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鲁抗战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年轻英雄:他不是炮兵,也从未使用过火炮类武器作战,无论是迫击炮还是大型火炮,但却被日伪及国民党顽军称之为“神炮”。他从参加八路军到英勇牺牲的5年时间里,毙伤日伪及国民党顽军超过500人,令日伪及国民党顽军闻风丧胆,到处张贴缉拿“神炮”的布告。
他,就是八路军鲁南军区第1军分区3团1营1连2排排长马立训。25岁的短暂人生,犹如天空中划过的一颗耀眼流星,生命虽短,却光照神州大地。
“火鸡飞弹”首开纪录
沂蒙山南北走向的两条山脉,绵延起伏,蜿蜒数百里,拼成“八”字形状。“八”字头夹着蒙阴城,而扼守喇叭口的就是沂南县青驼寺镇,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自春秋以来的两千多年,青驼寺一直战火不断。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侵略者盯上了鲁南,并把邪恶的的战火烧到了青驼寺。
1940年10月上旬,日伪军计划在青驼寺修建据点炮楼,以控制抗日根据地临沂、沂水两县边区地带。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1营奉命主动出击,摧毁或阻止日伪军修建这个据点。
10月17日傍晚,第1营指战员悄无声息地进至青驼寺附近,等待战斗时机的到来。他们今天的任务是围困据点,消灭据点里或前来增援的日伪军。派出去的侦察员回来说,据点的外墙已经建好,炮楼也打好了地基,院子里堆满了油毡和木料。侦察员还报告,据点驻防的日军是1个中队,120多人,还有60多名伪军,数量并不比八路军少多少。据点内有一门步兵炮、一挺重机枪,还有数挺轻机枪,火力不弱。
面对据点的敌情,第1营领导犯难了:继续打,八路军武器装备明显没有优势,因为攻坚战不是自己的强项,也不符合此次战斗的意图;撤出战斗,眼看据点马上就要成“气候”,留下它后患无穷。要拿下高墙内的据点,逼日伪军就范,只有用“火攻”这一招了。
可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火攻呢?大家都在冥思苦想。第1营1连2排战士马立训看见不远处觅食的公鸡,立刻有了主意:让火鸡变飞弹。这个提议得到大家赞同,于是分头去老百姓家里买鸡、买煤油等。准备差不多就绪时,司务长送来了晚饭,营连领导让大家吃饱了再打。可立功和报仇都很心切的马立训,没心思安安稳稳地吃饭。他提起几只准备好的公鸡,还有布条、煤油等物品,就想去打据点。班长赶紧把他拉了回来,好说歹说,总算让马立训把晚饭吃完了。
夜幕笼罩大地。第1营兵分两路,营长秦子美带领突击队从据点西边主攻据点,政治教导员余琳带一个排从青驼寺进村助攻,声东击西,两边夹击。
子夜时分,打响了据点攻防战。马立训信心满满,手提公鸡和煤油桶,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快速冲到了据点外围。在隐蔽处把已绑好公鸡的尾部布条,浇上煤油,引燃公鸡,然后使出全身的力气,把公鸡扔到了据点院子里。在很短的时间里,马立训就把四五只“火鸡”扔进了据点。这些“火鸡”从天而降,受惊后在院子里四处乱窜,点燃了堆积在炮楼工地上的油毡和木料。一时间火光四起,照亮了漆黑的夜空。
由于是第一次使用“火鸡飞弹”,油量、火候、时间等没有掌握好,最终没有达到“火烧连营”的预期效果,惊醒的日伪军重机枪突突地响了起来。为避免更大的伤亡,也避免把偷袭战打成消耗战,第1营便主动撤了下来,退回了驻地。由于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马立训耷拉着脑袋,心里堵得慌,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然而,事情总能让人有意外的惊喜。天刚亮,侦察员报告,据点里的日伪军撤走了。原来,马立训的“火鸡飞弹”虽然没能引发火灾,但也把日伪军折腾得胆颤心惊,无异于在他们心里放了颗“燃烧弹”。天还没有大亮,他们就如同惊弓之鸟仓皇逃回了临沂,把据点丢给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组织部队和附近群众拆毁了据点的全部围墙,平掉了炮楼地基和营房,烧掉了剩下的原材料,粉碎了日伪军修建据点的计划,沂蒙抗日根据地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矿工练就成名绝技
