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都,银河悦读文友一行人在探访红军长征出发地、了解那段红色历史的同时,还踏访了一处古迹,观赏了一处花园美景。古迹是罗田岩与罗田岩古寺,花园是兰花小镇的博兰园。


  踏访“罗田岩”

  罗田岩,又名善山,在于都县贡江镇楂林村,北距县城2.5公里,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风景名胜地。罗田岩不仅是赣南著名的佛教圣地,更是中国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讲学之地,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

  罗田岩的开发始于南北朝时期,至宋代时已闻名遐迩。据清同治《赣州府志》记载,罗田岩在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至陈文帝天嘉六年(565年)间,已有僧人在此结庐修行。宋代时,罗田岩创建了“华岩禅院”,后更名为华严寺,成为当时重要佛教圣地。罗田岩古寺位于罗田岩山腰,坐南朝北,寺阁傍岩而设,以洞为室。寺内供奉释迦牟尼、诸佛及菩萨圣像,穹顶崖壁上有一阳刻石匾“居然仙境”,相传为朱熹手笔。古寺左侧为观音阁,右侧为玄帝殿,内有十一尊摩崖佛像,栩栩如生。

  罗田岩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因其佛教文化,还因其众多名人摩崖石刻。在方圆2.5公里的悬崖峭壁上,分布着近70品历代名人题刻和11尊浮雕像。这些题刻字体多样,包括篆书、草书、行书等,其中不乏岳飞的“天子万年”、朱熹的“居然仙境”、王阳明的“观善岩”等。罗田岩的摩崖石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例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于都鏖战大捷后,曾登游罗田岩,并题诗一首,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忧愤。

  罗田岩还有许多动人传说,最著名的是“米岩”故事。相传,岩内每日流米,仅够游客和僧侣食用,不多不少。后来,一位和尚贪心,将洞口凿大,结果流了三天三夜的糠皮后,再也不出米了。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知足,不贪心。

  当天,站在罗田岩摩崖石刻前,看着那些不同字体、大小不一的刻字,真是叹为观止,又心生敬畏,感觉历史在这里延续,并凝固在了岩石上。我在网上搜索,找到了一些关于罗田岩摩崖石刻背后的故事。

  周敦颐与《爱莲说》。北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时任虔州通判的周敦颐,与同僚钱拓、于都知县沈希颜和于都处士王鸿同游罗田岩。周敦颐在此赋七绝《游罗田岩》一首,开创了罗田岩摩崖石刻的先河。同年五月,周敦颐作《爱莲说》,并由沈希颜书、钱拓上石,刻于罗田岩的濂溪阁。《爱莲说》由此在罗田岩首发,成为千古名篇。

  岳飞的“天子万年”。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奉旨来于都“征剿”农民起义军。征剿期间,岳飞曾游罗田岩,并赋诗《罗田岩访黄龙禅师旧迹留题》。作罢诗,岳飞还在罗田岩亲笔大书“天子万年”四个大字。后来,明代名士罗洪先将这首诗和题字镌刻在了摩崖上。

  岳飞在于都“征剿”农民起义军的故事流传甚广。《雩都县志》记载:黄龙师,宋时结刹于罗田岩,栽田博饭,戒律清严,每午夜坐蒲团,声磬讽佛,至晓方辍。岩固多虎,师至,虎遂伏,魈魅俱慑。岳武穆破固石洞,班师至岩,访师旧迹,作诗镌于悬崖石壁。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吉州(今江西吉安)彭友聚众起义,据守于都银坑固石洞,屯兵数万,与官府对抗。武安军承宣使岳飞奉旨征讨。岳飞率数十万军士到达于都,驻扎城外,一面休整队伍,一面派出探马。这天,他到离城五里的罗田岩拜访华岩禅院住持黄龙禅师,预卜这次出兵凶吉。黄龙禅师心想,农民起义军遇到这位常胜将军必败无疑,不觉动了恻隐之心,就婉转地说:“贫僧夜观天象,檀越此次出师,未必稳操胜券,万一有个闪失,岂不有碍英名?倒不如就此班师,以免生灵涂炭,诚功德无量也。”岳飞听了,暗自不悦。心想:我岳家军所向披靡,攻无不克,人称常胜将军,此次出兵何至不利?于是默然告辞。

  回到驻地,恰好探马来报,彭友所部据守在银坑固石洞。岳飞领兵到银坑,在比邙山上安营扎寨,然后攻打固石洞。固石洞的周边都是悬崖陡壁,山下河水环绕,洞口小,洞内阔达,可纳数千人,只有一小径可入,易守难攻,十分险要。彭友闻讯,亲自率兵出阵迎战,跃马驰骋,异常骁勇。岳家军屡战不能获胜。岳飞忧心如焚,不由暗自思忖:出师不利,黄龙禅师的话果然灵验啊!他左思右想,不得要领。后来,当地有个叫陈瑀的,向他献计。岳飞依计而行。次日黎明时分,手持弓箭的骑兵团团包围山寨,然后由陈瑀带领敢死队抄近路直插山洞。农民军还在睡梦中,就稀里糊涂地做了俘虏。

