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十月二十七日(2024年11月29日),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抗日女英雄王脉凤烈士的故居,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杜安集村修缮落成,村民自发捐资立像缅怀英雄的新闻通过各种媒体争相报道,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样迅即飞越大江南北。不能忘记,更不敢忘却,女英雄王脉凤烈士的英勇故事再一次被世人争相传诵。 

 杜安集村,座落在东部通往台儿庄、峄城、枣庄、临沂,西经煤城贾汪,通往华东重镇徐州的206国道上,原来隶属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侯孟乡,后来区划调整,实行乡镇合并,侯孟乡撤销建制,杜安集村归属台儿庄区张山子镇管辖。 

关于杜安集村村名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一说唐朝时期始有杜姓村民立村于山沟中的平地处,取名杜琬村,后演变为杜安村。 

另一个版本的说法是,在唐朝末年,村中发生瘟疫,一位名叫杜婉的女子医治了百姓,百姓们为纪念她而命名为杜婉村,后演变为杜安村。 民国时期,杜安集为山东省峄县第六区辖地。1948年,始设杜安集,临街店铺林立,茶馆、酒肆、浴池、当铺、饭店,应有尽有,定期有庙会集市。1950年,杜安集的集市迁到侯孟村。杜安集村的商业日渐消沉,繁华不再。1951年,复建了新的杜安村小学。     

 著名的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抗战女英雄王脉凤烈士,就诞生在这个赫赫有名的杜安集村。 

 甲辰龙年十一月初一(公元2024年12月1日),在巾帼英雄王脉凤烈士故居修缮落成暨塑像揭幕的第三天,出于对英雄的礼敬,我怀着无比敬重的心情来到烈士的故居瞻仰。 

 顺着杜安集村小学东墙外的村级公路,一直往北,走到路的尽头,就能远远看到王脉凤烈士的故居修葺一新,石墙砌基,木檩房梁、红草覆顶,白灰压缝。

 尚未来到烈士故居,我看见故居右首一户村民的门前,一群老人正在午后的阳光中休憩,他们或依偎在墙根享受着冬日暖阳的温暖,或围在一张方桌前抹着扑克牌,此情此景,正是一副天下太平、现世安稳之状。见到我这个陌生人走近他们的视野,他们一边耍牌,一边打量着我这个村外来的生人,他们不知道我是谁,从哪里来的,来这里干什么?我想告诉他们,我是从百里外的徐州来这里,只为瞻仰王脉凤烈士故居,只为目睹烈士塑像的风采。老乡们没有问我,只是匆匆看了我一眼,各人依旧摸着各自的纸牌,尽情享受着冬日暖阳,享受着这人间的现实安稳。 

 修缮一新的烈士故居分外夺目,门前6束鲜花扎成的花篮一字摆放,黑丝带上的白字“王脉凤烈士永垂不朽”透着庄重安详,分别来自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研究会、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卧龙泉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杜安村小学全体师生、王脉凤烈士的外孙闫桂亮、王脉凤烈士的曾外孙闫峰等敬献的鲜花花篮,苏鲁两省多家团体单位及个人共同见证了故居落成典礼。 

 我脚步轻轻地走到烈士故居前,我黑色的皮鞋不敢用力敲击地面,高抬脚步,轻缓落下,我唯恐惊扰了烈士英灵的安宁。这里是烈士的出生地,这里是英雄的成长地。在这里女英雄被迫外嫁异乡为他人小妾,几年后,刚毅倔强的她逃回到了娘家,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洪流中,成为运河支队中为数不多的女战士之一。又是在这里,她接受了本村共产党员龚效鲁龚纲整父子先进思想的熏陶,光荣的走上革命道路;从这里走出来的她,在夜袭贾汪的战斗中建功巨伟,成为著名的巾帼英雄。于是,一个女英雄的故事在脑海中闪现出来,一个千秋烈士的光辉形象也在心中愈发高大起来。 

 王脉凤,原名王凤,1918年出生于山东峄县第六区杜安集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她家一贫如洗,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借居邻人房屋,靠父亲王增一靠做猪行生意养家糊口。 

