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地域辽阔,山川秀美,气象万千。而有一片广袤雄伟的疆域,更是举世无双、傲立东方,这就是开中华民族文明之始的黄土高原。
踏上黄土高坡,便犹如走进了苍茫的历史深处,中华民族宏伟壮丽的前世今生,仿佛古老而悠长的高原黄土谣,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启迪。
一
“千沟万壑大河浑,黄土风成自古存。”
黄土高坡,是大自然赐予中国的一道天下奇观。260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初期,青藏高原在造山运动中轰然抬升,成为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世界屋脊”,北半球西风带因此改变路径,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南方向扩展。
缘此,来自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腾格里和库布齐等戈壁与沙漠的各种微小颗粒,被不断地吹卷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带,随着风沙的逐渐减弱,加之秦岭、太行等山脉的阻拦,纷纷扬扬的颗粒物空降到了这片土地上。于是,一片辽阔宽广、平均厚度达150米的黄土层逐渐堆积成型,巍巍高坡横空出世。
黄土高坡主要由山西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东西横贯千余公里,南北纵达700多公里,绵延的地域包括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即今天的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内蒙古等省区,面积约达63.5万平方公里。
作为独一无二的地质奇观,黄土高坡完整地保留了黄土堆积过程中的地球古环境变化信息,更为人类提供了一方休生养息的奇崛天地,当地球进入到人类主宰时代时,一个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媲美的人间奇迹,出现在了世界东方。
行走在黄土高坡上,我一直被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所震撼,更是一遍遍地在思考: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究竟带给了中华民族怎样的馈赠?
走进璨若星辰的“仰韶文化”,我仿佛正真切地触摸着沧桑变迁的鲜亮足迹——从“蓝田人”到“水洞沟”,从“半坡”到“陶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163万年前出现早期人类,到公元前5000—3000年成为华夏大地“中心”区域,黄土高坡成为了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之一,催生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
君不闻,《诗经·小雅·鹿鸣》中那优美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曾几何时,黄土高坡森林覆盖,塬、墚、峁上满是丰美的牧草,先民们自由自在地放牧和垦植,广袤的原野崛起了片片农田与村落。
君不见,“伏羲炼器起乾坤,轩辕黄帝开天门。”正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勤劳勇敢的祖先们无畏探索,完成了由氏族社会向国家雏形的转变,继而发明文字、礼制,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塑造。
君不见,青海省民和县的“喇家遗址”:那位母亲双膝跪地,怀搂孩子头颅上仰,似在诘问上天任由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的残酷。这一4000多年前的时光记忆,正是黄土高坡千万年间苍莽奇特的地貌形成的一个缩影……
来自远古的信息引人震撼,更令人扼腕慨叹,曾经美丽富饶的黄土高坡,之所以沦落到苍凉贫瘠,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致,同时也归咎于人类乱砍滥伐、过度开垦的破坏。然而,黄土高坡的先民们,一如既往地挚爱和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在不屈不挠的抗争和奋斗中,不断创造着自己的物质和精神世界。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恶劣的地理与气候,不断锻打着先民们的意志和体魄,加上农业文明的内敛与游牧民族的粗犷交融互嵌,逐渐培塑出了黄土高坡人敬畏自然、又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品质,包括淳朴敦厚、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忠于职守、爱国奉献等。这些独特而优秀的精神元素,历尽千万年的洗炼升华,最终衍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核心基因。
二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站在晋西北的塬墚之上,烈烈的风仿佛从远古刮来,风吟之声苍凉而凄婉,让同样古老的高原黄土谣,飘过荒凉的沟沟峁峁,刻在一代代黄土高坡人的记忆里。
信天游,犹如一部用老镢头镌刻在黄土高坡上的传世巨著,是一曲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生命歌谣,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叫作“爬山调”。
一首民歌凝结着一个民族的厚重历史,一段歌谣寄托着世代人民对于改变命运的深切渴望。千百年来,高亢嘹亮、豪迈粗犷的信天游,包括陇东道情、安塞腰鼓、关中秦腔等民俗文化,深深不绝地激荡着黄土高坡人的血脉。
“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诗经·大雅·绵》中的吟唱,可谓道出了窑洞的源远流长。这种独具风情的“穴居式”民居,广布于陕西、山西、河北、甘肃及内蒙古、宁夏等地,其源头可追溯到古猿人脱离巢居“仿兽穴居”的时期。后来由半地穴式发展成为石窑、砖窑、接口子窑、土基子窑等形式。
黄土高坡独有的窑洞文化,充分体现了先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轩辕黄帝在窑洞里运筹帷幄,挥师逐鹿,完成了统一各部落的大业。后来,晋公子重耳来到陕北的窑洞里,养精蓄锐,终成霸业。秦始皇、康熙大帝北征西巡,曾以窑洞为居。杜甫、范仲淹、沈括等,也都曾在窑洞里写诗著作,记录黄土高坡的苍凉、雄壮与创伤。至今让黄土高坡的人们引以为傲,传为佳话。
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毛泽东在窑洞里一住就是13年,《毛泽东选集》中收录的159篇经世救国的著作,有112篇就是在延安窑洞里写成的,如《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等。他说:“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里也有马列主义。”1941年6月,毛泽东在居住的窑洞里,用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等招待来访的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整顿饭花费仅1.5元。陈嘉庚意味深长地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黄土高坡地处农牧交错地带,长城内外皆是征战焦点,千百年连绵不断的战争征伐与摧残,催生出了另一道雄浑瑰丽的高原文化奇观——边塞诗。
