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进行到了卷十五。这一卷记录的是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发生的一些事件,主要是贾谊和晁错议论政事,是他们对汉文帝提出的一些执政建议。原文如下:

  夏,六月,梁怀王揖薨,无子。贾谊复上疏曰:“陛下即不定制,如今之势,不过一传、再传,诸侯犹且人恣而不制,豪植而大强,汉法不得行矣。陛下所以为籓扞及皇太子之所恃者,唯淮阳、代二国耳。代,北边匈奴,与强敌为邻,能自完则足矣;而淮阳之比大诸侯,廑如黑子之著面,适足以饵大国,而不足以有所禁御。方今制在陛下,制国而令子适足以为饵,岂可谓工哉!臣之愚计,愿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阳。梁起于新郪而北著之河,淮阳包陈而南揵之江,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梁足以扞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无山东之忧矣,此二世之利也。当今恬然,适遇诸侯之皆少;数岁之后,陛下且见之矣。夫秦日夜苦心劳力以除六国之祸;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高拱以成六国之祸,难以言智,苟身无事,畜乱,宿祝,孰视而不定;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将使不宁,不可谓仁。”帝于是从谊计,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得大县四十馀城。后岁馀,贾谊亦死,死时年三十三矣。徙城阳王喜为淮南王。

  匈奴寇狄道。

  时匈奴数为边患,太子家令颍川晁错上言兵事曰:“《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用兵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兵法:步兵、车骑、弓弩、长戟、矛鋋、剑楯之地,各有所宜;不得其宜者,或十不当一。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与金鼓之指相失,此不习勒卒之过也,百不当十。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此将不省兵之祸也,五不当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四者,兵之至要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一击十之术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太宗孝文皇帝前十一年,夏季,六月,梁怀王刘揖去世,他没有儿子。贾谊再次上疏说:“陛下如果不制定法令制度,按照现在的形势发展,不超过一代、两代,诸侯们就会肆意妄为而不受控制,他们的势力强大起来,朝廷的法令就无法推行了。陛下现在用来作为屏障以及皇太子所依靠的,只有淮阳国和代国罢了。代国,北面临近匈奴,与强敌相邻,能够自保也就足够了;而淮阳国与那些大的诸侯国相比,小得就像脸上的黑痣一样,仅仅能够作为大国的诱饵,却不足以起到抵御的作用。现在权力掌握在陛下手中,划分封国却让自己的儿子的封国仅仅成为诱饵,这难道能说是妥善的做法吗!我的愚笨的计策是,希望拿出淮南国的土地来增加淮阳国的地盘,并且为梁王立继承人,割取淮阳国北边的两三个城邑和东郡来增加梁国的地盘。如果不行的话,可以迁徙代王,让他把都城设在睢阳。梁国的边界从新郪开始,向北直到黄河;淮阳国包括陈县,向南直到长江。这样,那些有反叛之心的大诸侯就会胆战心惊而不敢谋划叛乱了。梁国足够抵御齐国、赵国,淮阳国足够遏制吴国、楚国,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最终没有崤山以东地区的忧患了,这是惠及两代人的利益。现在天下安然无事,只是因为恰好各诸侯都还年少;几年之后,陛下就会看到危机了。当年秦朝日夜苦心费力来消除六国的祸患;现在陛下能够控制天下,随心所欲,拱手安坐却造成了类似六国那样的祸患,这不能说是明智。如果只是自身无事,却积聚祸乱,留下隐患,眼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加以平定;一旦陛下去世,把政权传给年老的太后和幼弱的皇子,将会使国家不得安宁,这不能说是仁爱。”汉文帝于是听从了贾谊的计策,迁徙淮阳王刘武为梁王,梁国北以泰山为界,西到高阳,拥有大县四十多座。一年多以后,贾谊也去世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迁徙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

