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0月26日,赵尚志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喇嘛店的一个贫苦家庭。
他的父亲赵振铎是晚清秀才,是个空有名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势或者钱财的“穷秀才”。不过,也正基于父亲是一名“秀才”,他经常向子女讲述国家的苦难和民族的危机,这种言传身教如同种子般在赵尚志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爱国的萌芽。所以赵尚志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对于一些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和主意。
赵尚志9岁那年,父亲赵振铎因为参与打死当地几个经常烧杀抢掠的官兵,而遭到官府的通缉。为了躲避通缉,赵振铎背井离乡,留下孤儿寡母,逃到哈尔滨避难。赵尚志11岁那年,因为赵振铎的连累,他和母亲在乡下待不下去了,母子俩不得不离开家乡,坐火车到哈尔滨寻找父亲赵振铎。
那年,赵尚志原本应当在家乡读着私塾,等到十五、六岁的时候才可以出去找份工作谋生。现在小小年纪,背着能压垮脊背的行李,才11岁就要走上社会谋生。他曾在俄罗斯人开的店里当过杂役、在街边卖过烧饼、给工匠当过学徒、在银行当过信差……不过,虽然生活艰难,经历了很多磨难,但他在磨难中成长了,学到很多私塾里学不到的社会知识,此时他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才让他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当时的中国,列强侵略不断,国内军阀混战,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赵尚志的家庭也深受其害,生活的困苦并没有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勤奋好学,努力汲取知识,试图寻找改变命运和拯救国家的途径。
赵尚志随家人迁至哈尔滨后。在这里,他进入了许公中学读书。许公中学是一所具有进步思想的学校,校内的进步教师经常向学生们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赵尚志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先进的思想,他的视野逐渐开阔,开始认识到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求学期间,赵尚志积极参加各种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赵尚志组织和领导了许公中学的学生罢课,并带领同学们走上街头,进行示威游行,声援上海工人的斗争。他的勇敢和坚定引起了党组织的注意,同年,年仅17岁的赵尚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征程。
入党后,赵尚志被党组织派往广州黄埔军校学习。在黄埔军校,他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他们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在这里共同学习和生活。赵尚志与同学们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军事素养,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赵尚志回到东北,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深入工厂、农村,宣传党的主张,组织工人和农民开展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927年和1929年,赵尚志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他遭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泄露党的任何机密。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赵尚志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出狱后,他立即投身到抗日救亡的工作中。他深知,要抗击日本侵略者,必须组织起一支强大的抗日武装力量。
赵尚志开始四处奔走,联络爱国志士和抗日群众。他深入到山林、乡村,宣传抗日主张,动员群众起来反抗日本侵略者。他还与一些旧军队、山林队等武装力量进行联系,试图将他们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一些旧军队和山林队存在着纪律松弛、各自为政等问题,要将他们整合起来并非易事。但赵尚志并没有退缩,他耐心地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逐渐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赵尚志积极学习和借鉴苏联的军事经验和游击战术。他深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他结合东北的地理环境和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东北抗日斗争的战略和战术。
在组织抗日队伍的过程中,赵尚志还注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他建立了严格的纪律制度,要求队员们遵守群众纪律,爱护百姓,不得扰民。他还加强了对队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抗日意识和革命觉悟。
赵尚志组织抗日队伍前的经历是一部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历史。他在贫苦的童年中接受爱国启蒙,在求学过程中实现革命觉醒,在投身革命的早期斗争中经受住了考验,他曾几次入狱,在出狱后的探索与准备中为组织抗日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品质,使他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抗日英雄。
