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的工作报告中,公布了邯郸三名初中生谋杀同学埋尸案结果,主犯被依法顶格判处无期徒刑。这让“邯郸埋尸案”及未成年人犯罪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该案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已突破公众心理防线!面对如此毛骨悚然、骇人听闻之事,人们义愤、惊悚,不敢或不愿相信竟会有这样的惨剧发生。这等视他人如草芥,拿生命当儿戏之小孽障,岂能容之!如此毫无人性,手狠心毒之小魔头,留他作甚!案发后,网上一片喊“杀”之声!但这几乎一面倒的民意没有实现。判处“无期徒刑”,符合法律规定和专家预测的结果。因为理性的法律说:“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自古“杀人偿命”,难道三“恶少”就不怕被法律制裁吗?俗话说“恶有恶报”,难道他们就不怕遭天谴报应吗?这句话问得好!他们当然不怕,非但不怕,也许他们事后还正因此而自鸣得意!——怎么样?你们都不敢,我就敢! 

  “不怕死”有时候容易与勇敢混淆。与邯郸相邻的齐国有这样一个“割肉相啖”的典故:“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途,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后人评价:“勇若此,不若无勇!”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邯郸自古有“燕赵之都”之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燕"。他们都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不怕死! 所谓“轻生死、重然诺”!

  邯郸三恶少与“齐之二勇者”别无二致,都是把杀人和被人杀,吃人和被人吃之野蛮残忍行为当成了“勇敢”。混淆了忘命之徒与舍身义士的区别,少年的暴戾恣睢碰上武侠的快意恩仇,一点就着,于是走火入魔,做出如此毫无人性,丧心病狂之祸害!

  人们不禁要问:这种毫无人性的“小魔头”是如何来到人间的?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问题人们争论了几千年没有结果,但可以肯定,再是怎样的邪恶种子,一出娘胎肯定不可能有这样的残忍!从叛逆到从霸凌,从霸凌到施暴,从施暴到杀人,决非一日之“功”,从人“练”到魔也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家庭、学校、社会,是青少年教育的“三驾马车”,十多年,他们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道道关口,众多把关人难道就一点没有察觉?如果不是,那问题又究竟是出在哪个环节,为什么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以至于发展到今天这样不可收拾的地步!

  三个少年指认埋尸现场时,铁锹翻出的不仅是沾满泪水的校服,还有整个时代丢落的文明碎片。法医从死者指缝间提取的泥土,经检测含有某款热门游戏同款血渍特效的化学残留——这荒诞的细节,像一记重锤敲碎了成人世界的傲慢。当我们还在争论刑事责任年龄该下调几岁时,暴力早已绕过法律条文,顺着网线爬进了少年的梦境。

  三名初中生将同学虐杀埋尸的惨案,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时代褶皱里暗藏的病灶。当警方从手机里调取出176段暴力游戏视频时,闪烁的屏幕倒映出整个社会的焦虑——那些本该握着笔杆的手指,何时沾染了血腥?数字是冰冷的,但数字背后的隐喻却灼人。司法部2024年发布的蓝皮书显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率正以每年1.2%的幅度攀升,就像失控的电梯不断突破心理防线。

  更令人心惊的是,某中部省份的调研揭示,涉案少年中68%的卧室墙上贴着暴力动漫海报,32%的社交账号关注着"黑化""复仇"主题博主。当我们凝视深渊,深渊也在通过算法喂养的科技赋予的"自由",正在异化成困住少年的茧房。短视频、游戏特效渲染的血浆、深夜直播间里的戾气,与少年们对视。

  凌晨两点的城中村,廉价出租屋的窗帘缝隙透出蓝光,那是少年们在暴力游戏里练习"连招必杀技"。2024年青少年网络行为白皮书显示,15-17岁群体日均接触暴力信息达147条,相当于每6分钟就被匕首图案刺中一次视网膜。

  更隐秘的腐蚀发生在语音社交平台,"带血"的暗语在00后社群疯狂繁殖:"开盒"指人肉搜索,"修马蹄"是群体霸凌,"喝奶茶"竟成了约架代称。北京某中学教师没收的纸条上,学生用工整楷书写着:“今天我要当丧尸,见人就咬。”

