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西柏坡这个曾经的中共中央旧址,是我过几年都要去看看的必游景点之一。尤其当我买了人生的第一辆车,周末去西柏坡转转,更成为一件极为便捷有意义的事情。几十年间,我见证了石家庄市区通往西柏坡景区路况的变化,见证了景区的变化,见证了西柏坡景区的创新发展,看到它从传统的图片展慢慢变得内容丰富起来、展示手段生动起来,展示场景动感起来,尤其是2023年国庆期间,一组“00后游客穿军装重走赶考路”的短视频登上热搜,累计播放量突破2.3亿次的新闻更是让我感叹红色景区西柏坡正在通过科技创新走在时代前沿,不仅实现了景区的更新迭代,更通过丰富多彩、适合年轻人特点的宣传创新让西柏坡精神得到了新一代的传承。通过场景重构、数字赋能、教育延伸的创新,西柏坡景区成功将西柏坡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现代价值体系,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西柏坡站立在时代发展的潮头,正在成为更多人心中的打卡圣地。
西柏坡纪念馆基本陈列包括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陈列展览馆、廉政教育馆、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西柏坡丰碑林等五处,全部参观完大约需要3个小时左右。改革开放初期的西柏坡纪念馆,延续着革命纪念地传统的展陈模式。记得第一次走进西柏坡纪念馆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参观的重头戏是展览馆和中共中央旧址。展厅内文物按时间线排列,配以黑白照片和说明牌。这种“橱窗式”展示虽具史料价值,却难以建立情感连接。走马观花看一遍,并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我当时和家人一起,在展厅内随人流走了一遍,又去中共中央旧址看了看,就去柏坡湖边玩去了。当时的经典做法就是伟人像前拍拍照、纪念馆里走一遭,中央旧址冒个泡,柏坡湖边看水草。整个参观仅仅停留在“到此一游”的状态。
让人惊艳的变革发生在本世纪初,伴随着孩子的长大,带孩子到西柏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成为我重游西柏坡的主要目的。2001年景区启动了“旧址复原工程”,参观体验得到了很大提升。更多的高科技技术被应用在参观体验中,凝固的历史通过现代化手段不仅让人物、事件生动起来,甚至还可以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当年的经典场景,实现跨时空精神交流。这种技术赋能使参观体验产生质的飞跃。与历史隔阂很久的年轻人通过新科技应用,成为红色精神的当代转译者和传承者。
在我看来,西柏坡景区的科技创新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感悟与传承的结合,通过高科技技术把传统的红色教育与现代审美结合起来,只有观众想不到的,没有科技人员不创新的。在参观体验的创新应用中,西柏坡景区带给观众的是满满的真诚与震撼!老照片焕发出新的光影,老物件成为了身边的活道具,老故事演变为活生生的身边剧场,“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执政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务必”,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团结高效,加强党的集中统一”的西柏坡精神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渗透进更多年轻人的心中。
站在“历史镜像”对比展区,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与21世纪乡村振兴政策并置,让人直观感受到红色基因的时代演变:解放区土改使3000万农民获地,而新时代脱贫攻坚让9899万人摆脱贫困。这种直观地对比演示,跨越时空,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新时代带给人民的实惠红利。
红色精神传承的本质,是寻找历史逻辑与当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我看到这样的一组资料:西柏坡景区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游客行为,发现军工展区停留时长较短后,及时推出MR互动游戏使该区域人气提升122%。针对65岁以上游客智能设备使用率低的问题,保留人工讲解与数字服务,确保服务普惠性。这些做法,很好地兼顾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参观需求,当传统的人工讲解与现代AI技术结合,当年轻人在虚拟战场理解了群众路线的力量,当新一代参观者带着自己制作的“西柏坡精神手账”离开时,他们已经成为了精神火种的传递者。
西柏坡,这座用科技唤醒记忆的红色地标,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吸引着八方游客。红色景区承载着红色精神的传承重任,既安放着永不褪色的过往,也生长着无限可能的未来。相信西柏坡的未来,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会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而西柏坡精神,也将通过无数游客的朋友圈、短视频、AI影像,在数字原野和现实生活中绽放一片新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