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要记住一个地方有时很难。
  有些地方你可能去过,却行程匆匆,时间长了,你的记忆中只是去过。那里有什么风土人情,有什么历史掌故,有什么名人逸事,有什么名山大川,或许只是知之,而不知“所以”。
  不知“所以”就记不住。“所以”就是其中的文化。

  

 

        一    第一眼的“马武”

  飞机提前半个小时到达重庆的江北机场。这在我经历过的飞行旅程中还是第一次。
  我根本不把火车、飞机几点几分到达当回事,也不理解为什么经常晚点的火车飞机偏偏要报的那么精确,火车的晚点是经常事,飞机更是如此,有时让你在机舱里坐上小半天也是合理的“空中管制”原因。总之,航空的嘴大,说啥就是啥,人争也没用,只能听凭摆布。
  这次我们竟提前落地了——如果矫性,也可以起诉:我们买的是四个半小时的空中服务,你才服务了四个小时,赔钱!
  这个官司放在美国可能打赢,而放在中国却未必,可是如果真想一试,也许会很吸引眼球,其实航空公司都可以借此炒作——找些旅客起诉,然后大肆渲染一番,然后赔个三瓜俩枣,那你的航空公司就出名,营业额翻番……这就是市场策划,也是企业文化。
  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提前到了,去哪?
  半小时后,手机响起,原来是重庆方面机场接站的人打来的。
  我告诉他我的位置,6号出口,滚梯旁,大胖子,穿红色横道T恤。未等说完,就有一年轻人来到面前。他操着一口“巴渝式”普通话,自报姓陈,是本次活动负责接站的,他告诉我们,不好意思,还要等下一趟班机山东来的老师,我们可以在附近休息一下,去喝茶,或吃点东西。
  我问他,我们要去哪里?他说,这次活动安排在涪陵区的马武镇。距这里有100多公里。
  “马武镇?没有听说过,哪两个字?”
  “骏马的马,威武的武。”小陈解释得好,一个简单的形容让我好像看到一匹腾空而起的骏马。
  闲聊中,我得知这次活动是中国散文学会首次在一个叫镇的地方建立散文创作基地,当然此镇不同于彼镇。重庆是直辖市,下设的区是地市级,镇就相当于县。
  “为什么叫马武呢?”我问。
  “是因为有一位东汉时候的将军在那里驻守,百姓为了纪念他,所以取名马武。这些年我们镇上正在挖掘马武文化。”图片1_副本.png  “中国散文学会能够选中你们这个地方做创作基地不简单呀,看来你们的文化搞得不错呀!”
  “是呀,我们镇上的书记、镇长、人大主任都重视文化,他们都是文化人。”
  噢,明白了,这是一个文化的马武。
  作为从事过新闻工作的我,习惯于提前介入式的采访——不等摆桌铺凳,不等端水倒茶,只要见面采访就开始。于是,小陈这不经意的介绍,已经进入我的采访记录。
  第一印象:文化的马武。我来了!

  

 

