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城西郊的小团山上,曾经耸立着一尊雄伟壮丽的纪念塔,这就是著名的“滇西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

  走进塔园,“忠魂永奠”四个大字格外醒目。绕塔瞻仰,塔的顶端为三棱柱标,高约4米,气势峻拔;柱标上深深嵌刻着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的题词:“滇西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柱标之下,镶嵌着一轮中国国民党党徽。党徽下为塔身,由3块高1.7米、宽1米的青石碑对镶而成。正前方碑面上书“忠魂永奠”四个大字;两块侧碑和靠而书:缅战失利,日军疯狂向我滇西进攻,腾龙相继沦陷。我中央军二十余万,先后反攻松山,击败日军,收复腾龙失地。松山之战,我军前赴后继,近万人壮烈殉国。为悼念英灵,特建此塔,以奠忠魂。碑石之下留有:云贵监察使李根源、陆军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宋希濂、陆军第二预备师师长顾葆裕、陆军第二十八师师长刘伯龙、陆军第一九八师师长叶佩高等署名。

  这座塔,是国民党中央第二预备师于民国32年(1943年)盛夏在永平县修建的。据民国《永平县志稿》记载:“民国三十一年春,倭寇沿滇缅路攻陷腾冲、龙陵,我中央军第二预备师师长顾葆裕氏,奉命驰援,比赶渡潞江,腾城已沦陷数日。孤军游击,苦战经年,凡与敌军大小六十八战,歼敌五千有奇。明年夏,移师永平整训,特建‘滇西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以奠忠魂。”此项工程,仅用三个月竣工,建塔之费,多数由李根源先生资助,碑石则出自前保山团管区司令赵宝贤捐赠。塔碑题词,多由邑人李炽等手书,地方能工巧匠篆刻。至民国33年(1944年),中国军队渡潞反攻,第二预备师既协友军收复腾冲,师长顾葆裕奉命赴渝,途中经过永平,亲自瞻礼碑塔,下令重加修葺。始终主持修建者,为第二预备师副师长彭励聘任秘书、前暨南大学教授江竹人先生。

  这里,是滇西抗战烈士英魂的聚居地,更是烈士后人、战友祭奠的地方。每年逢年过节,抗战烈士的后人、战友、当地驻军(长期驻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团,直至1990年3月才全部撤离)、当地干部群众、过往旅客,无论路途远近,有组织或自发的前往塔园献花、默哀,或失声痛哭,或默默肃立。以中华民族最传统的方式,虔诚祭奠已逝的忠魂。

  一座塔,一段悲壮的历史,一个民族的记忆。

  1942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军攻陷缅甸后,立刻把战争魔抓伸进滇西,妄图沿滇缅路长驱直入,进而陷我全滇,威逼重庆。滇西地区,硝烟弥漫,辽阔国土,大片沦陷。滇缅公路被截,援华物资受阻,沦陷区的民众更是命如草芥。

  1944年5月,驻滇远征军在盟军和云南民众的支持下发起了反攻战,中国军人、滇西各族人民、爱国侨胞及盟国官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奋勇搏杀。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1945年1月底,中国军人用鲜血和生命重新打通了滇缅公路,收复了滇西国土,开通了国际大通道,取得了滇西抗战的全面胜利。滇西抗战创全歼日军之范例,开收复国土之先声,国人深受鼓舞,盟国为之振奋。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开了中国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使滇西地区成为全国最早收复失地的地区之一。

  犯我中华,虽悍必诛!中国军队全歼松山之敌,捍卫民族尊严的忠魂啊,在空气里弥漫着。

  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我方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且其中有不少人连姓名都不知道。回望抗战历史,在民族大义面前,无数没有留下名字的中国人,爆发出来的坚韧、勇猛与无私,为滇西抗战这段历史铺上了壮烈的底色。

  为国捐躯,魂兮归来!正是源于滇西抗战这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国民党中央第二预备师在永平县修建了“滇西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悼念英灵,以奠忠魂。

  如今,滇西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原址能觅,“忠魂永奠”碑也得到当地政府文物部门的妥善保管。

  时光流转,岁月更替。英勇的呐喊已经沉寂,壮烈的牺牲也已远去。“滇西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不只是形体上,更是在永平人民、云南人民甚或全国人民心灵中留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铭记历史,铭记先烈,滇西抗战烈士的忠魂在中华大地永垂不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