵地带上,几乎每处路段,都有缓缓地上下坡路,在这样的路段上,电车行走比汽车容易些,这也是大连地区电车线路较多的原因之一。

        过了东关街,下几个主要站点,依次是五一广场、振工街、兴工街,六七十年代期间,这一带路的两边有不少厂矿,从九十年代后开始,基本都迁移到郊区了,如今,如今路的两边都是商场或居民楼。

        车到兴工街,即到了二零一路的终点,但到了另一路有轨电车的二零二路的起点,咱们可以继续游览,并换乘一台新型的有轨电车。

        新型的有轨电车静静地停在起点站的轨道上,流线体的车身由碧蓝与银白相间的线条装饰,愈发彰显出靓丽;内饰,无需细述。回首望一下那停在终点轨道上老旧的“古董”,您会有怎样感想:一是现代产品,一是历史遗存,她们并非是邂逅,而是理性的共存。

        解放后,大连成立了交通公司电车工厂,将原有的老旧电车实施了维修、保养;并开始设计制造各类新型的有轨电车,经过几十年不间断的努力,研制出十几种新型号的有轨电车,并且,一代比一代先进。

        乘上新型有轨电车,我们由兴工街出发,途经解放广场、和平广场、星海广场、星海公园、黑石礁、学苑广场、万达广场、七贤岭、终点是河口。

        过了星海公园,就是黑石礁,原先,黑石礁是这条线路的终点,因为过了黑石礁,就是市郊区了;改革开放,城区发展,建立起了高新园区,有轨电车也随着“开进”,一直开到了河口。

        沿途,写字楼林立,大连的高新技术产业园、海外学子创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都建在这里。

        到了河口,您还可以乘另一路有轨电车,我们大连人称其为“快轨十二路”,其实也是有轨电车,原先,拟作二零二路延长线,但线路太长,且有隧道、山洞,无法成为市区公交路线,于是,改称市郊十二号快轨,乘上快轨,那感觉与乘有轨电车差不太多,但车外的景观已经不一样了,路的两边,已经没有高楼大厦,车,或穿行于山间隧道,或疾行于海边高架桥,车窗外是时隐时现的海岛、船帆,草场、果园……车由河口出发,经柴大岭、龙王塘、黄泥川、塔河湾、铁山,直达旅顺新港。

        旅顺新港:大连海边的最西端,现在,我们到了大连的西海岸,不远,即是世界和平公园,还有,老铁山下黄渤分界线……

        记得以前,我们汽车很少,原先连接大连与旅顺主要交通是铁路,如今,我们乘有轨电车就可以从大连市区来到旅顺。

        科技进步拉近了人们的生活空间,现在通向旅顺不仅有电车,还有好几条公交车;火车已经停运了,但,火车站还保留着,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车站已经成为了一处开放景点。

        我们追求生活的舒适与便利,并施与科技创新,但,我们也要存留下曾历经过的历史印迹,以给于我们对一些时代的回顾,还有,留给我们的后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