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同安的洪宝塔先生,是一个很偶尔的机会。2023年的九、十月份,从陕西的一家地市党报退休的我,来到美丽的厦门,如无特殊情况,打算长期在此居住。
厦门此前曾经来过,知道她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但是,这一次的到来,厦门的魅力,厦门的美丽依然深深地打动了我。在媒体工作的时候,我从事的是和文化,教育有关联的事,来到这个美丽的城市,我几乎是不愿意浪费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有很多可以约定的景点,很多的博物馆,包括古玩城,美术馆,我都一一踏访。厦门的交通真是太方便了,公交、地铁、BRT,只要你确定了目的地。
我一个人分段走完了三十多公里的全部步道,在观赏风景的同时总要情不自禁地赞叹;厦门的文化气息浓郁,美术馆,剧院经常有高水平的展览和演出;厦门的人热情好客,文明礼貌,走进任何一家门店,认识不认识的,主人总要热情地招呼你,来,喝杯茶!一下子就让人觉得心理距离拉近了。位于T3航站楼附近的海丝古玩城,我去过不下五六次,一个店一个店地看,欣赏那些精彩纷呈的藏品,感受那些令人心动的艺术,而且发现,厦门的收藏气氛非常浓郁,搞收藏的人非常多,几乎是各种各样叫人目不暇接的收藏,有收藏酒的,有收藏茶的,有收藏石雕的,有收藏木雕的,有收藏字画的,有收藏玉石的,有收藏民俗品的,有收藏红色文物的,还有收藏老爷车的,各种各样的收藏馆也数不胜数,而且,这些搞收藏的人,对他们所从事的行道,都有着很深的专业研究……一直感觉,越走越看,越是喜欢上了厦门,爱上了厦门这个温暖的城市。
一天,也是来自陕西,在这里的一所学校当校长的我的一个熟人电话问我,最近干什么?我说不停地看各种博物馆,收藏馆,美术馆,逛公园,看风景。他说,你喜欢看收藏馆?我给你推荐一个私人收藏馆一个,就在同安他所在的华兴学校附近,他说:你看了绝对震惊!
于是,电话的第二天,他就带着我去了那个私人收藏馆,收藏馆的主人,就是洪宝塔先生。那个收藏馆位于同安凤南洪宝塔的私人厂区内,一座二层楼,大概有数百平方米,里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他的个人收藏,有木雕,有石雕,有昔日的很多生活用品,马灯,老的电视剧,收录机,缝纫机,有过去年代的照片,有电影放映机,有战争年代的报话机,有针式播放机,有各种票证,有结婚证,离婚证,再婚正,甚至还有解放前的妓女证,有毕业证,军人立功证,获奖证,有粮票,布票,各种钱币……可以说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叫人目不暇接。禁不住由衷赞叹,而且,二层楼的外面墙下,还放着很多的石雕石刻藏品,仅是大大小小各种各样昔日用来做度量衡的石质秤砣,就有很多。
我一边看,一边情不自禁地赞叹;一个人,收藏了这么多的老物件,需要花费多少时间?需要花费多少精力?需要花费多少金钱?在人们越来越活的日益物质化。日益金钱化,日益世俗化的今天,这需要怎样的情怀,怎样源自骨子里的热爱?怎样的一种毅力与坚持,才可以做到这样?
随后的聊天,就变得热情而且投机,我们彷佛一见如故,似乎有很多的话,有很多共鸣的地方,有很多相似的认知,有很多一致的做人做事的原则。话越说越多,越聊越投机,他很热情地邀我晚上一起吃饭。可惜我约了观看当天晚上嘉庚剧院的钢琴演出,需要立即赶往嘉庚剧院,所以,只得告别。临走,洪宝塔先生热情地拿出了一大盒桂圆干,无论如何要我带上,任我怎么推辞都不行。
人和人,有时候可能就是这样,有些人,你也许认识了一辈子,但是,未必真正的了解,也未必能走入对方的心里去;而有些人,一件事,几句话,你就觉得一见如故,仿佛已经是很多年的朋友,彼此无需再多的介绍,却已经有很多心灵相通之处。异性青年男女之间,把这个叫做“一见钟情”,同性之间,把这个叫做“一见如故”。
我觉得我们之间,就是那种“一见如故”的感觉。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洪宝塔先生就对我说,区委宣传部在同安老县衙旧址内,把原来政府办公楼的一层给了他,要他布置一个红色文化收藏的展览馆,后面的闽台民俗馆他已经布置起来了,红色馆他想让我有时间的时候,给他帮忙,我当时就爽快的答应了。这是我喜欢的事,也是我愿意的事。
接下来,他就紧锣密鼓地对那里进行装修。我发现洪宝塔先生是一个对事情很认真的人,不做则已,做就一定要做到他认为的最好。只记得在装修红色馆的时候,展柜都已经做好了,结果发现不合适,于是拆掉,重新规划,重新装修,仅此一项,大概就又要花费不少钱,但他就是这样的人。
作为个人的红色收藏,当然不可能像国家博物馆那样成系列,也不可能很完整。因为国家可以动用行政力量全国征集,而个人只能是根据遇到的情况随机收藏。所以,洪宝塔的红色收藏就个人收藏来说,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及建国以后新中国的历史,他都有非常丰富的红色藏品,红军初期,中央苏区的通行证,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的臂章,各个时期的军服,军帽,战争年代的望远镜,旗帜,地图,开国领袖各个时期的照片,建国后评出的十大元帅,十大将军,所有大将,中将,少将的全部照片(报纸刊登),一些特殊历史时期的报纸,他都有完整的收藏。
各个时期的钱币,票证,证书……但凡是他觉得那些东西承载着一个阶段历史文化元素的老物件,他都毫不犹豫地收藏下来。有些东西的收藏,充满曲折故事,每一件藏品,都倾注了他的心血。比如馆里有一台中国最早的电视机,外壳是木质的,手工做成,里面的电子元器件,也是那种很粗糙,很笨重的,那件老牌的北京牌电视机,就是他多次往返北京,硬是从一位藏家手里化巨资收到的。所以这样做,他觉得,这台电视机记录着中国电视机事业的最初信息,因为他是中国最早的那一批电视机里的一台,而当时,整个北京,电视机只有十几台,因为这台电视机可以见证中国电视机最初发展起步的很多信息,所以,他千方百计也要拿到。还有一台厦门缝纫机机械厂生产的缝纫机,架子和踏板都是木头的,从中可以见出中国工业制造当时的原始,简陋和艰难,比照中国现在工业制造世界第一,我们会由衷的感叹我们国家在这几十年来的飞速进步与发展,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
