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卬是齐国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西汉宗室,汉高祖刘邦之孙,齐悼惠王刘肥第十一子,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之侄,齐哀王刘襄和城阳王刘章的十一弟。公元前164年又与其兄弟六人同日俱立为王,他被汉文帝立为胶西王。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汉削吴王刘濞封地,举兵叛乱。他因前已被削六县,遂与吴王等六国同谋起兵,与胶东王刘雄渠(刘卬十三弟)、菑川王刘贤(刘卬十二弟)共围临菑,后兵败自杀。《资治通鉴》卷十六记载了这些事件的始末,原文如下:
胶西、胶东、菑川王各引兵归国。胶西王徒跣、席藁、饮水谢太后。王太子德曰:“汉兵还,臣观之,已罢,可袭,愿收王馀兵击之!不胜而逃入海,未晚也。”王曰:“吾士卒皆已坏,不可用。”弓高侯韩颓当遗胶西王书曰:“奉诏诛不义,降者赦除其罪,复故;不降者灭之。王何处?须以从事。”王肉袒叩头,诣汉军壁谒曰:“臣卬奉法不谨,惊骇百姓,乃苦将军远道至于穷国,敢请菹醢之罪!”弓高侯执金鼓见之曰:“王苦军事,愿闻王发兵状。”王顿首膝行,对曰:“今者晁错天子用事臣,变更高皇帝法令,侵夺诸侯地。卬等以为不义,恐其败乱天下,七国发兵且诛错。今闻错已诛,卬等谨已罢兵归。”将军曰:“王苟以错为不善,何不以闻?及未有诏、虎符,擅发兵击义国?以此观之,意非徒欲诛错也。”乃出诏书,为王读之,曰:“王其自图!”王曰:“如卬等死有馀罪!”遂自杀,太后、太子皆死。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皆伏诛。
郦将军兵至赵,赵王引兵还邯郸城守。郦寄攻之,七月不能下。匈奴闻吴、楚败,亦不肯入边。栾布破齐还,并兵引水灌赵城。城坏,王遂自杀。
帝以齐首善,以迫劫有谋,非其罪也,召立齐孝王太子寿,是为懿王。
济北王亦欲自杀,幸全其妻子。齐人公孙玃谓济北王曰:“臣请试为大王明说梁王,通意天子;说而不用,死未晚也。”公孙玃遂见梁王曰:“夫济北之地,东接强齐,南牵吴、越,北胁燕、赵。此四分五裂之国。权不足以自守,劲不足以捍寇,又非有奇怪云以待难也;虽坠言于吴,非其正计也。乡使济北见情实,示不从之端,则吴必先历齐,毕济北,招燕、赵而总之,如此,则山东之从结而无隙矣。今吴王连诸侯之兵,驱白徒之众,西与天子急衡,济北独底节不下;使吴失与而无助,跬步独进,瓦解土崩,破败而不救者,未必非济北之力也。夫以区区之济北而与诸侯争强,是以羔犊之弱而扞虎狼之敌也。守职不桡,可谓诚一矣。功义如此,尚见疑于上,胁肩低首,累足抚衿,使有自悔不前之心,非社稷之利也。臣恐籓臣守职者疑之。臣窃料之,能历西山,径长乐,抵未央,攘袂而正议者,独大王耳。上有全亡之功,下有安百姓之名,德沦于骨髓,恩加于无穷,愿大王留意详惟之。”孝王大悦,使人驰以闻;济北王得不坐,徙封于菑川。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各自率领军队返回自己的封国。胶西王光着脚,坐在草垫上,喝着凉水向太后谢罪。胶西王的太子刘德说:“汉朝的军队已经回去了,我看他们,已经很疲惫了,可以发动袭击,希望您收拾大王您剩余的兵力去攻打他们!如果打不胜再逃到海上去,也还不晚。”胶西王说:“我的士兵都已经溃不成军了,不能再用了。”弓高侯韩颓当给胶西王送去一封信说:“我奉皇帝的诏令来诛杀不义之人,投降的人赦免他的罪行,恢复他原来的爵位和领地;不投降的就消灭他。大王您打算怎么办呢?我等着您的决定来行事。”胶西王袒露上身,叩头谢罪,来到汉军的营垒拜见说:“我刘卬遵守法令不严谨,惊扰了百姓,还让将军您从远道来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封国,我甘愿接受被剁成肉酱的惩罚!”弓高侯手持金鼓来见他说:“大王您为战事受苦了,我想听听大王您发兵的情况。”胶西王叩头,跪着向前爬行,回答说:“如今晁错是天子重用的大臣,他变更了高皇帝的法令,侵夺诸侯的土地。