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小道现被命名为红军长征历史步道,在于都县祁禄山镇金沙村。这条长征小道全长19.34公里,沿途保留了思源井、登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五军团总军医处等革命遗迹。


  四、行走在红军长征历史步道上

  在于都,大家有个愿望,就是穿一次红军服,走一次红军长征小道。银河悦读中文网站站长李玲女士经过与导游沟通,让大家圆了这个梦。

  2024年10月13日上午,一行人从于都县城出发,前往体验红军长征小道,去亲身见证那段历史,体悟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小道现被命名为红军长征历史步道,在于都县祁禄山镇金沙村,距离于都县城有40公里,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革命精神的红色圣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于都集结出发,踏上长征之路,其中一支部队正是沿着这条小道突破了长征路上的第一道封锁线。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以及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和红八军团从祁禄山镇秘密行军,通过这条山路向西进发。

  现在,这条红军长征小道已开发成红色旅游重要景点。2019年,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实地考察后认为,这是迄今为止长征沿线保存最为完整、最具原生态的红军长征小道。这条长征小道全长19.34公里,是在山谷中蜿蜒曲折向前的狭窄的山路,沿途保留了思源井、登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五军团总军医处等革命遗迹。小道沿途风景优美,古木参天,竹海浩荡,保持着原始风貌。山谷里有溪水流淌,时而有宽点的地方,形成水潭,清澈见底。

  在一个叫着野坑坳,又叫老鹰坳的地方,大家停下休息,一块牌板吸引了我,近前仔细观看,上面记录了红军曾在这里的一场战斗。

  当年,红军突围时,在野坑坳附近设立阻击线,方圆三百里的山,山边埋伏了红军,山下则有安远派来的国民党县大队和民团近千人佯动在小溪、茶梓、塘村一带,准备阻击红军突出封锁线,结果是双方交锋,爆发了激烈的罗坑阻击战。激战中,几百名一线红军战士壮烈牺牲,其中很多人甚至没有留下姓名。战斗结束后,当地村民冒着遭受国民党迫害的风险,自发地为战死的红军战士收敛尸体,偷偷将他们埋在了野坑坳口。可以说,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名副其实的红土地。

  在长征小道路边,有一口简陋水井,水井边有一块原石,上面刻着“思源井”三个草体字,这便是当年红军的取水用井。井口由小条石圈着,井水接近井口。据说,这口井是当年红军就地挖掘而成的。红军驻地条件艰苦,喝水都要临时打井。后来,村民们为纪念当年的红军战士,也为了铭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就将它命名为“思源井”。

  我们在行进中,还能看到一些牌板,记录着与这座大山有关的革命历史故事。如《一枚公章背后的故事》。

  1934年,赤南县苏维埃政府在祁禄山成立,随后为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罗登贤而更名为登贤县。1935年,钟家瑶担任登贤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并组织成立独立营,后改为挺进营,在信丰油山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新根据地。在一次战斗中,钟家瑶病重,躲藏在小溪赖芳盛家的谷仓顶上。为了保护苏维埃公章,他把公章藏在瓦梁下的砖缝里,并做了记号。后来,他被转移到安全的岩洞中,房东为他冒险买药、送米。病好后,钟家瑶回到赣南省机关突围出发地,但他的家乡被敌人占据,只好继续在山上躲藏。直到解放后,他才回到家乡。1968年,在捐献文物活动中,钟家瑶取回了公章,并捐献给了县宣传革命活动办公室,后称革命历史纪念馆。这枚公章目前就存列在于都县博物馆。

  这里还有个故事叫《诱敌英雄袁裕成》,读来令人感。

  袁郁成是登贤县金沙县人,平时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后来,参加了革命,担任苏维埃政府文书,入了党。1934年12月的一天,赣县白军来到金沙袁氏祠堂骚扰。当时,金沙处于红白区交界处,祠堂附近有个红色伤员救治点,几十个病号在养伤。袁郁成赶紧跑去通知红军转移。眼看着枪声越来越近,袁玉郁迅速作出决定:自己把敌人引开,保护伤员同志转移。他让大家往马岭方向撤离,自己则拿起长枪往反方向跑。他用枪声引诱敌人,在离红军伤员救治点远远的山头打转。在周旋过程中,他的腿部不幸中枪,忍着伤痛继续战斗。后来,弹尽力竭,他就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最后壮烈牺牲,时年32岁。由于袁郁成机智俏诱敌人,红军伤员全部安全撤离。

  在这里的牌板上,《六个女红军》的故事,也是令人唏嘘不已。1935年初,在登贤县畚岭山区(今于都县祁禄山境内),红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战斗。战斗结束后,大部队离开祁禄山继续行军,留下金沙村的温上秀和坑溪村的王秀英、邓屋村的张小妹、井前村的吴怀英、塅水村的张招孜和小溪圩的罗金秀等六个女红军照顾救治伤员。后来,因叛徒告密,敌人把六个女红军和伤病员全部抓住。敌人威逼他们交代大部队去向,大家都坚决不说。敌人气急败坏地把伤病员全部杀害,恼羞成怒的敌人打算从六个女红军口中获取情报,就将她们关押到上岭岗村的张氏祠堂。敌人严刑酷打,以死威胁,六位女红军被打得遍体鳞伤,始终坚守革命气节,没有说出任何红军情况。后来,她们被卖到各地,但她们始终以红军身份要求自己。她们坚定信念,并相信红军会回来。她们还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做好革命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温上秀已五十多岁,此后二十多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她都约上其他五位女红军,上罗坑山烧些纸钱,缅怀牺牲的战友,永续那份至死不渝的战友情。

  今天的人们,走在红军长征小道上,无论如何都很难体味到那时红军的艰苦,但通过导游的讲解,并关注那些牌板上的人物故事,就会从心灵感受到那段历史的脉动,生发对红军烈士的缅怀之情,感悟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不易,并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