提起《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隋唐“第七条好汉”罗成,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们都出自山东淄川县罗村镇,是罗村镇人的骄傲。马立训也出生于罗村镇,与蒲松龄、罗成是同乡。
罗村镇不仅人杰地灵,还盛产煤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之道。马立训母亲过早离世,年迈的爷爷与父亲一起到罗村附近被称作“大荒地”的洪山煤矿当矿工。12岁那年,祖父丧命于日本监工的皮鞭之下,不久父亲又因井下“冒顶”冤死在煤矿里。短短一年时间,连续失去两位亲人,自此没有了依靠。为了生存糊口,他只得泣血饮泪,去噬命的煤矿里做童工。
在暗无天日的煤矿井下,马立训对炸药产生了浓厚兴趣。别看他一天书没念过,更没有学过化学,但对炸药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天分,就像小孩的玩具一样,没有人教也玩得游刃有余。怎么造土炸药、用药量多少、炸点选哪儿、如何排除哑炮,等等,他无师自通,学的很快,不久就成为井下爆破采矿的“高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采煤的劳动强度。殊不知,这原本为自己生存而学习的本领,日后成为了他誓报家仇国恨的绝技。
18岁那年,马立训逃出煤矿当了兵。两年后的春天,马立训所在的国民党顽军翟超部在博山地区被八路军山东纵队歼灭,他被“解放”入伍,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3团3营12连,前往莱芜县桥店整训,结束时调入第4支队3团1营1连,成为了一名思想觉悟好、军事技术高、作战机智勇敢的八路军战士。同年10月,马立训随部队到沂蒙山区作战,参加反“扫荡”战斗。他们先后攻克了小塘岗、小红山、半边寨、油篓崮、周家崮等多处险要据点。在拔除青驼寺日伪军据点的战斗中,他的“火鸡飞弹”尽管技术还有些稚嫩,但也让古老的青驼寺见证了一段英雄传奇,记录了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手榴弹引爆内外爆
1941年8月,山东纵队进行了第5期整军,完成了主力部队的正规化。马立训所在的山东纵队第3团改称为蒙南支队,司令员陈奇、政治委员杜西书奉命率部挺进蒙山根据地。为切断八路军和老百姓的联系,日伪军在蒙山周围建了数百个据点,各个山口关隘都建了碉堡或炮楼,给八路军部队给养、医药等供应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坐落在蒙山北麓的费北县卞桥区(今平邑县卞桥镇)岳家庄据点,修有5座碉堡,100多名日伪军驻守在这里。他们以据点作支撑,为所欲为,对附近的村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对根据地军民威胁很大。山东纵队要求蒙南支队拔掉岳家庄据点,炸毁碉堡,歼灭据点里的日伪军。
岳家庄据点里的5个碉堡,呈梅花状分布,即可以独立作战,又能互相支援配合,拔除的难度比较大。而且,据点四周是又高又厚的坚固围墙,墙外还有壕沟、鹿砦,难怪日伪军自我吹嘘“固若金汤”。那时,蒙南支队最好的武器是“三八大盖”,单兵射击可以,可对付“皮糙粗肉厚”的碉堡却是无能为力。面对岳家庄这块硬骨干,陈司令员、杜政委要求部队刻苦钻研爆破技术,用烈性炸药摧毁日伪军的碉堡。
马立训积极响应支队领导号召,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与赵基本、魏希胜等战友一起整天琢磨爆破技术,有针对性的研究爆破的技术和运用的战术。以前的爆破都是“内爆”,就是在碉堡或炮楼下挖坑掘土,把炸药埋进去再引爆。进行“内爆”时,爆破手既要身带炸药,又要带铁锹和镐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日伪军居高临下,手榴弹等砸下来,爆破手什么也干不了,更别提挖坑掘土了。
马立训与战友们合计:变“内爆”为“外爆”行不行?如果加大炸药包的剂量,应该没有问题。按理说,这要经过试验才能下结论,可那时炸药是八路军的“紧俏货”,不舍得用来试验,只能在实战中学习,在学习中完善。马立训的想法在第1、第2次攻打岳家庄据点时得到了检验,实践证明可行。