        二   诗意的马武

  到达马武已经接近8点,参加活动的全体人员都在等我们。有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人民日报》的资深编委石英先生,还有来自天津、湖南、山东、四川、我们辽宁及重庆本地的散文组织负责人。大家欢聚一起,30多人一张大桌,当地的农家菜,自酿酒,其乐陶陶。
  中国散文学会的常务副秘书长张立华先生向我们介绍,这是一个叫从古到今的文化庄园,坐落在马武镇的方塘村。老板姓郭,是地道的当地农民。他用几年时间,以种植绿色蔬菜和花卉为主,形成了绿色产业,同时非常注重文化产业,附近有几个文化博物馆,饭后大家可以随便转转。
  天气酷热。如古人所说,“天地一大窑,”我们都在窑中炙烤着。
  对我这个在北方已经酷热难耐的的人讲,一离开空调环境立马一身汗水。可是出于对文化的好奇,我吃过晚饭还是去参观了那几个博物馆。
  未曾想,这小小的山村里,竟有这样的文化记录:一个马武将军文化展览馆,介绍了东汉名将马武曾经在这里屯军驻防,帮助百姓的历史掌故。据史料记载,马武(?----61年),字子张,东汉初年将领。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湖阳镇)人。马武少年时为避仇家,客居江夏。后入绿林军,为新市兵将领。更始二年(24年)归顺刘秀,随其南征北战、平定四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是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名第十五。刘秀称帝后,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图片2_副本.png
  当地的马武人以马武将军为骄傲,因为马武将军那种憎爱分明、体恤百姓的情怀,深为百姓拥护和怀念。我想当地政府能够积极支持修建马武将军纪念馆,也是更好地鞭策自己。
  一个是农耕文化博物馆,馆区面积不大,却堆放了许多旧时农具,我和同伴好多叫不上名字,但从那斑驳的外表,能够看出它们经历了多少风雨沧桑,那时都是我们祖先的珍宝,或许经过几代十几代的传承,现在他们有了值得荣耀的安身之处,能够向后人展示它们曾经的辉煌。  还有一个惊喜的是,这里居然还有一座散文陈列馆。这个馆区同样不大,但较之前面两个显得更为典雅,娴静,书架、书籍的摆放很有讲究,各类散文书籍也比较齐全,有7卷本的《中国现代散文选》、有现代文学以来的许多名家的著作,有些是很少见到的。我和同伴不由啧啧称道,在这个幽远僻静的丛山僻壤里能够与周作人、梁实秋、许地山、丁玲们邂逅,似有一种神游仙境的感觉。我不禁由衷地佩服起这个小镇,也佩服起这位农民企业家。  搞文化是需要投入的。而文化的投入又是“软”投入,它不比生产经营流通中的“硬”投入,它常常不能用投入产出比值来计算,有些投入就是“打水漂”,有些就是“打窝子”(北方钓鱼的一种方法,先将大量的鱼食散在固定的区域,吸引鱼儿至此觅食),可是文化真正做成了产业,形成的效益是长远的,回报也是可观的。我一直认为,文化资源是惟一能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越挖掘越丰厚,越开采越丰富。只是做文化产业,要有眼光,有胸怀,有耐心,当然也要有实力。
  当地朋友告诉我,马武镇是2008年调整行政区域时重新设置的,现在只有4万多人。可镇上却有散文学会,并且已经发展会员130多人,有6个镇级散文采风创作点,设立了从古到今散文创作奖,镇文联有自己创办的刊物《马武文艺》,已经出版6期,发行达3000多册!
  散文沙龙、阅读采风、征文比赛活动多样……正如《马武文艺》主编何龙飞先生所言:“有成功之什,无大话宏文,多敝帚自珍却风云万象,”“种瓜种豆种文字,尚须精耕细作,闯滩过峡奔大海,正扬帆起航。”
  图片3_副本.png出得门去,又是一阵热气扑面,我却不再觉得是那般烦燥,而是感觉到一阵悸动,我知道这是一种文学的鼓舞,先秦、唐宋、五四、当代,重庆、涪陵、马武,“从古到今”,多么诗意的名字,伴随着马武人诗意地生活!……在这第一个马武的晚上,我为涪陵而感动,为马武而感动!  

  

 

        三    文化的热浪

  从沈阳临出发时,友人知道我们要到重庆时,立即提醒:那里是火炉呀,三伏天去那里,疯了?
  是啊,明知火炉热,偏向火炉行。我们是为了文化而来,心里自豪着。
  我们刚刚到达就立即领略了近40度的高温。“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我想,无论是外地来的,还是久居此地的,当温度超出人体正常耐受极限时,都会感到一种热不可支。图片4_副本.png  此次活动是中国散文学会在马武镇创作基地的挂牌仪式,为了庆祝这个日子,镇里特意安排了《“中国梦·巴渝风”百姓大舞台走进马武》的文艺汇演,并和当地一年一度的采果节同时进行。次日上午10点,在对面的从古到今文化广场上,已经人山人海——这里的许多名称都是“从古到今”:我们住的地方叫“从古到今生态园”,附近在“从古到今花海”,对面是“从古到今文化广场”,从古到今,这是一个多么跨越名字,显示出主人对生活的憧憬和展望。
  令我吃惊的是,大热的天气,广场上竟然来了这么多人,他们是当地的百姓,他们像过年一样,三五成群,扯家带口,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笑容。政府安排在广场一侧开设了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那里摆放着当地出产粮食、水果,可以任意品尝,一位农民还专门印制了自己的广告《致梨果消费者》分发给大家,声称自己“决心打造本地区真正的绿色生态高端水果,绝不使用化肥、激素及高毒农药”。
  活动的内容是文艺演出,参加演出的都是本地的群众业余编排的节目。本来我对此类节目已经没有兴趣,何况在炎热的天气之下,可是看到那些身着盛装、态度认真的演员时,不禁为他们所感动了!他们图的什么?
  活动请来重庆电视台专题节目现场录制,开场是震撼人心的合唱《马武之歌》,一下子把人带到现场,让人无不为能够马武而自豪;紧接着是少年儿童的舞蹈表演《快乐莲萧打起来》,小演员们个个无比认真,每个动作,每个笑容都是那么训练有素,我在猜想这背后该是怎样的苦功呀!接下来的表演唱《喜乐老太秀幸福》、情景剧《邮政情怀系三农》、歌伴舞《江山》、小品《幸福水》、舞蹈《相伴一生》以及最后的坝坝舞(就是我们北方的“街舞”)个个都是那么精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特意在场子周围去转了一下,留意正面群众的反映,也留意演员下台后的表现,我发现,大家的喜庆和欢愉是发自内心和自觉的。天气炎热,演出辛苦,没有人说怨言,挑挑的,担担的,甚至是收拣破烂的,此时都在那里认真的观看演出,没有人嬉笑,没有人打闹,更没有人说出不三不四,他们都在享受着家乡的这一文化盛举。
  整场演出传递的是正能量,没有浑嗑儿,没有屌丝,同样引人入胜,同样博得掌声。观众们在40多度的高温下、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全场秩序井然,全场热浪起伏!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文化只有深入民众、赢得民心才是真正的文化。马武的文化热浪如此热烈,正是文化深入民众、深入人心的写照。
  图片5_副本.png桃李不用言,只此一个画面就让我为马武的文化所折服!
  而在活动的开幕式上,镇党委书记冯涛告诉我们,近年来,马武镇以文化软实力助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随着“古今花海”的顺利开园,马武的乡村旅游再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年上半年,全镇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全年将力争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力争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名镇。面对乡亲们,这个年轻的文化书记大声地宣称,我们要建设优美的马武,和谐的马武,幸福的马武!
  我听了很感动,这不是官话,是文化。没有文化底气,何能如此!