发生于黄土高坡的早期战争中,最为著名的有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汉代对匈奴的河西之战、云中之战,唐代对突厥的定襄会战等,以及公元1205至1226年间,成吉思汗于贺兰山麓对西夏发动的中兴府之战等6次战役。
边塞诗的作者多为征战边关的将士,或是抒写戍边征战的意志决心,或为描绘战场的激烈场景,又或为抒发将士血洒战场的悲壮惨烈,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诗作,充满了雄浑磅礴、豪放悲壮的色彩。
信天游、窑洞、边塞诗……这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黄土印记”,就像是一枚枚内蕴无穷、交相辉映的时光之简,生动地诠释着黄土高坡的沧桑变迁,迸射出悠久而厚重的华夏文化的璀璨光芒。
三
处在中国版图第二阶梯上的黄土高坡,地势西高东低,东部横亘着太行山、秦岭、巫山等山脉,崇山峻岭连绵,沟壑河川密布,加上与曲折奔腾的黄河形如榫卯相扣,构成了一道巨大的扇形天然屏障,拱卫着辽阔壮丽的西北腹地。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抵达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聂荣臻在翻看缴获的国民党军官携带的书籍、报纸时,发现一张《山西日报》上刊登着《陕北军事形势转变,刘子丹徐海东有合股势》的消息,赶紧派骑兵送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在研究阎锡山所部进攻陕北红军的报道后,立即作出判断:陕北有刘志丹等领导的红26军及苏区根据地存在,而且十分活跃。同时,地下党组织送来一份新的情报: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已到达陕北,并与红26军会合。
中央红军当即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迅速向陕北开拔,寻求与红25军、红26军会合。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召开常委会议,作出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并巩固苏区的决策。10月19日,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宣告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从此,红日照亮了黄土高坡。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央政治局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市)的瓦窑堡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从而实现了党在战略方针上由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重大转折。
纵观黄土高坡历史上历次抗击外来侵略的战争,无不呈现出宏大惨烈、旷日持久的特点,如西汉初年的汉匈之战,历时达130年之久;清代统一准噶尔之战,前后用了70年时间。但殊途同归,皆以中华民族的胜利而告终,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天时、地利、人和”尽执于我,华夏民族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抗战时期,黄土高坡独特的地理优势,再一次为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提供了坚如磐石的天然依托,尽管当时中国国力孱弱,但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同样逃脱不了失败的下场。从1937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在黄土高坡东翼的山西境内,就发生了太原保卫战、平型关战役、中条山战役、忻口会战、娘子关大战等重大战役,其中,平型关大捷更是吹响了举国全面抗战的嘹亮号角。
1937年8月,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央政治局于22日至25日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纲领性文件,阐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会议决定组成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并发布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
1937年9月25日,我党领导的八路军第115师,依托高山狭谷的地形优势,在晋东北的平型关展开伏击战,一举歼灭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1000多人,取得了八路军东进抗日的首个大捷。
八路军等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以黄土高坡为战场,以人民群众为靠山,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给予日寇以持续打击,仅山西战场,就先后歼灭日军近7万人,占侵略华北日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多。其中广阳伏击战,以在同一个地点两次成功伏击歼敌,创造了中外战史上的经典战例;黄土岭战役,击毙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旅长阿部规秀中将,令日寇惶惶哀叹:“落日时刻来临……”
黄土高坡的抗战烽火愈烧愈烈,延安成为了全国热血儿女心驰神往的圣地,“到延安去!”成为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之一。据统计,仅1937—1938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包括学者、艺术家以及外国专家、归国华侨等,就达4万多人。他们大多数进入了以培养军事干部为目标的抗日军政大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中坚力量,为实现抗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哦,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哦,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这是响彻黄土高坡的正义之吼!这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时刻发出的强音!