 1935年,17岁的王脉风被迫卖给江苏省铜山县魏集村张姓地主为妾,从此便落人火坑。艰难的岁月,屈辱的生活,使她过早地品尝到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养成了她能吃苦耐劳,做事倔强,追求人身自由的性格。1939年,她不堪忍受欺压和凌辱,生性刚强的她毅然从张家逃出来,带着亲生的女儿,逃回娘家杜安集。 不久,峄滕铜邳边联办事处在唐庄村成立,苦大仇深的王脉凤,在本村爱国人士龚效鲁父子的教育启发下自愿加入了八路军抗日队伍,随之被安排到枣庄抱犊崮八路军基地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回到杜安集,尔后她受峄滕铜邳边联办事处主任胡大勋的派遣,进入贾汪日伪据点收集情报。在贾汪日军据点一名她本家侄子王庆珍的配合帮助下,进入贾汪日军据点成为一名洗衣工,以居民身份隐藏埋伏下来。为我军传递情报,进出贾汪,因斗争需要她常带烟土等物与敌伪之间巧妙周旋,多次获得贾汪日伪军扫荡我军重要情报,致使我军多次争取主动安全转移,多次战斗转败为胜。 她以机智、勇敢、沉着,面不改色地在敌人的鼻子底下送出军事情报。经常出入圩沟过城门岗哨,岗哨伪军都认识她,她因夫家姓张,人都称她“胖张嫂”。 

贾汪镇是徐州北边一个大煤矿,日军为了掠夺煤炭资源,派了一个中队另有百余人的伪矿警队驻守矿区,运河支队为了阻止日军“以战养战”永久占领中国的企图,决定袭击贾汪日军,并由第二大队执行。1940年8月,运河支队第二大队侦察参谋谢绍唐等人进入贾汪,为拟定夜袭贾汪做实地侦查,在王脉凤的帮助下把敌人的驻防情况摸的一清二楚,并布置内应外合方案。

 这天,骄阳似火,王脉凤于贾汪东市北门外水汪边洗衣服,运河支队队员王茂萱把3支短枪用布包好,裹在衣服里,佯装要洗衣服,交给了王脉凤,王脉凤会意地把它压在湿衣服下面,带回了在贾汪矿区的家。     

 运河支队战士王茂萱和侦察员王化芝、孙绵成三个人头戴席甲子(类似草帽的一种竹编工具),腰扎布带,大步走向南门,哨岗伪兵查了他们的“良民证”,又在全身上下搜寻一遍,这才放他们进去。潜入据点后他们隐蔽在王脉风的家里,等待执行任务。 

夜间,战士王茂萱、王化芝、孙绵成3人,换上了伪军的服装,腰插短枪,冒充查岗的伪军军官,接近南门岗哨,只见两名哨兵耷拉着脑袋.抱着枪睡着了。王茂萱轻手轻脚地走上前去,突然厉声呵道:“妈的,还在睡!”这声音如雷炸耳,没等哨兵醒来时,就缴了他们的枪。在反正的伪军杜玉才的协同下把南门打开了。这时贾汪镇南门外,埋伏在青纱帐里200多名游击队员一跃而起,进入了敌人的土围子。九中队进镇后,揣起机枪,投掷手榴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北门的伪军,堵击了官坊里的日本大本营。十一中队堵击了南门的逃军,午夜,摧毁了两座碉堡,俘虏了几十名伪军,汉奸队长李昌明仓皇逃跑。不到2个小时战斗顺利结束。

