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伊拉克的外企,向来被老牌大国的势力包揽,中国这个后起之秀只能做个门外汉。而历经美伊之战后,曾经的中东强国天使折翼,出于安全角度,各方势力纷纷退出,急于重建的伊拉克和世界基建狂魔中国,就有了彼此回眸顾盼的心有灵犀。
如果说美国是拆迁队,那么中国就是开发商,你拆我建,你突击,我善后,配合的极为默契。在这硝烟还未散尽的两河大平原,中国的石油企业、建筑企业、电力企业,三路大军异军突起,齐头并进,冲破重重阻挠,克服各种困难,开启了中国走向中东的新篇章。
有人说,把一座城打回原始社会,只要拉掉它的电闸就可以。战后的伊拉克电力奇缺,首都巴格达一度每天只能用电两个小时。没了电的伊拉克百废难兴,对电的渴望首当其冲,华师德电厂就是中伊电力合作的第一个项目。
电厂坐落在底格里斯河畔,圣河一川澄澈,两带锦绣,流淌着中东大平原的不朽华章,而如今,这份传奇里,有了中国的元素,也诞生了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
2009年,第一批上海电力员工登上了飞往硝烟未尽的巴格达的飞机,初来乍到的中国人,在伊拉克人眼里还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因为签证一个小小的问题,他们被毫不留情的关进了机场的小黑屋。看门的保安是个二十多岁的伊拉克青年,曾经的养尊处优让他依旧保持了高傲,对这群来自中国的不速之客冷冷的不理不睬。
中方的翻译是个聪明的上海小伙子,一口流利的阿语成了他最好的武器,他一遍遍执着的试图和伊方青年沟通。此时,谁也没想到,这两个青年即将推动中伊的命运齿轮。
一个不屑的沉默,一个曲意的逢迎。中方翻译终于打开了交谈的缺口,他发现这名青年是个足球爱好者后,就展示了一个足球迷对伊拉克球队的好评,相谈趋欢。
而当这个青年听到可以帮他们建设电厂时,眼神骤亮,脸色惊奇,一番探寻,终于彼此互信。此时的他俩,彻底开启平等交往模式,如一对多年的好友重逢。我们这位聪明的翻译,在得知这年轻人做保安薪水不是很理想后,痛快的邀请他过段时间去华师德电厂应征,并告诉他可以带上自己的亲朋。有了互信就有了优待,经过这名青年的主动牵线搭桥,签证的问题就这么神奇的得到解决。
后来,这位青年果然成了华师德电厂的一员,有了固定的工作,有了不错的薪水,这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伊拉克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他顺理成章和我们的这位翻译人员成了好朋友。
两年后,中方邀请伊方人员到上海培训,这位青年工人也正好在列,我们那位上海翻译带着他玩遍了上海滩,让他惊讶于中国国力的强大,感叹于中国人民的富足。在黄浦江畔,他掏出了那件具有浓郁中东风情的礼物,象征着美好和幸运的阿拉丁神灯,郑重的交给了他的朋友,两只大手紧握,两张笑脸尽展,相约一生知己,谱写了中伊人民友谊的佳话。
如今的华师德电厂依旧是伊拉克电力的龙头老大,占伊拉克全国发电量的四分之一,它是中国电力走向中东的起点,更是样板工程。这个一带一路上的明珠,从宣示中国我来了,到告诉世界,中国站稳了脚跟,一路高歌,将中国的同享共建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曾执着的追寻这个故事的源头,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几度春来秋往,人事变迁,曾经的当事人难觅踪影,但这不是遗憾,只是给这个美丽的传说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让它愈发生动传神。
其实,故事的主角并未走远,他们就在这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奋斗者。华师德电厂中国区大门永远记住了他们,那上面是熠熠生辉的几个中国红——致敬奋斗者。在这扇门下,一批批的奋斗者前仆后继,接过接力棒,咬定青山不放松,依旧挥洒着汗水。
在中伊已然成为合作伙伴的今天,那些曾经的奋斗者薪火相传,依旧在鼓舞着后来者。环顾今朝,全球经济愈发一体,国家提倡内外循环龙凤呈祥,再次仰望这几个大字,我分明看见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黄皮肤,黑眼睛,为这个美丽的传说续写着更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