我刘卬等人认为这是不义的行为,担心他会败坏扰乱天下,所以七国发兵准备诛杀晁错。现在听说晁错已经被诛杀,我们就谨慎地撤兵回国了。”将军说:“大王如果认为晁错不好,为什么不向天子报告呢?而且在没有得到皇帝诏令和虎符的情况下,擅自发兵攻打正义的封国?从这一点来看,您的意图恐怕不只是想诛杀晁错吧。”于是拿出皇帝的诏书,给胶西王宣读,说:“大王您自己考虑该怎么办吧!”胶西王说:“像我刘卬这样的人,死有余辜!”于是就自杀了,太后和太子也都死了。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都被处死。
郦将军的军队到达赵国,赵王把军队撤回邯郸城坚守。郦寄攻打邯郸,七个月都没有攻下来。匈奴听说吴、楚两国战败了,也不肯进入边境。栾布打败齐国后回来,和郦寄的军队合在一起,引河水灌邯郸城。城墙被冲坏,赵王就自杀了。
皇帝认为齐王首先表现出良好的态度,因为是被逼迫威胁才参与谋反的谋划,不是他的罪过,就召见并立齐孝王的太子刘寿为齐王,这就是齐懿王。
济北王也想自杀,希望能保全他的妻子儿女。齐国人公孙玃对济北王说:“我请求试着为大王您去明确地劝说梁王,向天子转达您的心意;如果劝说不成功,再死也不晚。”公孙玃于是去见梁王说:“济北这个地方,东边连接着强大的齐国,南边牵制着吴、越两国,北边受到燕、赵两国的威胁。这是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它的力量不足以自保,兵力不足以抵御敌寇,又没有奇特的办法来应对灾难;虽然向吴国说了些不该说的话,但这不是他的真正意图。当初假如济北王把真实情况表现出来,显示出不服从吴国的态度,那么吴国一定会先经过齐国,攻打完济北,再招引燕、赵两国的军队并统一指挥,这样,崤山以东诸侯的联盟就会结成而没有破绽了。如今吴王聚合诸侯的军队,驱使着未经训练的民众,向西与天子激烈对抗,济北王独自坚守节操不背叛;使得吴国失去了盟友而孤立无援,只能一步步地单独进军,最终土崩瓦解,失败得无法挽救,这未必不是济北王的功劳。用小小的济北去和诸侯争强,这就像是用弱小的羊羔和牛犊去抵御虎狼一样。坚守职责而不屈服,可以说是非常忠诚专一了。有这样的功劳和道义,还被皇上怀疑,缩着肩膀低着头,双脚重叠,抚着衣襟,让他有后悔当初没有反叛的心思,这对国家是不利的。我担心那些坚守职责的藩王们会因此产生疑虑。我私下里估计,能够越过西山,直接到长乐宫、未央宫,挽起袖子发表公正言论的,只有大王您了。对上有保全危亡的功劳,对下有安定百姓的名声,您的恩德深入人心,惠及无穷,希望大王您仔细考虑这件事。”梁王非常高兴,派人迅速向皇帝报告;济北王因此没有被治罪,被改封到菑川。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七国以诛杀晁错为名起兵,但他们在没有合法诏令和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发兵攻打其他封国,这是不正义的行为。济北王虽然曾与吴国有过一些不当的言论,但最终坚守了自己的职责,没有真正参与反叛。这种忠诚和坚守使得他在关键时刻没有陷入错误的道路,并且最终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善于分析局势,合理运用策略:公孙玃能够分析济北王所处的局势,向梁王阐述济北王的难处和功劳,成功地为济北王辩解,使其免受惩罚。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形势,合理运用策略和方法来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利益。胶西王等诸侯因为对晁错的不满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起兵反叛,最终落得悲惨的下场。这提醒我们在面对利益冲突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一时的冲动和欲望所左右,要从长远和大局出发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