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扬州又迎来了令世人艳羡的汹涌人潮。来的都是客,客至先下榻,散布在5.09平方公里明清古城内的“简淡”风格民宿,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群体的爱宠。

“简淡”是笔者冠上去的一个词,意思是简约、淡雅,它代表着近年扬州古城范围内新建民居的共性审美。口说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走进几家看看。

位于四望亭路螃蟹巷的“尔雅山房”,算是这类民居的先行者。它建于2017年,占地150平,原为一处工棚,主人依照时尚审美和现代生活的需要,对它进行了彻底改造。最大亮点是建筑布局和用材,三间朝南的房子留一间做卧室,另两间打通做客厅,并采用落地玻璃门窗,解决了老式民居空间窄、采光差的问题。色调与装饰也独具新意,房屋和院墙一改扬州传统住宅的青灰色调,而为大面积的白墙加黛色瓦片覆顶勾边;院子不铺青砖,只在草色间用不规则石块铺出一条小径;院内植物少而精,取其造型与姿态;屋内家具为线条简洁纯净的新中式。

尔雅山房(欢颜 摄)

完工后的房子以其罕见的明亮和轻盈,立刻成为老巷中最靓的“仔”,并迅速成为网红民宿。“扬州传统民居也可以这么舒适、这么清雅!”住过的人都这么说。“它胜在计白当黑,做减法。”建筑和装饰行家如是评价。

计白当黑,本是中国古典书画、篆刻艺术中的一个术语,最早出自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论述:“字面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它强调艺术创作中要注重虚实相生,将未着墨的空白部分当作实际笔画一样精心布局,从而达到以少胜多、引人遐想的美学效果。

引申到扬州古城改造,这一理论同样适用。历经700多载光阴流变,这座明清古城里的人口不断增多,房屋也随之不断稠密,不少巷子交汇个自行车都困难,大多数房子被“挤压”得逼仄而阴暗,加之建筑用材均为青砖,整个古城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使得原住年轻人纷纷“逃离”,外地游客也很少深度涉足。

谷里咖啡馆(网络图片)

正当人们为古城命运而担忧时,新世纪初,市政府将古城保护提上重要日程,系统编制规划,并相继启动双东、仁丰里、湾子街和南河下四个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和改造,2017年又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颁布施行《扬州古城保护条例》。恰在此时,“尔雅山房”向人们传递出古城改造的另一种可能,于是,许多人回转目光,或翻修祖上老宅,或购买别人旧居加以改造,用途也趋于多元,有的自住,有的做民宿,有的开起了文艺小店,但美学风格总体一致,即计白当黑的简淡。

位于肖家井15号的静竹民宿,原是占地50平的小三间两厢,天井仅5平。这样的“螺蛳壳”要变得舒而雅,删繁就简、多白少黑成了唯一方法。主人将朝南客厅后退1.2米,做成敞开式观景雨廊;院子东南角筑一道宽1.6米、最高处2.6米、还开一扇海棠花窗的白衣黛眉错落马头墙,地面是一片如水白砂,两竿绿竹、几块赭石是院内仅有深色。疏朗、通透,成为这个微院落的大亮点。

苏州博物馆(网络图片)

看到这里,或许会有人异议:普通小巷里的民居可以简淡,在盐商住宅聚集的“富人区”试试?您别说,还真有个例子。一路高墙大院的丁家湾东头,有一家名叫“谷里”的咖啡馆,矮矮的屋子,灰灰的瓦顶,白白的外墙,大大的玻璃窗,素素的遮阳篷,再加上两把朴朴的小木椅、几盆油油的小绿植。这份清雅,几乎让每个路过之人都爱得挪不开脚。

说它与身边的豪宅不搭吗?被人们晒在网上的照片,真实说明了它与环境的和谐之美。这种简约与厚重的融通,范本当数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建于2006年的苏州博物馆,紧邻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它从苏州古城基础色调中提炼出灰与白,用灰色线条将白色墙面以及墙角切划为一个个几何体,以极简手法呈现出苏而新的灵魂。园中山水造景也舍弃传统叠石,改用“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抽象手段,寥寥轮廓便勾勒出一幅意象深远的水墨群山图卷。

“广陵有盐”文旅空间(网络图片)

抓住本质,以最少笔墨表达最丰富意境,这是艺术的至高境界。在扬州古城改造中,除了众多个体的自觉实践,官方也在汲取并实施着这一理念。比如丁家湾与广陵路之间的“广陵有盐”文旅空间,就是将清代的四岸公所、贾氏庭园等文保建筑修旧如旧,并将废弃的广陵小学、东关招待所等建筑进行“简淡”化的清理和重构,两者之间过渡自然,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旧中有新、新中有根的文化氛围,不仅得到专家首肯,还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在此创业、消费、打卡。

是啊,靓起来的古城,谁能不爱,谁能不驻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