1933年10月赵尚志领导创建珠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反日游击队,创建了黑龙江省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赵尚志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战场遍及松花江两岸,小兴安岭山麓,南到吉林省舒兰、榆树,北到黑龙江边的萝北、佛山(今嘉荫),东到乌苏里江边的饶河、抚远,西到黑嫩平原的海伦、通北,覆盖近40个县,作战上千次,挫败了日伪军的重兵“讨伐”,指挥了宾州三岔河、五常五常堡、通北冰趟子等著名战役。
骁勇善战的赵尚志将军,凭借着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打得日军焦头烂额,惊呼“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日伪当局称他是“北满共匪王者”、“北满治安之癌”,毛泽东称他是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日军甚至悬赏一万元通缉赵尚志,不仅如此,日军还多次派遣特务混入到抗日队伍当中,企图暗杀赵尚志,但都没有得逞……
从赵尚志组织抗日武装部队那天起,就以武装力量直接反抗日本侵略者。赵志尚等人带领着这支队伍深入敌后,与敌人开展游击战,打下过交通枢纽,横扫过北大荒,成了敌人眼中最刺目的一颗钉子。可惜的是,在一次战斗中,队伍擅自缴了当地两个牧民的猎枪,激起数百名牧民的围攻。
赵志尚带领一部分队伍逃走时,又遇上日本关东军,最后这支无往不胜的抗日队伍,就这么被打散了。因为这件事,赵志尚还被开除了党籍。
1936年,赵尚志的党籍已经恢复,并担任东北抗联第三军的军长。在他的带领下,在半年里第三军就参加了上百场战役,歼敌一千余人。在战场之外,他开辟了十余个县作为根据地,在根据地里他不仅建军工厂、军医院和仓库,还建了一所政治学习。不仅保证了士兵和当地居民的生活,还为党发展了许多新生的抗战力量。
赵志尚的贡献,受到了东北军民的赞赏以及党的鼓励,但同时他也成了日军和日伪军的眼中钉。
1937年“冰趟子”战斗是赵尚志指挥抗联三军远征队进行的一次较大的漂亮战斗。
1937年3月初,为打破敌人的“讨伐”计划,赵尚志率领骑兵和第六师张光迪部共200余人,从汤原根据地出发西征,到达海伦与通北交界的山里,与活动在这里的五师蔡近葵部会合。
“冰趟子”是通北县城从西向东进入山沟里的必经之路。坡上的山路旁,有4座大木营,每个屋子能住一二百人,是来往山里的车马店。在木营附近,有常年流淌的山泉,冬天泉水从山上流下来,在山路北面形成一层层、一片片高低不平的冰甸子,当地人称之为“冰趟子”。
赵尚志决定在这里布置一个“口袋阵”,重创敌人,让日本鬼子再尝尝抗联战士的铁拳。3月7日傍晚,日军竹内部队守田大尉率日伪军800余人,沿山沟口向“冰趟子”木营攻击前进。
一群伪军首先被打退,接着约200名日军在机枪和炮火的掩护下,向木营凶猛地扑来。山路、冰层上布满了敌人。我军六挺机枪同时向敌人开火,子弹、手榴弹雨点般地飞向敌群。日本鬼子倒下一排,又一排冲了上来。受伤的日本兵也趴在冰面上继续射击。战斗异常激烈。随着敌人后援部队的不断到来,敌人更猛烈地发动了第二次、第三次进攻。沟里冰趟子上的敌人趴着不敢动,有的掉头就跑,日军指挥官狂舞战刀命令冲锋。
为了牵制敌人,减轻正面部队压力,赵尚志派多股小部队,从两侧密林和北部河沟中拦腰突袭敌人。敌人仗着人多势众,武器精良,集中攻打正面木营。20多名日军一度占领了左侧一个木营。赵尚志大声命令少年连,趁日军立足未稳,坚决夺回这个阵地。少年连两个班战士,在排长赵有财的带领下,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搏斗。左侧木营终于失而复得。
战斗一直打到晚上,气温迅速下降,枪支冻得打不响,士兵的手指冻得麻木不能弯曲扣扳机。战士们就轮流到木营屋内火炉旁烤手、烤枪,然后继续投入战斗。天慢慢地黑了下来,趴在冰雪中的日本兵冻得无力还击,加上冰上又滑,不敢前进,枪声渐渐稀落。此时,赵尚志估计敌人将要撤退,于是命令部队加强沟口堵击力量。果然不出所料,敌人停止攻击,开始撤退。我抗联战士在沟口处与敌人激战一小时,又杀伤了大批的日伪军。
“冰趟子”战斗是赵尚志指挥抗联三军远征队进行的一次较大的战斗。是抗联三军建军以来与日军作战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也是抗联斗争史上敌众我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这次战斗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我军抗战军民的士气。
的确,从某种程度来说,带领士兵们打仗、在根据地建造各种工程、在学校里给群众讲解共产思想的赵尚志,已经成为了当地军民的心灵支柱。在敌人看来,抓住并杀死赵志尚,不仅是除去一个敌人,更是摧毁了第三军的支柱。
于是,在1939年的时候,日伪军悬赏一万元,通缉赵志尚,但都没能得逞。后来在“冰趟子”战斗不久,赵尚志给苏联远东司令布柳赫尔下了一封信,请求苏联方面给予抗联军事援助。同年12月,苏联方面给东北抗联回信,要求派主要领导人前往苏联商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召开了一个会议,决定由赵尚志率领一小股部队赴苏会谈。
1942年,赵尚志和另外4位战友从苏联回国。在苏联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赵尚志,深刻认识到自己以前工作中出现的漏洞,并吸取以往的经验,决心与敌人再战一场。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还没回到战场上,就已经失去了战斗的机会。
原来,日军早就得到他回国的消息。为了消灭赵尚志,早在他回国前,就派了两个间谍打入赵尚志的队伍中,这两个人一个名叫张玉清,一个名叫刘德山。
1942年2月12日凌晨,被日本特务刘德山诱骗的赵尚志,在率部袭击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途中,被刘德山突然从背后开枪,子弹击中赵尚志腹部。虽腹部重伤,赵尚志仍忍着剧痛回手击毙了刘德山。随后,他带伤与前来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但因伤势过重,被敌人俘获。面对审讯,他宁死不屈,拒绝医治,痛斥敌人。在昏迷8小时后,赵尚志壮烈牺牲,年仅34岁。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谱写了抗日英雄的壮丽篇章……
赵尚志牺牲后,敌人还不肯放过他,他们将他人首分离,尸体上交,而头颅则被一个名叫炎虚的僧人偷偷埋藏在寺庙中,六十多年,不见天日……62年后,赵尚志将军的头颅,终于在长春的“般若寺”的围墙下找到。
赵尚志,中华民族不屈魂魄的伟大象征,像一座不朽丰碑,永远耸立在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伟大抗战历史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