  家庭教育失格的裂痕,在城乡结合部的出租屋里清晰可见。国家卫健委最新报告中的个案令人窒息:一名参与校园霸凌的14岁少年,父亲是货运司机全年在途,母亲沉迷直播打赏,他的晚餐常年是便利店过期的饭团。留守儿童902万的庞大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深夜蜷缩在铁架床上的孤影,他们的成长轨迹如同断线的风筝,飘向灰色地带。这与邯郸三恶少的家庭环境何其相似!浙江某工读学校的心理教师曾在日记里写道:"这些孩子的眼睛里,一半是未被驯服的野性,一半是求而不得的温情。 ”

  科技文明的光晕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2024年青少年网络行为白皮书披露,平均每3个中学生就有1人加入过网络暴力群组,他们在虚拟空间练习辱骂、策划攻击,将恶意像病毒般复制传播。北京某重点中学的心理咨询室记录显示,过去半年因模仿网络暴力行为产生心理障碍的学生激增40%。这让我想起东京涉谷街头的场景:少年们戴着降噪耳机低头疾走,可他们隔绝了现实世界的车鸣,却放任手机里的电子恶魔在耳膜上跳舞。

  站在时代的路口,我们需要的不是愤怒地谴责,而是冷静低缝合。发生的已经发生了,再怎样严惩罪犯也只能解活人的气,纵然千刀万剐也不能让死者复生。重要的是如何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据说已有不少家长未雨绸缪,为应付校园霸凌,训练自家孩子练功习武,以防不测。如果是有备无患,不无必要,如果是以暴治暴,用拳头对付拳头,则是有害无益,重要的还是要从根本上消除产生暴力的源头! 

  值得欣喜的是,国家和社会已经对预防、挽救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引起重视。修订相关法律,启动专项行动全网下架4.2万条暴力短视频。当法院把《家庭教育促进法》印成连环画,当网红主播集体签署"反暴力直播公约",我们看见文明在与野蛮的拉锯战中悄然推进。就像考古学家修复青铜器那般,整个社会正在用教育、科技、制度的软布,耐心擦拭少年们蒙尘的心灵。

  城市的霓虹终将吞没黄昏,但总有人固执地点亮星火。法院打印的《家庭教育令》。被社区工作者折成纸飞机滑进问题家庭的窗台。上海某社区的专业社工带着《未成年人保护法》漫画手册走街串巷,将法律条文化作邻家哥哥的絮语;最动人的改变发生在深夜的便利店,有店主开始制作"暗号饭团",若少年连续三天购买相同口味,收银台便自动触发社区关爱预警——这充满烟火气的守望,比任何监控探头都更具温度。

  杭州某科技公司开发的VR矫治系统,让施暴者以受害者视角重温伤痛瞬间,系统记录显示86%的体验者出现持续生理性流泪。心理援助志愿者蹲在台阶上,陪一个曾持刀伤人的少年组装机器人。"齿轮卡住时不能硬砸",少年突然喃喃自语,"要给每个零件留0.01毫米的温柔空隙。"这句话或许正是破解困局的密码:对待那些濒临暴走的青春,社会既要有精密如机械的法律框架,更需保留人性化调试的弹性空间。

  司法部的试点数据显示,参与社区矫治计划的未成年人再犯率下降了53%,这证明救赎永远比惩罚更有力量。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她们手持的不是利剑而是缎带——或许对待迷途的少年,社会该有这样的智慧:用制度的经纬兜住下坠的灵魂,用文明的温度融化暴力的坚冰!国家、社会、家庭应该共同编织这样一张温柔的网!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曾经对发生在北京少年杀人碎尸案,以及马加爵、药家鑫等大量青少年杀人案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罪犯的心理“成长”过程作出了这样的总结:“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这位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分会副会长的见解让人振聋发聩:“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他们所有的问题都是身边成年人造成的。” 

  “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高尔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