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前六年我的“心路”历程走入快车道,后四年进入了转向车道,虽然离开了“心路”,但后面尽管经历了新的开创路程,但是越走越顺利直至退休后仍在发挥着余热,一路走到今天,展望着明天、后天……
1993年4月24日,莱阳市河洛医院迎来了一些尊贵的客人,他们是原莱阳农学院教务处长、莱阳市政协副主席蔡秋芳(后来曾任九三学社山东省主委、山东省林业厅厅长、山东省副省长,2009年因病去世);莱阳市政协常委、民盟莱阳市委主委黄守白先生;莱阳卫生局局长宫本一先生,以及当地党政机关领导、河洛医院领导。
他们到这里来是出席莱阳市农民心理咨询服务部成立暨揭牌仪式的。这个部门是经过莱阳市卫生局、河洛镇政府批准、批复成立的。
是河洛医院提供办公地点及设施,由我利用业余时间为当地农民朋友免费提供服务的,与我在单位的本职工作没有任何冲突于影响。
农民心理咨询服务部成立以后,烟台日报通讯员、河洛镇党委书记孙淑芝投稿并在烟台日报第一版首次报道《河洛成立农民心理咨询服务部》;烟台日报资深记者张志卿分别在烟台日报报道《以心治心 以神疗神》、在大众日报报道《心理医疗为农民》;山东工人报专栏记者辛学福在山东工人报报道《妙语回春》。这些通讯、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和这个新鲜事物。
1994年增补为烟台市心理学会理事,1996年当选为烟台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在这期间有幸在烟台参加了一次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心理疗法学术交流会,并在会议期间再次见到了北京大学的钱铭怡教授。还有一次参加烟台心理学会年会,听了一场。
这期间,民盟中央的刊物(内部)《中央盟讯》,民盟烟台市委的刊物《烟台盟讯》(内部)也先后刊登了与我有关的消息报道,如“精神病人的知心人”“为使广大农民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等等。
我是一名民盟盟员,民主党派的主要任务的其中就有:发挥自身智力优势为社会多做贡献。这也是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先生倡导的:“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一部分。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都在向“钱”的年代,这些看似很正常又很利于人民大众的大好事,有些人却认为我是一个“大傻”,或者认为我不“安分”,很难被大多数人所理解,这其中就包括我的同事和领导。
当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以后,它也给我增添了很多不便和苦恼,因为我在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还是一名在一线工作的护师(1987年经考试合格晋升为护师)。
问题一:我属于无证服务,尽管当时卫生局、乡镇党委政府有批复,也不能算是合法。
问题二:我在外干的再好,但本单位领导不喜欢、不认可。反之干的再好,也还是要在病房护理一线继续工作下去。
问题三:我们的出发点再好,农民对心理卫生知识的认知、认可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1985年认识烟台的李老师后,我开始了真正进入心理学学习的“心路”历程,历尽艰辛,刻苦磨砺,一路走来。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都会遇到有人为我全力帮忙。如:我在函授学习期间,心理统计学就是本单位医务科王主任帮我完成的,并写出了毕业论文《771例中专学生心理状态分析》,走出山东,到了庐山,参加全国心理学界的学术会议;每一次都会有人为我“托举”,如:我去烟台参加心理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年会,就是我当时所在病区的王主任“托”了一把;每一次都会遇到有人为我“搭肩”,如:我去北京参加全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成立大会暨学术年会,就是原莱阳中心医院单院长甘愿为我“搭肩”;每一次都会遇到有人为我“扶梯子”,如我所在的病区从主任、徐医生,为我“扶梯子”去了庐山;每一次都会有人为我提供更宽松的学习时间,如我所在科室的刘护士长;每一次都会有人为我提供最新的学术信息,如北京大学的钱铭怡教授,天津安定医院的张嫦主任,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为我及时地传递信息。还有令我终身难忘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沈德灿教授。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他们都是我人生中遇到老师、知音、贵人。正是他们无私的为我铺路、领路,给了我无穷大力量,引领我在“心路”上继续砥砺前行。没有河洛村的“两委“”支持,就不可能顺利的举办农民心理卫生学习班;没有中共莱阳市委老干部学校为我搭建的平台,就不可能把心理卫生知识送到老干部学习课堂;没有市卫生局、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在乡镇卫生院设立农民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没有莱阳市各民主党派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就不可能全方位的展现民主党派人士“多做好事、做实事”的理想实现。
1997年1月,由于工作需要我被调干到了民盟莱阳市委机关,成了一名国家公务员,主持民盟莱阳市委机关日常工作,任办公室主任(在调来之前我已经兼任了两届民盟莱阳市委组织委员)。从此我开启了新的工作之路,在工作中,无论是做民盟的工作,还是在任政协委员时,履行参政议政职责,我学过的心理学知识都会得到很好的应用。(调入机关的第二年,就被评为优秀国家公务员,荣立三等功)
慢慢地我退出了心理学方面的社会团体组织,但是我的“”心路”历程还在继续前行着,只不过是以什么为主而已。为社会服务的初心永远不变,为民纾解心理问题仍是我的“强项”,来访者依旧是不请自来……
我现在已经是七十三岁的“小老人”啦,2024年生了一场大病,做了一场大手术,身体正在恢复中,我愿意把我的人生经历奉献给亲爱的读者,与大家共勉。夕阳无限好,快快乐乐地过好生命的每一天……
刘茂泉
二〇二五年三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