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渐盛,春和景明 。

我们一行五人,走访了丰县西北老区。

尤其是首羡镇,红色记忆痕迹比比皆是。这方湖西革命老区之一,诞生了丰县抗日民族政府,是中共丰县县委旧址所在地。放眼远望,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湖西大队活跃于此,彭明治、吴法宪、梁兴初、郭影秋等革命将领在此指挥若定,朱德、左权、刘少奇都曾驻足过。就是一个个最普通的村落,其蕴含的积淀,也厚重灿烂。李药铺是首羡镇的一个村庄,抗日战争期间,在此进行过地道战;这里不及河北冉庄地道战驰名,但是依然闪烁着抗日烽火的星辉。

微信图片_20250329225003.jpg

      于世伟弟驱车,带领我们赴渠集村。途径和集大集,熙熙攘攘,人烟闹市。我们虽遇堵车,鹅步鸭缓,但并不着急。经济需要快速发展,百姓生活却需要慢下来。工业是经济生活的命脉,离不开科技兴工,科技的发展,速度需要超越,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而百姓生活,需要稳步前进,任何不着实际的发展,都会滞后时代的进步。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需要大众安居乐业,安步当车,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丰县西北老区,在战争年代,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和努力,发展相对滞后,我们更需要给他们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渠集村,是世伟弟的老家。世伟弟钟情于传统文化建设,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富,深得大家的赞誉和支持,他贡献出祖宅,修筑了于氏清风堂祖祠,从无到有,筚路蓝缕,而今蔚然可观。据《古丰于氏族谱·渠集支谱》记载:河南郡、古丰于氏、清风堂、良祖后裔、渠集于氏应宾公支系,始祖讳良公,明洪武年间迁丰,福居许家庙,后移居于老家、于大桑树、于家河等村……九世祖应宾公自于家河迁出,入住渠集,至今近四百年了。家薮渊源,一目了然。国有基,家有源,乃社会人伦之幸也!

      较上次拜访,于氏清风堂祖祠更加典雅精致,不由令人肃然起敬。瞻仰完毕,随于氏族长耆老,去拜会族内九十多岁的老人。老人虽然卧床,但思路语言依然清晰畅达。她陈述道:渠集原来有寨,四角筑有炮楼,曾遭受土匪围攻。土匪头子叫嚣,寨破之时,必血洗之,大人孩娃,一个不留。于氏族人勇毅,不惧强敌,愤然还击,击毙土匪头目,众匪散去。微信图片_20250329224956.jpg

游览村庄,见一土墙瓦顶民居,甚为亲切。这一三开间堂屋,墙基是青砖垒起,上挑掺了麦草的粘土墙,封檐封壁,上覆黛色鱼鳞瓦片,木制方格窗户,是五六十年代的民居。我和季朗友先生为六十后,正出生成长在那个年代。后墙掏了一个三角状的空洞,是当时防治流行性脑炎开挖的通风口。

       一些老门旧户中,还有上了年纪的人居住,门口的杏花开得正艳,给古朴的村庄平添了活力和生机。秦峰先生去台湾岛收集文物,把民国时期的丰县县长黄体润的日记引进来。他说,许多从大陆去台湾的老人说,还想回到大陆去,就是老村老屋面目全非了,有再看一眼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心中就得到了安慰。

       接着,我们驱车去了首羡镇区,受到李玉振先生的盛情款待。李玉振先生是苏鲁豫皖交界处著名白鸡膏药的传承人,擅长接骨,名闻遐迩。在抗日战争年代,白鸡膏药为湖西老区的革命战士多次治疗接骨,至今驰名,许多在此战斗过老领导、老将军莅临此地,念念不忘。

微信图片_20250329224949.jpg

       在镇区一处坑塘边,大家询问了一块石碑的下落。石碑被一个附近村民挖出来,上面刻有“大朝国”的字样,估计非常珍贵,只是如今石碑失踪。通过交流询问,应该可以追踪回来。

       世伟弟驱车带着我们,来到赵庄镇于老家。于氏碑林蔚为大观,逐一察读,丰县于氏脉络更加分明。

       人生不过百年,但志典碑刻宗谱却可以流芳千古,代代传承。就像丰县西北老区,曾经的硝烟早已散尽消失,但红色记忆犹存。宗社家祠亦是如此,见证先贤祖辈的踪迹历史,会让我们珍惜当下,不忘前世。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