内爆、外爆的问题都解决了,可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了。炸药包用导火索引爆,白天还好,晚上就容易暴露目标,成为敌人的活靶子,而且导火索的长度也不好控制。太长会影响接敌运动,太短会炸伤自己,要是遇上刮风下雨天就不好引爆了。那时,还没有雷管,更没有打火机这玩意儿,用的全是土办法。马立训属于“内向型”性格,平时话语不多,脑子里装的除了爆破还是爆破。他在陈司令员组织的“拔点诸葛亮会”上,主动发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用布紧裹炸药,将炸药捆绑在碉堡下端,之后用手榴弹引爆,不用导火索。这样爆破,不仅安全可靠,还会增强爆破的效果。”
马立训的这个想法,得到了陈司令员的支持,与会者也纷纷表示赞同。陈司令员当即叫通信讯员拿来两条缴获的破军毯截成4块,扎了4个方形炸药包。当天晚上,支队在费北县大队的配合下,对岳家庄据点发起第3次破袭。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马立训腋下夹起炸药包机智勇敢地冲到围墙外的鹿砦下面。随着“轰隆”一声巨响,鹿砦飞到了空中。紧接着,马立训又抱起第2个炸药包,用手榴弹引爆,炸开了据点的围墙。马立训越战越勇,从战友手中夺过第3个炸药包,冒着滚滚硝烟,跳跃腾挪,冲向敌人的碉堡,并将炸药包固定在碉堡下端。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碉堡和里面的敌人一齐坐了“直升飞机”。战友们怒吼叫着冲进岳家庄,全歼据点的日伪军,部队胜利凯旋。
“神炮”发明“空爆”法
1944年5月,马立训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提升为鲁南军区第1军分区3团1营1连2排排长,更加斗志昂扬地活跃在抗击日伪顽军的敌后战场上。在攻打平邑庞庄日伪军据点的战斗中,马立训创新“快送快炸”“以爆破掩护爆破”战法,一路破障清碍,硬是把日伪军吹嘘的“铁打庞庄”炸成一地“豆腐渣”。鲁南天井汪之战,部队受阻,一座10米高的四层砖石结构碉堡拦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马立训英勇出击,机智地将一包包炸药送进碉堡,让日伪军又一次坐上了“土飞机”。
8月初,马立训出席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一次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被评为“甲等战斗英雄”。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等领导接见英雄代表,同大家见面。走到马立训面前时,一边紧紧握手,一边笑眯眯地夸赞道:“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山东爆破大王’了。小伙子,你真厉害啊。听说连小鬼子都怕你嘞。”
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大反攻开始了。
占据临沂城一带的汉奸王洪九见日伪军的炮楼、据点被八路军一个个被送上了天,惶惶不可终日,到处张贴布告,通缉“神炮”:“凡缴‘神炮’者,重赏大洋五百块。缴炮弹者,赏大洋三百块。窝藏‘神炮’者,满门抄斩。”抗战快要结束了,王洪九还没有弄明白八路军的“神炮”是怎么回事儿,他想当然的认为传得神乎其神的“神炮”可能是一种先进武器,让日伪军防不胜防。
王洪九派出密探四处打听,才得知八路军的“神炮”有名有姓,大名叫马立训。于是,他下令各据点把姓马的老百姓都抓起来审查,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他怕“神炮”打到自己头上,忙命令加固盘踞的据点围墙,用双层土坯夯筑,在墙脚下堆上厚厚的积土,形成坚固而滑溜的斜坡,阻止八路军爆破。
这时,蒙南支队回归山东纵队第1旅建制,与第1旅3团合编成新的3团,人们习惯称之为“老3团”。3月29日,老3团奉命攻打临沂马厂湖镇寿衣庄据点。针对王洪九盘踞据点的特殊性,马立训计划用“空爆”爆破,即把炸药捆在云梯上,专炸炮楼的上部。他的建议得到了团长王吉文的大力支持。
为确保“空爆”成功,老3团第1连组织火力组和投弹组,掩护马立训“空爆”据点里的炮楼。战斗打响后,马立训带领“空爆”组的12名战友,抬着云梯和炸药包冲到了敌人的炮楼下。他紧紧握住云梯上的支撑杆,将云梯搭在炮楼顶部边沿上,然后拉响了由绳子连接的导火线。