 夜袭贾汪战斗胜利结束,贾汪的日寇和汉奸的队伍遭受到沉重打击,丧心病狂地对居民住宅进行了全面大搜查。看到王脉凤家有运河支队战士戴的席甲子遗留在她家,被汉奸发现,便不由分说,一口咬定王脉凤私通八路,残暴的敌人对王脉凤施以种种酷刑,她一次次地昏死过去。然而她每次被冷水泼醒时,总是以怒目和蔑视回答敌人的淫威,始终咬紧牙关,不吐露半点真情。恼羞成怒的敌人见她毫不屈服,用铁丝扎进她的肩胛骨拴着,脚上带着镣铐,满大街游行,她每走一步都是扎心的疼痛,所经之地都留下了斑斑血迹。 日本鬼子无计可施,便决定将她在贾汪北干塘内活埋,刑场四周日军以骑兵包围警戒。王脉凤烈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高喊“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八路军万岁”,自己从容跳进坑内,用脚把土弄平整,并且面朝自己的家乡杜安集方向躺在坑内,用手绢遮住了自己的面部,英勇就义,时年22岁。牺牲时她的女儿才4岁,在刑场旁边围观的乡亲们无不淆然泪下。 

 在烈士故居前,一位约莫七十岁左右的老大娘见我到来,向我颔首致意,我向那位大娘打声招呼,并说明此行来意。我说烈士故居落成那天,我因事耽搁没能亲临现场参加典礼,非常遗憾。今天趁着有点空闲,前来探望烈士故居,算是弥补缺憾。大娘说,那天台儿庄区运河支队研究会的同志来了,贾汪区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的同志来了,省市区各级宣传媒体,烈士的后代,党史专家及运河支队抗战研究会的专家,杜安集小学校的老师学生来了,大家齐聚烈士故居广场,共同缅怀先烈,共同见证英雄故居修缮落成,一同领略英烈塑像的风采。

 当天台儿庄运河支队研究会的周顶全主任讲述了一遍王脉凤烈士的故事,还有一个女同志讲话也非常的精彩,我知道老人家口中所说的那位讲话有水平的女同志叫胡军英,来自徐州市卧龙泉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是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的党支部书记,她本人也是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的后人。我和那位胡书记是多年文坛故交,多年的文友经常见面,不仅会演讲,还文采飞扬,是徐州市作协会员,贾汪区作协秘书长。就在几天前,我和胡书记还一同出席参加在徐州市中汇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一场文学活动,我与胡军英书记兴致勃勃地共同合影,胡书记当时高兴地说,来来来,给我们两人合个影,我们是志同道合的文友,又是共同宣传八路军运河支队的队友。

 这时又走来一位大约六十岁左右的大姐,体态中等,言谈甚丰,于是我们的话题再次转到那位会讲话的女同志上,那位大姐说那位女同志可能是大学生,那讲话真是有感情,许多大人小孩都被感动得哭了,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告诉她们,那位会讲话的女同志是来自徐州贾汪卧龙泉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的胡馆长,她每天都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批又一批,亲自为观众讲解运河支队的抗战故事,徐州卧龙泉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每逢游客参观,她都会带领参观者来到女烈士王脉凤烈士的铜像前,为观众讲解女英雄王脉凤的英勇故事,每次讲着讲着,自己就禁不住失声哽咽流泪了,因为她自己深深地被英雄的故事感染,她能那么流利地即兴演讲,绝非偶然,那是她平时在卧龙泉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无数次成功演讲的积累。 

我打开当天的视频号,回放给她们看,胡馆长在她长达六分钟四十秒的即兴演讲中,深情饱满,慷慨激昂,许多人听得热泪盈眶。她在即兴演讲中说,今天阳光灿烂,冬日暖阳格外温暖,也弥足珍贵。这个暖阳照进了我们的心田,也温暖着这片大地,我多次来过杜安村,今天我的心情格外激动,因为几年前来时,这里曾是一片废墟,我也给村里王书记多次建议,要让这么一个无名的女英雄王脉凤的形象永远的流传下去,今天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女英雄的故居在这里已经修缮完成。杜安村诞生了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女英雄,有多少人知道,有多少人知晓,可能杜安村的百姓也未必全知。 