  班师之前,岳飞又到罗田岩拜访黄龙禅师。不料,高僧闻知岳飞又来禅院,不愿再见面,叮嘱僧徒说:“岳飞将军来了,你等就说为师不在家。”说罢,脱下黄色袈裟,覆盖着打坐的蒲团,仓促避走。岳飞到达罗田岩后,远远地看见寺内像是有一头斑斓大虎,蹲在佛前。岳飞向众僧徒探询,都说禅师不在家,也不知道啥时回来。岳飞访黄龙禅师未果,临风而立,怅然万分。于是,他提笔写了一首七绝《罗田岩访黄龙旧迹留题》:手持竹杖访黄龙,旧穴只遗虎子踪。深锁白云无觅处,满山松竹撼西风。当年,华岩禅院的僧人,不知是黄龙禅师授意,还是自作主张,当岳飞就要下山之际,僧人恭请留下墨宝。岳飞略一沉吟,便提起如椽之笔,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笔势雄浑的四个楷书大字“天子万年”。清代,邑人宋启忟有《游罗田岩次岳武穆韵》诗云:当年神技欲屠龙,雩水曾留战血踪。我向夕阳烟外望,犹余古柏见英风。

  另外还有关于文天祥、朱熹、王阳明的故事。文天祥的《集句大书罗田岩石壁》。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率军抗元至于都。在戎马倥偬之际,他游罗田岩,并大书集句,刻于罗田岩石壁上。题刻文曰:“岂弟君子,民之父母。靖共尔位,正直是与。无贰无虞,上帝临女。”这段题刻表达了文天祥爱国爱民、忠贞不渝的坚强意志。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曾游历罗田岩,并题刻“居然仙境”四个大字。这四个字不仅赞美了罗田岩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了朱熹对罗田岩的深厚情感。明代著名理学家王阳明曾游罗田岩,并题刻“观善岩”三个大字。王阳明的题刻不仅体现了他对罗田岩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对理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其他名人题刻,还有明代王洪先、黄宏纲、何廷仁、清代李元鼎、八大山人等。这些题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见证了罗田岩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观赏“博兰园”

  于都的兰花小镇位于于都县腹地,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四季分明,为兰花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小镇周边环绕着连绵起伏的青山,清澈的溪流穿镇而过,滋养着这片沃土。

  走进兰花小镇,仿佛置身于天然氧吧,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博兰园作为兰花小镇的核心区域,将兰花的美丽与芬芳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博兰园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绿竹林,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欢迎每一位访客。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兰花的香味,清新而悠远。园内精心布置的景观小品,与兰花相得益彰。石径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兰花圃,每一株兰花都被精心呵护,或在花架上翩翩起舞,或在石缝间静静生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与风情。阳光透过竹林的缝隙,洒在兰花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为这片花的世界增添了几分灵动。

  这里的兰花,品种繁多,姿态各异。娇艳欲滴的蝴蝶兰,花瓣如同蝴蝶的翅膀,轻盈而优雅,色彩斑斓,仿佛随时会振翅飞起;墨兰则显得更为内敛,墨绿色的叶片宽大而厚实,花朵虽小,却散发着淡淡幽香,如一位隐士,静静诉说着岁月故事;蕙兰的花茎高挺,花朵疏密有致,花瓣上带着独特的纹理,如同精美的刺绣,展现出高雅的气质。石斛兰则生长在园内的岩石上,根系紧紧抓住岩缝,顽强地生长,花朵如同星星般点缀在枝头。除了这些常见的兰花品种,博兰园还培育了许多珍稀的兰花,它们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色彩,共同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兰花画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被誉为“君子之花”,象征着高洁、淡雅与坚韧。博兰园的兰花,以其独特的香气和优雅的姿态,诠释着这种文化内涵。在博兰园里徜徉,可以看到“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美景,也可以感受到“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的意境。园内的每处景观,都仿佛是一首诗,一幅画,让人流连忘返。沿着小径漫步,你可以看到溪水潺潺,清泉石上流,水边的兰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与溪水对话。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所有的烦恼和喧嚣都被抛在了脑后,只剩下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博兰园的魅力,不仅在于兰花本身的美丽,更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园内的工作人员精心照料着每一株兰花,他们了解兰花的习性,尊重兰花的生长规律,用爱心和耐心为兰花营造了一个理想的家园。在这里,兰花与人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博兰园成为了人们与自然对话的桥梁,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天地。


  于都,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因长征而闻名于世。在于都进行红色旅游,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初心的回归,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旅。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红色文化与自然风光相融。于都,不仅用红色文化感染着游客,更通过创新方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