  

 

        四   马武文化的思考

  被称之中国联想之父的柳传志先生曾经说过,企业文化其实就是董事长的文化,老板的文化。由此推之,一个行政区域的文化发展也是当地领导班子、尤其是两个“一把手”的文化。辽宁曾经有一个县,新上任的县委书记倡导学国学,霎时间大街小巷都响起一片诵读国学经典之声,两年后书记调走,国学声销声匿迹;还有一个县,县委书记倡导辽文化,主持修建了北方的白鹤楼,调走后继任的书记继续做辽文化,现在又在搞辽文化节,热热闹闹,当地的辽文化借此而兴。
  想想马武的文化繁荣能有今天,固然有其历史积淀,有其民间蕴含,但能够如此兴盛并深入乡里,与当地的党政领导是分不开的。如前所说,镇上的书记、镇长都是文联的名誉主席,人大主任是文联主席兼作协主席,镇长熊国勇又是镇上的书法协会主席。我们的整个活动,书记镇长人大主任全程参加,在筹办这个活动时,他们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把来自各方的作家朋友、新闻媒体打点得乐乐呵呵,周到细致,情感交融,不是做作,更不是作秀,是发自内心对文人的尊重,对文化的依赖,这在我们北方是无法想像的。
  其实,尽管所有文化发展延续都要经过漫长的积淀,但是,每个文化的发展历程都有不同的节点,都有不同的高峰,都需要在不一定时候有人助推,于是形成标志性的符号。文化是人民创造的,而文人是人民的一分子,是杰出的代表。提到荆楚不能不想到屈原,提到齐鲁不能不想到孔孟,提到巴蜀不能不想到李白杜甫……
  年轻的马武镇,建镇不到10年,他们以马武将军文化为引领,挖掘马武文化,整塑马武形象,书记、镇长、人大主任高度重视,这与一些官场“从政不从文”的潜规则相反,所以使文化成了产业,所以有了从古到今的系列产业园区,所以有了百姓高高兴兴享受文化的场景。图片6_副本.png
  从介绍中得知,当地的经济指标连年攀升,百姓的幸福感逐年增强,全镇境内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社社通公路,大多数农户享受了"出门不湿脚"、"吃水不用担";还有许多农户家里建成了沼气池、用上了液化气,实现了"煮饭不烧柴",砖房率已达86%以上,彩电、洗衣机、冰箱等家电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辖区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实现无盲区,广播电视覆盖全镇……他们再也不是贫苦的山民,而是成为新农村的幸福百姓。是文化滋润了他们,是文化兴奋了他们,文化如一道浓彩涂抹了他们黝黑的面孔,让他们焕发出小康的光泽。
  告别马武是那天,我们先参观了武陵山大裂谷,经历了世界级的震撼;在涪陵街里吃了“尚山下香”鸳鸯火锅,享受了酒酣淋漓的刺激,可我还是对马武印象深刻。回来取行李时天色已晚,临登车前,我想再看一眼马武,却只看到了院子正中那棵高大的香樟树。  暮霭中,它茕茕孓立,傲视夜空,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我不想去探知它的由来,也不想追问主人为什么把它留在这里。我在猜想,它到底在仰望着什么,守候着什么,我们无法对话。这使我想起余秋雨先生形容的里程碑:没有理由和企图,孤独地标志在历史空旷处……这就是文化的宣言。
  一方水土之精粹,文以化之。我记住了马武。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