今天这个烈士故居的修缮落成,要让更多的百姓,要让更多的孩子走近女英雄的生平,了解女英雄的事迹。女英雄的生命定格在了22岁,但是她的事迹将永远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在苏鲁人民的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年,我们励志宣讲女英雄王脉凤的故事,要让这个默默无闻的女英雄走近千家万户的心中,也要让中国人民更多的来知晓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女烈士,面对日军的屠刀,22岁的女烈士勇敢地跳进了日军挖好的土坑中,怒视着日军说,我的头朝哪睡?把死看作睡,什么是大义凛然?什么是视死如归?这两句成语在女英雄王脉凤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精神内核就是匹夫有责,她作为一个柔弱的女性,面对日寇的侵略,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进了抗日战场,她深入虎穴,在贾汪城里,日军的碉堡炮楼林立,警戒队伍巡逻,她就战斗在敌人的虎穴之中,她就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多次为运河支队提供了珍贵的情报,为运河支队夜袭贾汪战斗取得胜利提供了最宝贵的信息。

我们取得了夜袭贾汪战斗的胜利,而女英雄却被抓捕了,面对日军的屠刀,面对日军的严刑拷打,她始终没有屈服,没有透露一个字的我军信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爱国情怀?她那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女英雄牺牲了,但她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有更多的同学们主动走近王脉凤烈士的事迹中,你们要利用好这个红色资源。 

近年来习主席一直强调,我们要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我们要把身边的红色故事传承好,宣讲好。她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女英雄,她的名字将和历史上众多的女英雄一样齐名,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个红色资源,同学们一定要接过这个红色基因的历史接力棒,讲好我们身边的英雄,讲好女英雄王脉凤的故事。 

 正是为了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弘扬英雄无畏牺牲的精神,杜安集村的村民们在烈士故居的遗址上,重建故居并设立王脉凤烈士的塑像。这座故居不仅是为了供后人瞻仰,更是为了让今天的我们永远记住那段用鲜血铸就的过往。 村民们说,王脉凤烈士一直是我们杜安集村的骄傲,现在一提起王脉凤烈士,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那年王脉凤被鬼子挖坑活埋,她的娘家嫂子曾到现场探望她,她对她的嫂子说,你们回去吧,不要哭,不要伤心。人终有一死,为了抗战的胜利,为了民族的胜利,死得其所。当时她高喊着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八路军万岁”,然后毅然跳进坑里。那年她才22岁啊。22岁,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还是一个幼稚的孩子,现代的孩子他们懂得什么呢?只会懂得打游戏!

我们村民忘不掉她,时时刻刻想念着她,她的英勇无畏的精神时时鼓励着我们。这个故居能建好,全是我们全村老少集资捐建的,你捐石头,我捐木料,他捐红茅草。东家捐出沙子,西家捐出白泥,南院捐出辅料,硬是一点一点拼凑建成。都是村民自发捐资捐助,没有大家的捐助这座烈士的故居建不起来。也有捐现金的,一百二百,三百五百的,也有几千的,都在那个宣传栏上用红纸张贴出来,下一步还将捐助单位及个人的捐助金额立碑勒石纪念。 

现在这座烈士故居,是石头墙和茅草屋,搁以前哪有这样的屋啊?王脉凤家里上无片瓦,连这样的石头屋茅草房也没有,其实她家住的就是薄帐子,也就是用高粱秸糊上糠泥支起来的一个小窝棚,要多简陋有多简陋,要多寒惨有多寒惨,那时候的王脉凤家里很穷很穷,穷到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但是烈士的故事很长很长,长到在历史的长河里永不泯灭。

 故居建好后,刻上一个木牌子,挂在屋檐下。上面写着“王脉凤故居”,后来有人提议说这个牌子写的这五个字不太好。王脉凤此人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历史功绩,最好在“故居”二字之前加上称谓“烈士”二字,于是后来重新刻字变成现在的“王脉凤烈士故居”字样。 进入故居,屋里家当极其简陋,一只小木桌,一口铁锅炤,一张木板床,一卷席子,墙上挂着镰刀、牛磐等简单的农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是这么一间简陋的小茅屋里,却诞生了一位永载史册的巾帼英雄。 

大运河水长又长,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抗日女英雄王脉凤烈士万古流芳,如今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她永远活在苏鲁人民的心中。烈士千古,脉凤留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