  匈奴侵犯狄道。

  当时匈奴屡次侵扰边境成为祸患,太子家令颍川人晁错进言有关军事的事情说:“《兵法》上说:‘有必定能取胜的将领,没有必定能取胜的民众。’由此看来,安定边境,建立功名,关键在于优秀的将领,不能不慎重选择。

  晁错接着说:我又听说,用兵作战面临短兵相接的紧急情况时,有三个关键因素:一是占据有利地形,二是士兵训练有素,三是武器装备精良。兵法上说:步兵、战车骑兵、弓弩、长戟、矛鋋、剑楯这些兵器的使用,在不同的地形各有其适宜之处;如果使用的地形不恰当,有时十个人也抵不上一个人。士兵没有经过选拔训练,士卒没有熟练掌握作战技能,日常起居不精心,行动时不能集中,追逐利益时跟不上,躲避灾祸时不能迅速完成,前面的士兵在攻击,后面的却散开了,与战鼓的指挥不相符合,这是没有训练好士兵的过错,一百个人也抵不上十个人。兵器不完好锋利,就跟空手一样;铠甲不坚固严密,就跟袒露着身体一样;弓弩射不到远处,就跟使用短兵器一样;射箭不能射中目标,就跟没有箭一样;射中了却不能穿透敌人的身体,就跟没有箭头一样;这是将领不检查兵器所带来的祸害,五个人也抵不上一个人。所以《兵法》上说:‘器械不锋利,就是把自己的士卒送给敌人;士卒不能使用,就是把自己的将领送给敌人;将领不懂军事,就是把自己的君主送给敌人;君主不慎重选择将领,就是把自己的国家送给敌人。’这四点,是军事上的关键所在。

  我又听说:小国和大国的形势不同,强国和弱国的态势不同,险要之地和平坦之地的防备措施也不同。降低身份去侍奉强国,这是小国的形势;联合小国来攻打大国,这是力量相当国家的形势;利用蛮夷去攻打蛮夷,这是中原王朝的形势。现在匈奴的地形和作战技艺与中原不同,上下山坡,出入溪涧,中原的马比不上他们;在险要狭窄的道路上,一边奔驰一边射箭,中原的骑兵比不上他们;经受风雨疲劳,忍受饥渴而不困乏,中原的人比不上他们;这是匈奴的长处。至于在平原、平坦的地方,使用轻便的战车和突击的骑兵,那么匈奴的军队就容易被扰乱;使用强劲的弓弩、长戟,射程远,能射到远处的敌人,那么匈奴的弓箭就无法抵御;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锋利的兵器,长短兵器相互配合,游动的弓弩手来回射击,队伍整齐地向前推进,那么匈奴的士兵就抵挡不住;由专门的武卒急速发射箭矢,箭都射向同一个目标,那么匈奴的皮甲和木盾牌就无法支撑;匈奴人下马在地面作战,剑戟相交,彼此靠近拼杀,那么匈奴人的脚步就不够灵活;这是中原的长处。由此看来,匈奴的长处有三个,中原的长处有五个。陛下又发动几十万的大军去征讨几万的匈奴,从兵力众寡的角度来看,这是以一敌十的策略。

  贾谊和晁错的论政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首先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贾谊看到了诸侯国潜在的威胁,建议汉文帝及时调整封国格局,以防止诸侯势力坐大而危及中央政权,这启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前瞻性,提前制定应对策略,不能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去解决。

  其次是合理规划,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调整封国的土地范围,使淮阳国和梁国的地理位置和实力更有利于抵御其他诸侯的反叛,体现了合理规划资源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团队、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合理分配资源,发挥各部分的最大效能。

  第三是知己知彼,发挥自身优势。晁错对匈奴和中原在地形、作战技艺等方面的优劣势进行了详细分析,明确了各自的长处和短处。这告诉我们在面对竞争或挑战时,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和对手的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寻找对手的弱点,才能制定出有效的策略。

  第四是重视人才,选贤任能。晁错强调了优秀将领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指出君主不慎重选择将领就如同把国家送给敌人。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军事、政治还是经济等领域,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〇二五年三月十九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