已经六十五岁的洪宝塔小时候吃过苦,十四岁,他就在部队里做木工活,由于为人实在,吃苦耐劳,虽然他不是部队正式的军人编制,但是却和部队很多战士,领导关系处的非常好,亲如兄弟,离开部队很多年以后,他还经常和那些战友联系,而那些战友也把他当成真正的战友。后来,他做过木工,同安区所有学校的课桌板凳,都是他做的;他当过村长,当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改革开放后,经济大潮涌动,他也成了一个弄潮儿,就是在那个过程中,他不止一次发现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很多的东西也在快速消失,而那些消失的东西,又承载着我们一代人或者几代人强烈的历史记忆。面对那些快速消失的东西,各种老物件,他想,这些东西如果不及时地保护下来,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那段历史,就会少很多物证,而历史不能只在文字中寻找,历史更应该在实实在在的各种各样的实物中得到印证。所以,洪宝塔先生的收藏,一开始就很明确,他并不在乎那些老物件的历史是否很久远,也不在乎他们是不是文物,在乎的只是那些老物件是不是能够反映出我们曾经经历的生活的那个阶段,在乎的是只要一看到那些老物件,就会自然把人的思绪拉回到历史当中去,让人们从而真切的感受到,我们是从怎样的一个过去走过来的,从而唤醒人们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珍惜和热爱。所以,他跑厦门,去泉州,去漳州,去山东,去北京,去天南海北,只要有他愿意收藏的老物件,他总要千方百计地收到,他整天开着车,行走在各种古玩城中,和各种各样的藏家打交道,从中寻找和自己的需要相吻合的藏品。他的收藏,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存留历史,让后人对我们的历史有一个更加直接生动的感受,所以,洪宝塔先生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在用情怀做事。他的收藏不像别的人,他几乎是只收藏,从不出手,这也是他的藏品在厦门乃至福建,都算是比较丰富的一个原因。也是他在福建收藏界,比较知名的一个原因。
据了解,洪宝塔先生收藏三十年来,先后花去五六百万,收藏的各种藏品,有上万件。
洪宝塔为人很豪爽,很大气,很重感情,很讲义气,这也是他在收藏界人缘比较好的一个原因。他的重感情是出了名的。十多年前,他离开部队已经很多年了,有一次从战友处得知一个老首长在北京,结果第二天,他就赶往北京看望老首长。当时老首长的夫人感动得流泪。随后,2016年八一建军节,他邀请全国各地的几十名战友,聚集到他家,花费近十万元,搞了一次非常隆重的战友聚会,2018年八一建军节,在江西婺源举办的第二届战友会,他又花费三万多,给每个与会的战友,每人做了一个非常精致的铜质战友留念牌。这些都令战友非常感动,至今念念不忘。
同安有个孔庙,孔庙年年都举办祭祀活动,作为这个重大的文化祭祀活动,作为在当地有影响的人士,洪宝塔曾经受邀参加过两届祭祀孔庙的文化活动,这是一种荣誉,也是社会对他的一种文化认可。
盛世收藏,收藏的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文化,每每仔细地观看那些精美的藏品,看着那些虽然陈旧,虽然距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却有着强烈的时代印痕的老物件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总是泛起波澜,我们的记忆总是被拉回到过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回望来路,不忘初心,也才能够走得更远,走得更加有劲,而回望来路最好的去处就是博物馆,展览馆,这也是全国各地,各种博物馆,特别是红色博物馆越来越受人青睐的根本原因,参观者从那里,会不知不觉地重温了我们的历史,重新体验到我们一路走来的不容易,从而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光荣,并进而对我们的国家充满信心,对我们的文化充满自豪,这也可能是所有的博物馆,展示馆的意义所在。
洪宝塔先生的闽南民俗文化展示馆,同样收藏了非常丰富的闽南民俗文化,这些民俗老物件,都在说明着同安,厦门和台湾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也在说明着台湾和大陆特别是厦门自古就是一家的历史事实,文化相通,根脉相同,习俗一致,也印证着台湾是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那些台独分子跳得再欢,也抹杀不了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洪宝塔先生丰富的闽台民俗文化个人收藏,也就有了特别重大的意义。
位于同安老县衙旧址的闽台民俗文化展示馆,(包括红色馆),开馆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不完全统计,有上万名游客先后参观过展示馆,游客们在这里感受红色历史的艰难与辉煌,体验民俗文化的博大与精彩。不少学校,养老机构,组织学生,老人前来参观。他们都感触很深,觉得在同安老县衙这个古色古香的地方,在朱熹首仕的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如今有了洪宝塔的这个民俗文化展示馆,真是意义非凡。
现在,上至中央电视台,下至福建,厦门,同安的各个媒体,都对闽台民俗馆,对洪宝塔的个人收藏,进行过多次报道,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各种文化旅游的不断兴起,相信洪宝塔的这些收藏会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那些老物件也会彰显出越来越大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