四
黄土高坡雄居西北,地势险要,战略资源丰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纵观古代中国战争史,只要能够占据黄土高坡,就能雄视天下,逐鹿中原。
20世纪40年代后期,饱经苦难的中国走到了黑暗与光明的分水岭。黄土高坡,当年红军北上抗日的落脚点,又神奇般地成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始发地。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重兵“闪击”延安。党中央果断决定从延安战略撤离,毛泽东与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前委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东渡黄河,前往华北开展中央委托的工作。
时光,定格了那个扭转乾坤的历史瞬间。
1947年3月18日晌午,尽管密集枪炮声已是约约可闻,但毛泽东还是与周恩来等人一道,察看了窑洞、礼堂等设施,这才跨上跟随多年的青色战马。
撤离延安之际,毛泽东挥着大手对留下保卫延安的将士们说:告诉同志们,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来的,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整个中国!
在胡宗南看来,陕北不过是个弹丸之地,以23万对3万的兵力悬殊,剿灭中共首脑机关 不在话下。可他没想到,就在他踌躇满志地展开“小米碾子战术”大扫荡时,却遭遇了毛泽东的“蘑菇战术”,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兵团连续发起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战役,三战大捷,胡宗南部被歼1.4万余人。
遭到当头棒喝的胡宗南,包括蒋介石都不知道,此时,毛泽东于黄土高坡之上俯瞰全国战场,正在下一盘“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中央突破,经略中原”的解放战争“大棋”。以不足千人的中央前委纵队冒险转战陕北,正是要牢牢地拖住蒋介石唯一的战略预备队——胡宗南集团,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减轻压力。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20多天歼敌连续5万余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蒋介石连忙赶到开封,纠集11个师20多万兵力开赴鲁西南,妄图歼灭我刘邓大军于黄河南岸。
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电令彭德怀发起榆林战役。蒋介石又急忙飞到延安,调遣整编第36师增援榆林。鉴于诱敌北上的战略目标实现,西北野战军果断转向榆林东南隐蔽集结,制造东渡黄河的假象,诱使敌36师孤军冒进。
8月20日,西北野战军于米脂县沙家店一带,一举歼灭敌36师师部及两个旅6000余人。毛泽东在电报中指出:“沙家店战役后,胡宗南猖獗时期已经过去……我军士气高涨,主动寻机歼敌,以利陈谢放手进攻豫西,协助刘邓作战。”
历史大势的走向,往往决定于微妙的瞬间,陕北的关键一仗,迅即在全国战场上引起了连锁反应——24日,陈谢兵团强渡黄河,迅速在鄂豫陕边区实施战略展开;随后,陈粟大军击破陇海路,迅速在华东地区拓展战场;27日,刘邓大军不负党中央、毛泽东的重托,一举实现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部署。
转战陕北的一年间,毛泽东指挥全国各大战场异军突起,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势不可挡,从“陕北三捷”、孟良崮战役,到沙家店大捷、清化店战役……号称400万的国民党军队,被风卷残云般地消灭了三分之一,从此一蹶不振。
自9月12日起,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连续4天播出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社论《人民解放军大举反攻》,发出了“把解放的旗帜插到全中国”的号召。
1947年10月10日,新华社播发毛泽东撰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响亮地提出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口号——“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五
黄土高坡是奇崛而险峻的,但在面对人民期盼、面对时代选择之际,总是有着特别的慷慨和担当。
1935年10月,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陕北人民箪食壶浆欢迎自己的队伍。毛泽东曾比喻说:中央红军长征以后,共产党就像孩子生了一场病,是延安的小米、延河的水,使这个孩子恢复了元气,使革命站稳了脚跟。
撤离延安时,党中央兵分两路,毛泽东与周恩来、任弼时率领的中央前委纵队不足千人。刘少奇、朱德等人都感觉中央前委纵队兵力太少,可毛泽东却说:足够了,部队要放到前线去打仗,我有陕北人民,他们胜过千军万马呢!
