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冰雪消融成松花江的春汛,中央大街的面包石便浸润在清明时节的杏花春雨里。大列巴面包房飘来面包的焦香,与马迭尔窗台小提琴艺人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交织成春的序曲。冰排与浪花舞动的松花江上,鸥鹭鸣叫翻飞;暖阳下,防洪纪念塔下江沿儿台阶上坐满了发呆吹风看晚霞的人们,夕阳西下,一轮明月将柔和的月光洒在着一江两岸灯火明灭间。
融入冰城夏都哈尔滨快两年了,渐渐地沉醉于对这座建筑艺术之城、音乐之都、冰雪艺术之城、美食之城的一知半解。我的注意力渐渐地转移到了太阳岛外滩湿地、哈尔滨大剧院湿地、阳明滩外滩湿地、阿勒锦湿地等处,有时间就会骑行去转转,痴迷城外生态美之鸟语花香大自然之中。直到最近一次文友小聚,初识作家蒋蓁,获赠一本他今年新出版的一本散文集《哈尔滨之美》,工作之余品读欣赏,方知自己夜郎自大之浅陋。
是的,每天上下班来去匆匆,渐渐地对身边的风景熟视无睹了,没有静下心沉下身子来,仔细认真地追寻一下这座风情万种的天鹅项下珍珠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就比如单位附近的中央大街,有多少本地市民可以如数家珍地说清楚每一栋建筑(凝固的音乐)的前世今生、艺术风格特点呢?品读蒋老师此书,获益匪浅。
《哈尔滨之美》一书分六个部分,从欧陆风情、建筑艺术、冰雪文化、浪漫夏都、音乐之城、天鹅项下珍珠之城六个维度深入细致解读哈尔滨风情万种之大美。蒋蓁老师以生动鲜活的语言加持大数据有力支撑,让读者如同跟随着导游移步换景,见人所未见,闻人所未闻,风情万种、烟火醉人。比如中央大街面包石的传说及每一块面包石长宽高的数据,以前只是听人粗略一说。品读此书后,真的希望今年游客逛中央大街时,可以驻足在每一座不同建筑艺术风格建筑前欣赏品读到一目了然的艺术属性名片。《遁去的遁园》一文让我联想起了老道外那座一直大门紧闭的道台府。至于遁园的主人——史上传奇人物马忠骏“马道台”“马家花园”我这外来客压根不知道,只可惜这座24景九遁五亭世外桃源,没有毁于烽烟战火,却像北京老城城墙一样被“破四旧”了!那个动乱的十年到底给后人留下了多少无法挽回的遗憾?!斯人已逝,遁园无存,曾经的爱国实业家、哈尔滨市政协委员马老先生如果在天有灵,会作何感想?!
也许是自己从小成长在乡村,才偏爱森林湿地、鸟语花香的大自然,真的是很羡慕蒋老师,他在《我的city walk》一文写到:“这时髦,唤作city walk,新鲜吧?与我而言,不新鲜。早已经开始了。倒是称作city walk挺新鲜。”文章中蒋老师如数家珍,这座“洋生洋长”哈尔滨他随时随地可以深度游得且如醉如痴。我也终于明白了自己每次走马观花逛中央大街等处原来是因为知道的西方建筑艺术史知识太少了,压根儿看不懂,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儿。比如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风格,东北烈士纪念馆是古典主义风格,秋林公司是折衷主义风格,马迭尔宾馆是新艺术运动风格……知耻而后勇,生活在这样一座洋气十足时髦的city,岂可不自知、不珍惜啊!
第一次见面小聚时听蒋老师谈到他喜爱音乐,让我想起了多年前曾经做过的一个奇怪的梦,那时候年轻呀,喜欢听歌也喜欢瞎哼哼,还舞舞扎扎地吹笛子自娱自乐,也许是日有所感夜有所梦吧,一天晚上做梦听到了一首从未听过的极其美妙的旋律,梦里急的可哪找笔和纸也找不到,醒了才知道急也没用,自己压根连简谱都不会记录。从那以后就再也不做音乐梦了。蒋老师笔下的“音乐之城”具有“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旋律之美,从激励人心的《松花江上》到抗联战歌的《露营之歌》,再到诗情画意满满的《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太阳岛上》,美丽迷人的松花江、魅丽四射的哈尔滨在歌声里美名飞扬传遍天下。我个人则比较偏爱家乡音乐诗人李健为家乡创作的《松花江》。从春暖花开到秋高气爽,从中央大街松花江畔到各个社区公园,市民中网络直播的乐队以及网红主唱数不胜数,精彩纷呈。建党百年时全市税务系统组织七一大合唱比赛时,曾经和单位同事们全副武装在哈尔滨音乐厅引吭高歌,今年一定要去哈尔滨大剧院享受下音乐殿堂的交响乐之美。
蒋蓁老师是位爱读书、爱学习的作家,其赤子之心、家国情怀在此书中如日月昭昭,“挫万物与笔端,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哈尔滨之美》是其“风情万种哈尔滨”系列丛书之一,读之如沐春风,是一种真诚交流的愉悦和中西文化融合思考的享受,相信更期待满怀赤诚的蒋蓁老师早日再出新作、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