“轰”的一声,只见尘土飞扬,炮楼却纹丝未动。第一次“空爆”没有成功。原来,由于炸药包太重,云梯斜了,炸偏了地方。马立训当即把“空爆”组撤回阵地,现场改造云梯。他在云梯上加了两条撑杆,以控制云梯的方向。一切准备妥当,他带领“空爆”组又一次冲向炮楼,指挥战友将云梯牢固地支在炮楼上。之后,他猛拽导火线的拉绳,只听一声巨响,炮楼顿时开了一个“天窗”。“空爆”成功了。炮楼里的日伪军被炸得死的死,伤的伤,无心恋战,残敌举手投降。
刚刚攻克寿衣庄据点,马立训就接到王吉文的命令,让他赶到沙沟崖助战。沙沟崖是王洪九在临沂义堂镇修筑的又一个重要据点。见到一个个日伪军的炮楼、据点被八路军炸掉,就带人到八路军炸过的据点里研究工事毁坏的情况。他发现八路军的“神炮”炸下不炸上,便琢磨起来:你既然打下,我就把圩墙和炮楼的下边砌得厚厚的,把脚抬的高高的,看你们能咋着我?修筑寿衣庄据点工事时,他就是这么考虑的。对于沙沟崖据点,王洪九又花了许多心思。他把防御工事筑得特别复杂和坚固。外围是一条3丈多宽的壕沟,沟顶上是双层圩墙,墙上有许多枪眼,双层圩墙中间有掩蔽部,正中有个大炮楼,炮楼上有通道,一直通到壕沟,同时用3个暗堡封锁着通向村内的道路。王洪九还派了一个装备精良的大队有200多人守在那里,负隅顽抗。
为顺利攻下沙沟崖据点,第1营成立了由马立训负责的爆破组,决定参照爆破寿衣庄炮楼的方法,炸开沙沟崖。战斗打响的那天晚上,爆破组送上去了两包炸药,都从圩墙下的滑坡上滚了下来,无功而返。营连指战员们都很着急,马立训更着急。他想:光急不行,得拿出办法来。他招呼爆破组成员围在一起,商量爆破的办法。这时,张营长走了过来,见到马立训就说:“你看王洪九的脚抬得很高,炸不倒炮楼,我们的攻击就是白费劲哪。”马立训回答营长,他们想出一个“空爆”的办法,打寿衣庄时刚刚用过。营长说这个办法好,叫他们马上动手准备。
“空爆”开始了。刘炳坤把捆在长竹竿上的炸药包,举到日伪军炮楼的顶部。还没等引爆,敌人用刺刀一扫,炸药就包掉进了壕沟。这时,从炮楼中跑出几个敌人,拼命去抢那个炸药包。马立训连忙开枪,虽然打死了两个敌人,但炸药包还是被他们抢跑了。
傍晚,远方传来了枪声,日伪军的援军来了。敌人见自己的援军快到了,又抢到了八路军的炸药包,胆子就更壮了,不住地嚣张叫骂。马立训气得头上青筋暴起。肖春波忽然想到一个办法:“要不咱像挖煤矿一样,挖个洞进去炸掉它。”提起挖煤矿,马立训再熟悉不过了。他在井下呆了6年,经常与炸药打交道,肖春波的话提醒了他。他与战友们商量后,决意借用煤矿井下支撑炸药包的办法,牢牢将炸药地绑在三脚架上,实施另一种形式的“空爆”。
张营长调来一个机枪组、一个投弹组,配合第1连的火力,掩护马立训进行“空爆”。马立训、肖春波、刘炳坤分别带一个3人小组,每组扛一根竹杆,向日伪军炮楼冲去。敌人见了,拼命射击,但被第1连的火力压制住了,无法阻挡马立训爆破组的前进。马立训他们很快越过壕沟,把三脚架靠在炮楼跟前。这时,敌人恐慌起来,挤命地向马立训射击,子弹在马立训耳边“嘘嘘”飞过。马立训全然不顾,拉着了导火索。战友们见导火索“嗤嗤”地冒着火花,马立训还抱住竹杆不放手,就急切地大叫:“排长,快放手!要炸响了。”
“只要俺没牺牲,就要为部队打开通向胜利的大门!”这是马立训在山东军区英模代表大会上,向党表示的坚定决心。他担心敌人再把三脚架推倒,仍旧抱住不放。只见他昂首屹立,紧抱住竹杆,默默在心里数着一、二、三……在炸药爆炸的一瞬间,他就地往外翻滚了几步。“轰”的一声,浓烟滚滚,尘土飞扬,王洪九苦心营造的高脚炮楼被炸塌了。张营长一声令下,全营突进了沙沟崖。
4月3日上午,全歼沙沟崖据点日伪军。在庆祝沙沟崖战斗胜利的大会上,鲁南军区王麓水政委表扬马立训说:“同志们,乡亲们,我们目前虽然没有大炮,但马立训同志熟练的爆破技术和无畏的革命精神,能使炸药包发挥大炮的威力。他一个人就炸死日伪顽军500多人,三四十处碉堡炮楼。我们要向英雄马立训学习!”乡亲们编了快板唱道:八路军,世无双,马立训的“神炮”威力强。声声爆破赛霹屏,道道焰火似电光。狼窝被轰二十多,五百多敌人见阎王。英雄事迹传万代,爆被大王英名扬。
8月3日,鲁南军区部队奉命攻打滕县阎村伪军据点。阎村驻有3300多名伪军,还修建了大量坚固的防御工事。5日深夜,马立训对阎村东南炮楼展开爆破作业,爆破成功后率领第2排冲进工事豁口时,遭到伪军残兵的抵抗,不幸胸部中弹,倒在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年仅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