1947年8月4日夜晚,中央前委纵队冒雨转移到了横山县肖崖村。化名李得胜的毛泽东住在李俊成家的窑洞里,李俊明的岳父曾在延安见过毛泽东,他神秘地告诉李俊明母亲梁大娘说,你家住的可不是什么“李团长”,是毛主席呢!
这消息很快就悄悄传开了,乡亲们知道毛主席来到了山村,都想亲眼见一见人民的大救星,同时都把幸福藏在心底,相互告诫千万不能对外说。
沙家店战役的前夜,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汇报说,筹措的粮食打榆林时就支前了,没粮食就杀羊杀驴,再不行就把快成熟的庄稼提前割下来当军粮。
毛泽东听了非常感动。这年10月18日,毛泽东欣然为佳县人民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为县级单位题词。
毛泽东率领不足千人的中央前委纵队转战陕北,历时1年零5天,辗转12个县,驻扎过38个村庄,行程1000多公里。尽管敌军追兵如影相随,时而擦肩而过,时而仅隔一个山头,但一次次都化险为夷。“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毛泽东的这一著名论断,在黄土高坡的千沟万壑间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1939年,国民党悍然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对我党领导的军队停发军饷和经费,并实施严酷的军事和经济封锁,加上日寇的疯狂“扫荡”,陕甘宁边区遇到了极大的经济困难。为此,毛泽东号召全党全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941年春,王震奉命率359旅开进南泥湾,将荒无人烟的荒草滩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的陕北好江南。党中央和军委机关也因地制宜,组织开荒种植,毛泽东在杨家岭的山坡上开了一块地,种上了辣椒、南瓜等农作物。
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实现了丰衣足食,到1943年,自给率达到了100%,有效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成为抗战时期黄土高坡上的一道绚丽风景。
时光如流水,黄土高坡的这些革命战争经典,穿越时空铸成了永恒丰碑。新中国成立后,饱经沧桑的黄土高坡,再次塑造出一道道自己的骄傲和辉煌。
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黄土高坡智慧而浪漫的先民们,就用细腻多彩的笔画,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墙壁上抒发出了人类最早的飞天梦想。
往事越千年,20世纪60—70年代,黄土高坡以她的博大胸怀与无私奉献,让英勇无畏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华夏民族孜孜以求的飞天梦想,奇迹般地拓印在了戈壁大漠上。随着一朵朵“蘑菇云”腾空而起,伴随一艘艘“神舟”直上苍穹,拥有了大国重器的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195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沃尔特·劳丁站在黄土高坡的腹地,眺望漫山遍野的荒凉贫瘠,说:这里已经无可挽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当地居民迁走。
然而,历史毋庸置疑地否定了他的结论。自新中国成立起,党和国家就将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修复治理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以大规模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以新型梯田建设提升土地保水保肥能力,以兴建水库、塘坝恢复水储存能力……改革开放后,又强力推出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科学举措。
短短几十年,黄土高坡步入了从“满目疮痍”到“塞上江南”的辉煌逆袭,苍茫大地又耸立起了一道道人间奇迹,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生态修复治理成功范例。
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战略与西部开发战略相衔接,更是推动黄土高坡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自然环境综合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光伏发电、石油开发等重大项目齐头并进,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纵横密布……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古老的高原黄土谣,正不断填写着新的歌词,雄伟的黄土高坡,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劲活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崛起,迈向新的腾飞!